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學習|誦讀《梁家河》——第二章第二篇「山頂洞人」

青年大学习|诵读《梁家河》——第二章第二篇“山顶洞人”

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度過七年青春歲月的地方,見證了總書記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初心。《梁家河》一書生動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對於當代青年來說,是堅定理想的“指路明燈”,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淮安團市委特別策劃“青年大學習 誦讀梁家河”活動,圍繞主題,誦讀《梁家河》一書中的篇章,通過誦讀,感知習近平總書記的青春風采,汲取向上向善的青春正能量。

青年大学习|诵读《梁家河》——第二章第二篇“山顶洞人”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習近平

今天,團團為大家帶來《梁家河》第二章的第二篇——《山頂洞人》

青年大学习|诵读《梁家河》——第二章第二篇“山顶洞人”

朗讀者

劉 雨 杭

淮安市廣播電視臺主持人

《山頂洞人》

梁家河隱於一條狹長的溝道里。從溝口往裡走,溝道時寬時窄,溝岔縱橫,梁家河村就在這條狹長溝道的後部。

從文安驛到梁家河村有15里路,窄窄的小路上積著浮土,人走過,塵土飛揚,直衝人的鼻子。習近平後來回憶說,比現在的PM2.5難受多了,那叫PM250。

在梁家河,知青們吃到的第一頓飯叫“抿節”。

“抿節”是一種陝北傳統的飯食,主要以豇豆粉或豌豆粉做原料,也可以摻入一些小麥粉或玉米粉,加水和好麵糰後,把擦子架在沸水鍋上,將麵糰從擦子的孔中搓下,形成兩頭尖的細碎短條,故稱“抿節”。在那個年頭,這種飯算是“奢

侈品”了。平時,村民們吃得最多的是將穀子皮、玉米皮摻在玉米粉中做成的窩窩頭,當地人叫“糰子”。

梁家河有60多戶、200多口人,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穿過,村民們散居在小河兩邊依山而建的窯洞裡。窯洞外滿目都是峭立的黃土山。天慢慢黑下來,站在溝邊看村子,窯洞裡油燈的光亮星星點點透出窗欞,能看到的最大平地也不足100平方米。

“這不是山頂洞人的生活嘛!”習近平當時說。

15名知青分成了兩組,9人去了一隊,6人分到了二隊。習近平、戴明、雷平生、王燕生、楊京生等分到了二隊,清一色的男生。他們暫住在大隊團支部書記張青遠家的一孔窯洞裡。

窯洞裡有炕,炕的一邊連著灶臺,炕下留有煙道與窯洞頂部的煙囪連接,燒火做飯的時候炕也就燒熱了。這是陝北人的生存智慧。習近平他們六人就擠在一個炕上。

插隊生活開始了……

供 稿 | 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