誦讀《梁家河》|「山頂洞人」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習近平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紀實文學《梁家河》自公開發行以來深受黨員幹部群眾喜愛,為進一步在全市青年中掀起學習《梁家河》的熱潮,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從“梁家河”這個小山村汲取“大學問”。

今天,團團為您帶來誦讀《梁家河》第九篇——《山頂洞人》。

第九篇:《山頂洞人》

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團工委孫楠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梁家河隱於一條狹長的溝道里。從溝口往裡走,溝道時寬時窄,溝岔縱橫,梁家河村就在這條狹長溝道的後部。

從文安驛到梁家河村有15里路,窄窄的小路上積著浮土,人走過,塵土飛揚,直衝人的鼻子。習近平後來回憶說,比現在的PM2.5難受多了,那叫PM250。

在梁家河,知青們吃到的第一頓飯叫“抿節”。

“抿節”是一種陝北傳統的飯食,主要以豇豆粉或豌豆粉做原料,也可以摻入一些小麥粉或玉米粉,加水和好麵糰後,把擦子架在沸水鍋上,將麵糰從擦子的孔中搓下,形成兩頭尖的細碎短條,故稱“抿節”。在那個年頭,這種飯算是“奢侈品”了。平時,村民們吃得最多的是將穀子皮、玉米皮摻在玉米粉中做成的窩窩頭,當地人叫“糰子”。

梁家河有60多戶、200多口人,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穿過,村民們散居在小河兩邊依山而建的窯洞裡。窯洞外滿目都是峭立的黃土山。天慢慢黑下來,站在溝邊看村子,窯洞裡油燈的光亮星星點點透出窗欞,能看到的最大平地也不足100平方米。

“這不是山頂洞人的生活嘛!”習近平當時說。

15名知青分成了兩組,9人去了一隊,6人分到了二隊。習近平、戴明、雷平生、王燕生、楊京生等分到了二隊,清一色的男生。 他們暫住在大隊團支部書記張青遠家的一孔窯洞裡。

窯洞裡有炕,炕的一邊連著灶臺,炕下留有煙道與窯洞頂部的煙囪連接,燒火做飯的時候炕也就燒熱了。這是陝北人的生存智慧。習近平他們六人就擠在一 個炕上。

插隊生活開始了......

誦讀感言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山頂洞人”篇章生動形象地講述了習近平主席當年插隊時生活環境的艱苦。結合我自己的實際,我是一名在基層工作了近四年的普通工作人員,心境也時有波動,時常會感慨基層工作不易心生怯意,這個篇章卻讓我的心境也產生了大變化,習近平主席都經歷過這樣艱苦的工作環境,曲折之後明白了到群眾中去的重要性,這樣的經歷和變化都讓我重新深刻認知到“從群眾來到群眾去”這句話的真正涵義。

诵读《梁家河》|“山顶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