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國之寶九鼎到底去了哪裡?

第一軍情


關於九鼎的來歷相傳是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將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又命人採集九州所貢之銅鑄成九鼎——每個鼎上都刻有本州具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大禹之子夏啟襲位後九鼎被賦予統治象徵的含義——代表夏王朝受命於天而治理九州的無上權威,此後九鼎作為夏王朝權威的象徵一直持續到大約公元前1670年。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移至商朝都城,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後九鼎也隨之遷移至此。

從商代起對王室貴族的用鼎制定了明確詳細的禮儀規範: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天子在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由於中國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用於祭祀、象徵權威的九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武王伐紂後從商朝手中獲得了九鼎並曾當著天下諸侯的面公開展示,以顯示周王朝受天命取殷商而代之。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繼位初期因年幼而無法實際理政,國家軍政大權由其叔父周公旦代為執掌。周公旦制定了一套明晰詳細的周禮體系用以規範上下秩序,在周公旦制定禮儀規範的過程中他營建了洛邑(今河南洛陽),將九鼎置於此處,然後請周成王邀請天下諸侯至此,當著他們的面由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儀式結束後九鼎被安放在用於天子和上天對話的明堂之中。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的大軍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周幽王姬宮湦。次年繼位的周平王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由此開啟了東周時代的歷史序幕。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喪失了岐山關中之地,而各諸侯國卻在經歷長期的休養生息之後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統率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結果卻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被鄭國將領祝聃一箭射中肩膀,此戰後周王室顏面盡失,已無力再控制天下諸侯了,於是中國歷史進入到諸侯爭霸時代。

公元前704年原本被周王室冊封為子爵的楚國公然僭越稱王,由此開啟了春秋戰國諸侯稱王的先例,這其實是對周王室權威的一種否定,標誌著楚國已開始有圖謀天下之心。公元前606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後被晉國滅),至於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於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楚莊王問鼎之舉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此後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一個“問鼎中原”的典故。

秦惠王時丞相張儀曾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於此同時楚、齊等國也試圖奪取九鼎。周赧王周旋於楚、齊、魏、韓之間,令其相互制約,才保得九鼎不失。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國攻佔韓國重鎮宜陽。大喜之下的秦武王隨即帶著烏獲、任鄙、孟說等幾個大力士前往洛邑觀看九鼎。當瀏覽到雍州鼎時秦武王說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守鼎的官吏說:“此武王定鼎於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秦武王卻說:“既如此,當年周室先王是如何將鼎由殷商都城遷移至此的?”說完就和自己手下的幾個大力士比賽舉鼎。使出洪荒之力的秦武王將鼎抬離地半尺,可正當他要邁步移動時意外發生了:一個失手令鼎墜落於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將其右腿脛骨砸斷。隨行之人匆忙將秦武王扶回館舍搶救,然而失血過多的秦武王捱到當天半夜之後氣絕而亡。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終於將東周王室殘存的一點政治名號也拿走了,次年秦昭襄王仿照此前夏、商、週三代的慣例試圖將九鼎西遷咸陽,以宣示秦國乃天命所歸,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正是在這次遷移過程中九鼎神秘失蹤,從此不知去向。直到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之後出現傳言聲稱: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時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秦始皇為彌補九鼎遺失的缺憾而命人用和氏璧打造了傳國玉璽,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字樣以作為皇權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新的傳國之寶,遺憾的是:公元936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後唐末帝李從珂在被石敬瑭和契丹大軍聯手擊敗後與曹太后、劉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至此傳國玉璽和之前的九鼎一樣下落不明,儘管此後不斷有人聲稱獲得了傳國玉璽,但迄今為止沒人能說清存放在故宮博物院那枚由末代皇帝溥儀上交國家的所謂“傳國玉璽”究竟是不是當年秦始皇用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璽。九鼎和傳國玉璽兩代傳國之寶的下落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個未解之謎。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們知道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劃分為,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等九個州,為此他命人用青銅打造了九個鼎,每個鼎上都刻有本州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九鼎鑄造完成後,就被送到了夏朝都城。從此以後這九個王鼎就成為夏商周三朝的傳國之寶,被視為是國家統一昌盛,至高無上的象徵。然而如此世界級的寶貝,到了戰國末年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那麼它們去了哪裡呢?

要知道,後世的很多皇帝全都費盡心思鑄造了九鼎,比如武則天,宋徽宗等人,由此可見九鼎無法代替的重要意義。但由於歷史太過久遠,關於九鼎的下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九鼎在東周末年時候,已成為各路諸侯王的必爭之物,比如楚莊王就曾問鼎的重量和大小,嚇得周王大氣不敢喘,這就是問鼎中原的來歷。

另據記載,戰國末期,秦武王嬴蕩,率領軍隊來到東周洛陽,圍著九鼎讚不絕口,他指著其中一個鼎說:“這是雍州鼎,是秦國的鼎,我們應該把它帶回去。”而守護王鼎的官員諷刺說,“這個鼎有千斤重,誰都舉不起來。”嬴蕩認為自己從小就力大無窮,舉個鼎還不是小菜一碟,卻沒想到因為舉鼎而導致脛骨壓斷,當天晚上就傷重而亡。當然秦國自然要報這個仇,在秦朝滅了東周之後,動用大量人力把九鼎遷到了咸陽,從此不知所蹤了。

還有說法是,秦始皇一統六國後,非常希望得到九鼎來彰顯王權。在一次南巡途中,他動用上千名士兵在彭城泗水打撈,最後連鼎的影子都沒打撈到,而為了代替九鼎的作用,他命人制作了傳國玉璽。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早就找到了九鼎,並把它作為自己的陪葬品,埋在了陵墓中,這種說法有點牽強,只能在未來打開秦始皇陵墓的那一天才能得到驗證。於是九鼎的下落就成為困擾後世兩千年的一個不解之謎。


第一軍情


夏朝早期大禹時代已經開始有青銅器但器形小,而且無法將九州地圖鑄或刻在銅鼎上,但周朝以大禹為祖先,鑄九鼎不會誤傳,但我認為應當是陶鼎,中國開始使用陶器距今已有二萬年了,從發掘出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出土的陶器上畫的畫已經令人讚歎不已,陶鼎最早發現在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石家河遺址距今5000-4500年,考古年代早期為龍山文化,後期是夏早朝,原始人類通過靈巧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製作出了各種造型的陶器,並在陶器上裝飾著形象各異的花紋,透露他們那原始又懵懂的圖騰崇拜。 石家河出土的另一個陶器是“祖”,高度為二米多,祖的崇拜早期實質是性崇拜,最後發展為祖宗崇拜,逐步進化為用陶鼎裝上食品來祭奠祖宗,古人最大數為九,那對應最高統治者用九陶鼎祭祖,層層遞減,夏朝後,商代將青銅推向一個新高度,鑄出大鼎,可刻出各種花紋,但夏九鼎,雖是陶鼎,應該體量也應不小,而且用彩色繪製了九州地圖,一鼎一州一地圖,但陶鼎易碎,末能傳下來也是有情可諒!


手機用戶4956637504啊


傳說;古中國屬於高度文明人類~進入星際時代,在領土版圖周邊用特殊材料製造強大能量體防禦網共九個防禦基地,陣守覆蓋華夏九州天空和大地,也是人類最後一道天空能量體防禦連網屏障~傳說也稱傳國之寶九鼎~得到古中國人民公認華夏之主才能得到傳國之寶九鼎認可啟動強大能量防禦抵抗類似隕石 ,小行星,核武器攻擊等~到黃帝時期;黃帝本人啟動過,一直流傳後代越傳越離譜和傳說傳國之寶九鼎根本不一回事。.迄今為止無人知道~中國的傳國之寶九鼎到底去了哪裡?


擦肩而過的世界


據說大禹建立夏朝後,將天下劃分為九洲,並命人用青銅製作九個鼎分別代表九個洲。到商朝時,對鼎的使用更是有嚴格要求,只有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大夫用五鼎,士只能用一鼎或三鼎,因此,鼎是權力的象徵,是皇室的象徵,是國寶。隨著朝代的更迭,九鼎也一代代傳了下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個個都想稱王,都想得到象徵統一天下的九鼎,他們認為得到了鼎,就能證明自己是天命皇子。因此後人常形容爭奪政權為“問鼎”,建立政權是“定鼎”。

歷朝歷代還有不少皇帝如宋徽宗、武則天等人,費盡心思想要重鑄九鼎,可見九鼎的重要性。

然而這鼎作為夏商周的傳國之寶,到了戰國末年就銷聲匿跡了,至今也無從得知這九鼎的下落,它們到底在哪兒?

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九鼎就已經沒了下落。秦始皇聽說九鼎沉沒在彭城泗水,於是派人在彭城泗水打撈鼎,卻一無所獲,連個影都沒見著。後來為了彰顯王權,秦始皇命人制作了傳國玉璽代替九鼎。也有種牽強的說法是秦始皇早已經找到了九鼎,並將其作為陪葬品埋入墓中,這個說法目前還無法驗證。

也許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紛亂中九鼎已經遭到了損壞,也或許被埋藏在某個君王的陵墓中長眠地下,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只能成為一個千古之謎,等待後人去解答。


老照片


國之重器,九鼎 誠望有朝一日九鼎重見天日

大禹鑄九鼎是華夏古老傳說,那麼

大禹是否制過九鼎?九鼎下落何處?

九鼎象徵著九州是中國的代名詞,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也可稱之為至寶

有兩個傳說:傳說一大禹將華夏分為九州,並製造出九個大鼎,將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傳說二九鼎並非是九個,而是隻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

《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關於鼎的故事也很多,秦武王舉鼎,霸王舉鼎。

唐宋均重鑄過九鼎

唐武則天繼位後改名為周,武周出立,政權不穩。九鼎是古代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類似和氏璧的傳國玉璽,某認為傳國玉璽和九鼎相比相差甚遠。武則天知九鼎難求,遂重新鑄之。神功元年,鼎成,置於洛陽明堂當中,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興,雍州鼎名長安,兗州鼎名日觀,青州鼎名少陽,徐州鼎名東原,揚州鼎名江都,荊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56萬餘斤。

宋崇寧四年《崇寧1102年-1106年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取繼承宋神宗常法熙寧之意》鑄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內鼎中。" 宋徽宗以銅二十二萬斤鑄造九鼎,裝飾以黃金,並仿明堂,在汴京中太一宮之南建造九成宮,內有九室,陳列九鼎。中央之鼎為帝鼎,東方為蒼鼎,南方為彤鼎,北方為寶鼎,東北為牡鼎,東南為岡鼎,西南為阜鼎,西方為晶鼎,西北為魁鼎。政和七年(1112年)又鑄造了"神霄九鼎",分別命名為"太極飛雲洞劫之鼎"、"蒼梧祀天貯醇之鼎"、"山嶽五神之鼎"、"精明洞淵之鼎"、"天地陰陽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靈光晃曜煉神之鼎"、"蒼龜大蛇蟲魚金輪之鼎"。

九鼎,作為中國文明時代入口處的一塊里程碑,已經遺失了2000多年,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戰國策》開篇東周策一《秦興師臨周求九鼎章》就記載了秦要侵略周奪取九鼎的故事。周人顏率有謀略,先鼓動齊國幫助驅秦,答應把九鼎給齊國,齊國來要,顏率便問齊王走哪條路,結果都不合適,還說九鼎九個,一個要用九萬人,九九八十一萬人方全能拉走,顏率又說:"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從這裡看九鼎真夠重的,不過一定有誇張,但從這個文獻看,九鼎一定很重,還是九個。

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都雒陽問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鑄九鼎不過畢竟後世之物,與大禹的無法相提並論。

①《史記·周本紀》:"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

②《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③《史記·孝武本紀》:"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後亦以九鼎借指國柄。

④南朝 宋謝瞻《張子房詩》:"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⑤宋楊萬里《讀嚴子陵傳》詩:"早遣阿瞞移九鼎,人間何處有嚴陵。"

⑥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寡人聞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以為世寶,今在雒陽。不知鼎形大小與其輕重何如?寡人願一聞之!"

⑦清龔自珍《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諸經有《法華》,王者之有九鼎,家業之有總帳簿也。"

⑧三國魏曹丕《與鍾繇五熟釜書》:"昔有黃三鼎﹐周之九寶﹐鹹以一體﹐使調一味。"詳"九鼎"。

⑨《文選·陸機》:"在周之衰,難興王室,放命者七臣,幹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兇族據其天邑,鉦鼙震於閫宇,鋒鏑流乎絳闕,然禍止畿甸,害不覃及。"劉良 注:"畿甸,近國也。"

縱觀中國曆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

最後說句俏皮話,如果九鼎尚存無非泗水下,或者哪位大帝墓穴之下,華夏大地下面,或者已經衝入深海。

(題外話:誠望無數重寶如“傳國玉璽“重建天日)

(九大鎮國之寶:《國家人文歷史》(原《文史參考》雜誌)獨家邀請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專家,在國寶中做取捨之間的思量、權衡,盤點出中國文物中的九大"鎮國之寶","鎮國之寶",挑選難度很高,爭議也必定很大)

鎮國之金銀器:太陽神鳥金飾:三千年前的飛天夢

鎮國之青銅器:利簋:武王伐紂親歷記

鎮國之石刻壁畫:秦石鼓文:大秦帝國的“東方紅”

鎮國之文獻竹簡:西漢《兵法》竹簡:為孫武、孫臏正名

鎮國之書法:《平復帖》:見證漢字流變

鎮國之繪畫:五牛圖:重金購回的神妙絕品

鎮國之工藝品:真珠舍利寶幢:北宋蘇州工藝集錦

鎮國之陶瓷:定窯孩兒枕:觀音賜子,栩栩如生

鎮國之玉器:瀆山大玉海:酒甕裡的改朝換代


镹鼎


幾個可能,一:西周都城鎬京被犬戎攻破,被搶走。二,被東周國君融化了鑄錢或者鑄造成了更小的鼎,畢竟天子死的時候要陪葬9個鼎,當時周天子很窮,只好打九鼎的主意了。三:埋在秦始皇墓裡了。四:九鼎本就不存在。說這幾種可能有人可能不高興,請勿罵人,都是推論!


歷史的白紙黑字


九鼎先說九鼎的來歷,想必大家都知道,夏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令九州的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並且將各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在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把九鼎集中在夏朝都城。

九鼎象徵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記得秦武王當時就是因為舉鼎(龍文赤鼎,九鼎之一),結果被砸死;楚莊王還向周王使者問鼎的輕重,意欲移鼎於楚。

商朝時,對錶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

那麼九鼎後來就去了哪裡呢?

《史記·封禪書》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坊間傳言有二:其一,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其二,秦滅周後,準本把九鼎遷到咸陽,結果中途一陣大風吹入江中不見了。

真的九鼎是不見了,但是後世帝王都非常重視九鼎的象徵,多次有重建,武則天 、宋徽宗都曾鑄九鼎。


五味社


據史記記載,大禹建立夏朝後,將天下劃分為九洲,並命人用青銅製作九個鼎分別代表九個州。

既豫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徐州!

到商朝時,對鼎的使用更是有嚴格要求,只有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大夫用五鼎,士只能用一鼎或三鼎,因此,鼎是權力的象徵,是皇室的象徵,是國寶。隨著朝代的更迭,九鼎也一代代傳了下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個個都想稱王,都想得到象徵統一天下的九鼎,他們認為得到了鼎,就能證明自己是天命皇子。因此後人常形容爭奪政權為“問鼎”,建立政權是“定鼎”。

在歷朝歷代,也有不少皇帝,如曹丕、武則天、宋徽宗等人,費盡心思想要重鑄九鼎,可見九鼎的重要性。

然而這鼎作為夏商周的傳國之寶,到了戰國末年就銷聲匿跡了,至今也無從得知這九鼎的下落,它們到底在哪兒?

據史料記載,九鼎最後一次現世是秦武王贏蕩舉鼎,後被砸死!當時的周王害怕以後有更多的人來伺弄國之重器,更害怕自己成為丟失國器的罪人,就偷偷的將九鼎藏了起來,自此,九鼎再也沒有出現過!否則,始皇帝也不會用和氏璧雕鑿傳國玉璽來代替王權的象徵了!


再拆家吃火鍋


九鼎,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自夏以來, 我國青銅工藝高度發達,傳下了許多稀世之寶。但就歷史與文化價值而言, 卻沒有一件堪與九鼎媲美。幾千年來,九鼎一直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傳世之 瑰寶。從器物製作的工藝美學上評價,它是一套稀世之作;從文化考古角度 分析,它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集中代表;從鑄造工藝技術上看,它標誌著中 國的歷史已結束了野蠻時代,進入了文明的青銅時代。但是它的下落至今都是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