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的「圍魏救趙」,孫臏是如何將龐涓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的?

還原真實的“圍魏救趙”,孫臏是如何將龐涓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的?

在戰亂頻仍、社會動盪的戰國時期,名將輩出,將星璀璨。孫臏無疑是其中十分耀眼的一顆。關於他和龐涓的故事,大家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了。兩人曾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後來各為其主,在戰場上多次較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了。不過,兩次戰役均以孫臏指揮的齊軍獲勝而告終,孫臏最終名揚天下,龐涓卻落得個兵敗身亡的結局。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們在桂陵之戰中是如何鬥智鬥勇的。

還原真實的“圍魏救趙”,孫臏是如何將龐涓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的?

《戰國》中孫紅雷飾演的孫臏

說起桂陵之戰,大家應該十分熟悉,是戰國時期齊國攻擊魏國以援救趙國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孫臏指揮齊國軍隊採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等戰法,在桂陵大敗龐涓率領的魏軍,創造了“圍魏救趙”的戰法。這一戰法已經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對於這一次戰役,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所記載,不過他著重記述的是“圍魏救趙”戰法的提出,對戰爭過程的描述則極為簡略,僅有“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不足二十個字。

幸運的是,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失傳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新面世,其中首篇《擒龐涓》以故事的形式記載了孫臏在桂陵之戰中的用兵計謀,將其與《史記·孫子列傳》合而觀之,可以看出孫臏“圍魏救趙”戰法的整個施展過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桂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一步步將龐涓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的。

還原真實的“圍魏救趙”,孫臏是如何將龐涓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的?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

一、“批亢搗‍虛”策略的提出

周顯王十五年,即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向其朝貢。衛原是魏的屬國,魏惠王不能容忍趙國染指衛國,於是命將軍龐涓帶兵八萬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次年趙國求救於齊。對於是否救趙,齊國大臣們意見不一,齊相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幹朋則主張救,並提出了救援辦法,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齊威王採納段幹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為統帥、孫臏為軍師率兵援趙。

還原真實的“圍魏救趙”,孫臏是如何將龐涓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的?

救趙還是不救?齊國君臣要商討一下

從《孫臏兵法·擒龐涓》一篇的記載中可以得知,當時田忌、孫臏率領的齊軍和龐涓率領的魏軍從數量上來看勢均力敵,都是八萬人。但實際上兩軍士卒的戰鬥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稱,魏軍“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荀子·議兵》也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王之銳士”,可見,魏國士卒較之齊國士卒更加兇悍勇猛是當時人們的一種普遍看法。而且魏國是戰國初期率先在諸侯國進行改革的國家,從綜合國力上來講,盛於齊國。

還原真實的“圍魏救趙”,孫臏是如何將龐涓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的?

魏武卒

在這種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下,如果齊軍同魏軍正面交鋒,自然沒有取勝的把握,不但救不了趙國,而且自己也可能會招致削地而危社稷的後果。所以當田忌提出揮師直入趙國,與趙內外夾擊,以解邯鄲之危時,孫臏果斷否定了這一戰略決策,提出了“批亢搗虛”的策略。他生動形象的做了一個比喻,他說要想解開雜亂纏繞在一起的亂絲,不能亂抓亂扯一氣。要想給人家排解搏鬥糾紛,不能直接參與他們的廝殺。只要扼住要害,打擊空虛無備之處,爭鬥自然解開了。目前魏國正全力進攻趙國,精銳部隊全部出國作戰,國內必然空虛。不如直接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必定回師自救。這樣,既解了趙國之圍,又打擊了魏國。田忌接受這一建議,向魏國腹地進軍。

二、攻‍打平陵

為了實現圍魏救趙的策略,孫臏採取了一系列行動來迷惑龐涓。他首先建議田忌派兵佯攻平陵。其意圖在於,一方面,可以避開魏國主力,避免陷入被動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盡力削弱魏軍實力。平陵是魏國東陽地區的戰略要地,其城雖小,卻人口眾多,兵力很強,不易攻打,而且魏國很容易從市丘出兵切斷齊軍糧道,因此攻打平陵純屬於不懂軍事的舉動,龐涓見齊軍攻打平陵必定會認為齊軍將領不善於用兵,從而產生麻痺心理而放手攻打衛、趙。當魏軍實力消耗到一定程度後,再尋找機會與之交戰,這樣就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多的利益。

還原真實的“圍魏救趙”,孫臏是如何將龐涓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的?

桂陵之戰示意圖

孫臏在提出南攻平陵的作戰計劃後,又建議由不懂作戰規律的齊城、高唐兩邑的大夫帶所屬部隊去攻打平陵。孫臏之所以採取這種未戰而先殺己將的行動,其目的就在於故意犧牲齊城、高唐兩大夫及所屬部隊,以進一步迷惑龐涓。因為孫臏深知,平陵乃魏國東陽地區的軍事重鎮,龐涓在北上邯鄲的同時,必定也會關注戰局的發展,如果齊國軍隊真的佔領了平陵,肯定會引起龐涓對齊軍的重視,龐涓很有可能會停止北上,調頭回師與齊軍決戰。這時魏軍實力還沒有經過太多消耗,戰爭形勢對齊軍來說,仍然不利。因此,只有齊軍攻打平陵失敗,才能促使龐涓真正相信齊軍不堪一擊,從而毫無顧忌的圍攻邯鄲。

戰事的發展果如孫臏所預料,齊城、高唐二都邑大夫兵分兩路去攻打平陵,黃、卷二邑的魏軍從環塗大道連續不斷的進攻齊軍,齊城、高唐二部未及攻城,就被魏軍殺得打敗。龐涓認為齊軍不諳軍事,從而放鬆了對齊軍的警惕,集中全力圍攻邯鄲,而當時趙國已經得到了齊國救趙的許諾,堅決抗魏,死死地拖住了魏軍,使魏軍實力消耗很大,這就為齊軍後來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直搗大梁

周顯王十六年,即公元前353年的7月,在魏軍與趙軍鏖戰一年之後,邯鄲終於被攻克。經過長期的激戰,魏軍已經精疲力竭。齊軍與之交戰的時機已到,為了誘使龐涓回師,孫臏再次施展誘敵之計,他建議田忌派少數兵力直攻魏國都城大梁。當時,魏國主力部隊在趙國,大梁城內空虛,進攻大梁可以激怒龐涓,迫使其回師自救。孫臏之所以派少數兵力進攻大梁,是故意向魏軍“示之寡”,其意圖是要進一步麻痺龐涓,使龐涓確信齊軍將領不會帶兵、齊軍不堪一擊,與齊軍交戰根本不需要重兵。果然,龐涓聽說齊軍攻打大梁的消息後,怒不可遏,積極準備回師大梁。

還原真實的“圍魏救趙”,孫臏是如何將龐涓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的?

電影《戰國》中吳鎮宇飾演的龐涓

他見圍攻大梁的齊軍人數不多,就沒有將齊軍放在眼裡,丟下輜重車輛,只率輕騎銳卒,日夜兼程,直奔大梁而來。而此時孫臏悄悄將主力部隊埋伏在龐涓回師必經的要道桂陵。當龐涓率魏軍進入齊軍的埋伏圈後,齊軍四面出擊。此時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再加上長途跋涉,急速行軍,士兵已疲憊不堪,而齊軍則是以逸待勞。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大敗。

文史君說

縱觀戰爭的整個過程,從齊國出兵救趙到在桂陵大敗魏軍,齊軍的每次行動與部署都展現著孫臏卓越的才智和謀略。首先在救趙問題上,孫臏提出了“批亢搗虛”的正確策略,反對直接出兵救趙,主張避實擊虛,攻其必救,攻打內虛之魏都大梁,邯鄲之圍必定會自動解除;其次,示弱驕敵,避開敵人的鋒芒,同時通過進攻平陵以及齊城、高唐二部的戰敗等一系列看起來不懂軍事的行動,迷惑龐涓,堅定其攻趙之心。再次,等魏軍實力消耗殆盡時,再派少數兵力進攻大梁,引誘龐涓率少數兵力回師自救。齊軍以逸待勞,趁機殲敵。在整場戰役中,孫臏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他通過環環相扣的一系列部署,一步步將龐涓引向失敗的結局。

參考文獻:

《史記》、《銀雀山漢墓竹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