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儒家

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常見詞語整理(附解釋)

為了更好地讓大家理解中國儒家的思想,這裡介紹解釋一下常見的儒家詞語: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

孝悌: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論語》“孝悌者也,其為人之本與”。

養氣:《孟子》中說“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包括“明道”和“積義”兩個方面,即提高對道的領悟,以及道德修養。

禮樂: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的文化體系,後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後,聚合前人的精髓創建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並得以傳承發展至今,成語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樂之邦”,也被稱之為“禮儀之邦”。傳統的“禮樂文化”在今天還是能起到提升人的道德修養,使人們達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慎獨:“慎獨”是一種修身境界。“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立思考,獨立行事。慎獨意思是說,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培養自我控制能力(現代人很缺這個)。

中庸:儒家把“中庸”看成很高的道德標準,也是解決問題的高級智慧。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之道亦被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有三層意思:(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二)、是指中正、平和。人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則容易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做一個有用的人才,要在其位謀其職。

正名:“名”就是名分,即你的社會角色,實際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後來也泛指每個人要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在家庭,在社會,在單位,在集體,你是幹什麼就幹好什麼。孔子講的正名和周禮相關。因此後代也把儒學稱為名教。

天命:在《論語》中,天命是天對人事的主宰,但孔子所說的天不是人格化的天。天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孔子說,君子要畏天命。另一方面,孔子又主張積極主動,“知其不可而為之”。所以李澤厚說“盡人事而聽天命”乃儒學義理。不過荀子說的“制天命而用之”,和孔子主張相去頗遠。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漢族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六經:孔子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人稱之為“六經”。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就是這個)。

十三經: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南宋形成十三部儒家經典並稱的局面。

孔門十哲: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十位學生(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稱。《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子路;文學:子游、子夏。’”

聖人:“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儒家認定的堯舜禹等聖人是受到諸子百家公認的。

君子:“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泛指貴族男子,著重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後來孔子為“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便有了德性。《論語》中講到了許多君子的品格。

性善:出自《孟子》。孟子認為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範即由此產生。而人性變壞,是由於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荀子主張性惡論,與孟子針鋒相對。

民本: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中國提出的“以人為本”其實就有著儒家思想的根源。

道統:儒家傳道的脈絡,上接堯、舜、湯、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學派,再傳至子思、孟子。獨存心法不見心傳,這符合韓愈之說。

復性:唐代李翱提出,成為聖人的一種學說;性是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慾的矇蔽,使性恢復原來的光明,就能成為聖人。這就是復性。

理學: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容為義理、天命之學,故稱為理學,又名為道學。理學融合了釋、道二教部分教義與傳統儒學的新思想體系。理學興起於北宋,代表人物有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南宋朱熹為集大成者。

心學:儒學的學派之一。最早可推溯到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體用:體用是中國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本質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和表象。一般說來,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體”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謂“用”就是從生的,第二性的。這是“體”與“用”的最主要的意義。

忠恕之道: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忠誠,寬恕,是中國儒家的倫理,處理人人際關係的準則。“忠”,盡力為人謀,忠人所託,故為忠;“恕”,推己及人,寬容理解,故為恕。春秋時代的曾子解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反求諸己:最初的意思是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孟子·離婁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後來王陽明將其一用到心學,反求諸己與致良知相類。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去悟到那個冥冥天道(即客觀規律),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致良知:中國明代聖賢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提出,後被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影響深遠。這是中國人最基本的哲學思維方式之一。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和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本質與表象的映照關係之中。

和而不同:和睦地相處,但不相同,也就是求同存異,和諧又多樣化。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苟同,指在為人處世方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拒絕苟同,拒絕不假思索地跟風,在思辨中達成共識。在中國古代,“和而不同”也是處理不同學術思想派別、不同文化之間關係的重要原則,是學術文化發展的動力、途徑和基本規律。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中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這被歸納為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就是“推究事物和社會的原理規律。”格物致知之後還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陽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毛主席說的“理論聯繫實踐”其實就是集成了唯心論的王陽明的思想。

三不朽:孔子認可的人生目標,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道德高尚,成為世人學習的榜樣,例子如文天祥、孔繁森;“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勳,例子如岳飛、袁隆平;“立言”,即著書立說,留下膾炙人口的名篇作品,例子如司馬遷、李白、愛因斯坦等。此三者只要做到一個,就可以死而不朽,萬古流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說修身、治家、治國、平定天下,彼此間的關係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這其中修身又是最根本的,《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內聖外王:“內聖”就是修身養德,做一個有德的人,追求的是向聖人境界靠近;“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事功。“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高境界。“內聖外王”雖首見於道家的《莊子》,但卻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就連現代中國主流的知識分子的主張仍然如此。從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國學,兩千多年裡,時代在變,儒學的詮釋也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追求“內聖外王”的人生目標。內心高潔,外在還能取得世俗社會的巨大成功,做到這樣兩全的其實不容易。近代的例子有: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以及各行各業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