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丨《梁家河》節選——山頂洞人

悦读丨《梁家河》节选——山顶洞人

《梁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梁家河的生動場景,以及對梁家河鄉親們的深情牽掛。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等發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

◆ ◆

文 | 選自《梁家河》

來源 | 聽說之間(ID:gh_8677c8fcf464)

聲音 | 王鐸(陝西省洋縣檢察院公訴部副部長)

悦读丨《梁家河》节选——山顶洞人

山頂洞人


梁家河隱於一條狹長的溝道里。從溝口往裡走,溝道時寬時窄,溝岔縱橫,梁家河村就在這條狹長溝道的後部。


從文安驛到梁家河村有15里路,窄窄的小路上積著浮土,人走過,塵土飛揚,直衝人的鼻子。習近平後來回憶說,比現在的PM2.5難受多了,那叫PM250。


悅讀丨《梁家河》節選——山頂洞人

在梁家河,知青們吃到的第一頓飯叫“抿節”。


“抿節”是一種陝北傳統的飯食,主要以豇豆粉或豌豆粉做原料,也可以摻入一些小麥粉或玉米粉,加水和好麵糰後,把擦子架在沸水鍋上,將麵糰從擦子的孔中搓下,形成兩頭尖的細碎短條,故稱“抿節”。在那個年頭,這種飯算是“奢侈”了。平時,村民們吃得最多的是將穀子皮、玉米皮摻在玉米粉中做成的窩窩頭,當地人叫“糰子”。


梁家河有60多戶、200多口人,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穿過,村民們散居在小河兩邊依山而建的窯洞裡。窯洞外滿目都是峭立的黃土山。天慢慢黑下來,站在溝邊看村子,窯洞裡油燈的光亮星星點點透出窗欞,能看到的最大平地也不足100平方米。


“這不是山頂洞人的生活嘛!”習近平當時說。


悅讀丨《梁家河》節選——山頂洞人


15名知青分成了兩組,9人去了一隊,6人分到了二隊。習近平、戴明、雷平生、王燕生、楊京生等分到了二隊,清一色的男生。他們暫住在大隊團支部書記張青遠家的一孔窯洞裡。


悅讀丨《梁家河》節選——山頂洞人

窯洞裡有炕,炕的一邊連著灶臺,炕下留有煙道與窯洞頂部的煙囪連接,燒火做飯的時候炕也就燒熱了。這是陝北人的生存智慧。習近平他們六人就擠在一個炕上。


悅讀丨《梁家河》節選——山頂洞人

插隊生活開始了……

悦读丨《梁家河》节选——山顶洞人

《民主與法制》社新媒體出品

主編:王 鐔

審核:阮 瑩

郵箱:[email protected]

悦读丨《梁家河》节选——山顶洞人

民主與法制社是由中國法學會主管的中央級新聞事業單位,擁有《民主與法制》雜誌、《民主與法制時報》、民主與法制網、民主與法制移動新聞客戶端等權威法制媒體。

長按識別 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