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忍」中奇才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知道忍而圖大事,那麼這個人一定會成事,當一個人年幼時,總難免有人欺負他不知事,但如果這個人是自己的主子,那麼,恐怕事情就沒那麼簡單。

千古一帝,“忍”中奇才

康熙歷來被人稱為“少年天才”我們不否認康熙身上有政治家的天賦,但康熙為了大業的那種忍耐的精神,的確值得後世效仿。

實事求是地講,康熙在中國所有的封建帝王當中,應該說是較有作為的。別的不說,就其為中國留下的 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足以將他劃入英明君王之列。

康熙 8 歲即位, 16 歲親政,在內憂外患的 8年間,康熙一直採取了守勢,也就是忍的策略。尤其是他以隱忍手段一舉剷除鰲拜一事,更是把中國傳統智慧中的隱忍韜略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千古一帝,“忍”中奇才

順治十八年二月五日,順治帝福臨病死,他的第三子玄燁即位,就是康熙皇帝。康熙即位之時,剛剛 7 歲零 9個月,年齡很小,順治死前便把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人招來,讓他們做顧命大臣,這四個人也在順治帝前宣誓,表示“協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不計私怨,不聽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無義之富貴”。但是不久,這四位大臣就忘記了他們的誓言,使康熙面前的形勢十分嚴峻。

就朝廷以外的情況來說,滿清入關不到二十年,人心並未歸附,復明之思還在人們心中隱藏著,尤其是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勢力十分強大,多年來一直準備造反。臺灣島上鄭成功的後代也虎視眈眈,窺視清朝的東南沿海一帶,尋找時機,準備反攻。東北方有俄國軍隊不斷騷擾邊境,侵吞土地,掠奪人口財富,西邊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準噶爾部更是氣焰熏天,不斷向東進擾,北方還有諸蒙古部落,也伺機南下。

朝廷內部的局勢就更令人憂慮了,在四個顧命大臣當中,索尼因年紀大了病死,遏必隆勾結鰲拜,惟鰲拜之命是從,而蘇克薩哈則是鰲拜的對頭,不久,蘇克薩哈就被鰲拜陷害致死。這樣,朝廷之上就只有鰲拜一黨了。鰲拜是“巴圖魯”(滿族語勇士)出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性格暴躁,為人勇武,極難制服。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權以後,大肆捕殺異己,曾矯詔殺死了山東、河南的巡撫和總督。他在朝廷之上專橫跋扈、盛氣凌人,根本無一點人臣之禮。他對康熙視若無物,經常當眾與康熙大聲爭論乃至訓斥康熙,直到康熙讓步為止。在處置蘇克薩哈時,鰲拜要將他凌遲處死,康熙認為他無罪,鰲拜就大聲爭執,康熙仍是不許,鰲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害怕,只得同意鰲拜把蘇克薩哈凌遲處死。

面對鰲拜的專權跋扈,康熙決定除掉鰲拜,他知道如果下令捉拿鰲拜,自己肯定不是鰲拜的對手,因為鰲拜掌握著軍權。於是,只有採取忍耐之計,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他心中非常清楚,弄不好,自己將會很危險,以弱示強是最佳策略。

千古一帝,“忍”中奇才

一次,鰲拜稱病不朝,康熙親自去看望他,鰲拜躺在床上,衛士見他的神色有異,急忙向前檢查,揭開被子,發現鰲拜的身下藏著一把極其鋒利的匕首,鰲拜當時極為緊張,衛士也不知如何處置,康熙卻突然插話道:“隨身攜刀是滿族人的風俗,不必大驚小怪。”康熙在不動聲色之中穩住了鰲拜。

1667 年,康熙 14歲,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可以親政(即親自處理政事)了,但有鰲拜專權,他無論如何是親不了政的,除掉鰲拜,就成了當務之急。那麼,明捉不行,用什麼辦法才好呢?康熙終於想出一計,不動聲色地幹了起來。滿族人喜歡摔跤,康熙就挑選了一些身體強壯的貴族少年子弟,到宮中練習摔跤,練了一年有餘,技藝大為長進,康熙也不時到摔跤房去練習,居然也窺得了門徑。宮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監盡知此事,但都覺得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沒有任何人懷疑康熙有什麼其他的動機。在不知不覺之中,康熙的這支“娃娃兵”就練好了。在這期間,康熙還依照中國傳統的“將欲奪之,必先與之”的做法,連連給鰲拜升官,鰲拜父子先後被升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後加上“太師”和“少師”的封號。這樣,不僅穩住了鰲拜,還使他放鬆了戒備。

在康熙 16歲的那一年,一切終於準備就緒了,他先把“娃娃兵”佈置在書房內,等鰲拜單獨進見奏事時,康熙一聲令下,“娃娃兵”一齊湧上,頓時把鰲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讓“娃娃兵”把鰲拜捆綁牢靠,投入了監獄。這群“娃娃兵”做完了一件大事,尚且蒙在鼓中,還以為是小皇帝愛胡鬧,讓他們捉鰲拜考較功夫呢!也只有這樣,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則,鰲拜的耳目極其眾多,只怕要“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在捉住鰲拜之後,康熙立即宣佈了他的 13大罪狀,並組織人審判鰲拜,把鰲拜集團的首惡分子也一網打盡。不久,鰲拜死於獄中。

康熙擒住鰲拜後,一些反應慢的大臣簡直目瞪口呆。在這件事上康熙忍了 8年,終於一舉奪權,還了天下一個清明政治,如此看來他比“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的忍術還要高,還要深。

在對待鰲拜的問題上,康熙一忍再忍,直到時機成熟,才一舉剷除了鰲拜,如果不是忍得不露聲色,不要說開創“康熙盛世”了,性命能否保得住尚在兩可之間。如果沒有忍耐的意識,即使一點小小的衝動,也將會毀掉一個十足的希望。人們一定要學會“忍”這一心機,正所謂:百鍊可以成鋼,百忍則可以成金。

千古一帝,“忍”中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