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魁、買辦、兇殺案和民衆狂歡:姜文《一步之遙》的真實歷史隱喻

花魁、買辦、兇殺案和民眾狂歡:姜文《一步之遙》的真實歷史隱喻

電影《一步之遙》(2014)是姜文“民國三部曲”的第二部,其餘兩部分別為《讓子彈飛》(2010)、《邪不壓正》(2018)。在第一部《讓子彈飛》的結尾,張麻子坐著馬拉火車大聲宣告,下一站:上海,於是第二部《一步之遙》的故事便在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

2014年12月,《一步之遙》上映,譭譽參半,電影以姜文式的荒誕、戲謔給觀眾呈現了一場光怪陸離的視覺盛宴,然而票房的滑鐵盧證明觀眾對這部熱度很高的電影並不買賬——看不懂,信手捏來的向經典“致敬”、肆意填充的歷史雜燴、顛覆過往的超前性語言實驗等等,讓觀眾在感性與理性上都產生了間離感。其中,電影中“馬走日‘誤殺’完顏英”的歷史原型即出自民國奇案之一“閻瑞生案”。

花魁、買辦、兇殺案和民眾狂歡:姜文《一步之遙》的真實歷史隱喻

電影《一步之遙》海報

一、閻瑞生案:洋行買辦謀財害命殺害上海灘名妓

閻瑞生曾就讀於震旦大學,為上海洋行買辦,但生性嗜賭好嫖,欠下賭債,見被稱“花國總理”的妓女王蓮英珠光寶氣,便產生謀財害命之念,夥同好友邀約王蓮英駕車遊玩,前往郊區,用事先準備好的麻藥和繩索將其殺害,並搶走財物,之後逃竄出上海,多處藏匿,最後盤纏用盡,意欲到徐州隴海鐵路公司求職謀生,不料上海警方早已廣發通緝令,最終被押回上海歸案伏法,於當年11月在上海龍華被執行槍決。

花魁、買辦、兇殺案和民眾狂歡:姜文《一步之遙》的真實歷史隱喻

閻瑞生案雙方

二、《閻瑞生》:一場消費狂歡盛宴

“閻瑞生案”本身是一個並非複雜的犯罪事件,然而事件中的罪犯(洋行買辦)和受害者(妓女)二者特殊的身份引起了爆炸性的商業影響,“摩登風流命案”成為大眾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消費對象,圍繞“閻瑞生案”產生的種種炒作和大眾消費則成為了另一社會事件。

花魁、買辦、兇殺案和民眾狂歡:姜文《一步之遙》的真實歷史隱喻

“閻瑞生案”出版物

從王蓮英屍體被發現一直到閻瑞生被執行槍決之後,各大、小報將其作為奇聞異事進行了通篇累牘的報道,被害人的親屬、閻瑞生的同黨亦赫然出現在新聞標題中,甚至案件在未審理結束,就有以此為題材的小說、傳記、說唱、戲劇出版和上演,並且大眾對這一消費在閻瑞生伏法後仍持續發酵,最多時候,上海一天之中就有五家戲院同時上映以“閻瑞生案”為題材的戲劇,各戲院為招徠觀眾,使出渾身解數,像啟用王蓮英的妹妹玉英上臺獻藝,把閻瑞生載王蓮英兜風的真車搬上舞臺,等等。

花魁、買辦、兇殺案和民眾狂歡:姜文《一步之遙》的真實歷史隱喻

《閻瑞生》電影劇照

1921年6月29日、30 日,上海上最大的兩家報紙——《申報》、《新聞報》刊登了電影《閻瑞生》的廣告,“《閻瑞生》這出戏,誰不愛看? 影戲這個玩意,誰不歡迎?”“閻瑞生案”,這一消費炒作的香餑餑與當時還是大眾媒介後起之秀的電影聯姻,迅速引起小市民的追捧。並且電影為抓住觀眾眼球和賺足噱頭,王蓮英的扮演者使用了“從良”的妓女,而閻瑞生的扮演者由與其有過交情的陳壽芝擔任,陳壽芝不僅與閻瑞生長相酷似,還能夠模仿他的言行舉止。7月1日,影片在上海夏令配克影院上映,“觀者擠擁”,“打破常人之意料”,“一日所售,竟達一千三百餘元”,“連映一星期,共贏洋四千餘元”,並且很快傳播到了北京、天津,甚至香港。

花魁、買辦、兇殺案和民眾狂歡:姜文《一步之遙》的真實歷史隱喻

《一步之遙》完顏英與歷史原型王蓮英

由於該片獲得了不菲的利潤,不少電影商紛紛效仿,電影界掀起了拍攝偵探長片的熱潮。1922年,影片《張欣生》上映,此片與《閻瑞生》相仿,也是根據張欣生謀財殺父案的真實故事拍攝,“影片重點放在開棺驗屍,開膛破肚,把五臟六腑都挖出來,逐件剖驗,事前用溼麵粉仿製,塗墨水作人血,用特寫鏡頭放大拍攝,看來真是,恐怖嚇人,骯髒起噁心”,可算是“小孩子看了要叫要哭,婦女們看了要逃跑,做惡夢”,儘管如此,該片上映後,“連日售座異常擁擠,後至者俱紛紛退回”,開映一週即達到了6683元,各影院不得不加映。

花魁、買辦、兇殺案和民眾狂歡:姜文《一步之遙》的真實歷史隱喻

《一步之遙》馬走日與歷史原型閻瑞生

三、《一步之遙》:姜文的新歷史主義建構

姜文在《一步之遙》中用其大雜燴式的鏡頭語言到底想說點什麼?不同於之前的各類版本的《閻瑞生》,《一步之遙》並不想講述“閻瑞生案”本身的故事,姜文只是想借助“閻瑞生案”這個故事,來講述另外一個故事:關於20世紀20年代上海的社會鏡像。

從舞臺上的《蓮英劫》《蓮英被難記》到影片《閻瑞生》,閻瑞生和王蓮英顯然成為大眾傳媒和娛樂業的消費符號,觀眾成為暴力事件中的狂熱消費者,痴迷在色情與兇殺的消費中,當社會事件不斷被商業化、消費化,事件則可能愈加遠離真相,愈加被曲解,姜文正是想表現圍繞“閻瑞生案”在上海灘所上演的一場荒誕的消費狂歡,通過影像敘事重構歷史事件,從而對當下的消費社會進行諷喻性的揭示,正如《一步之遙》中馬走日所說:“Today is history, Today we make history, Today we are part of history!”(今天即是歷史,今天我們創造歷史,今天我們是歷史的一部分)

花魁、買辦、兇殺案和民眾狂歡:姜文《一步之遙》的真實歷史隱喻

消費熱點與民眾狂歡

文史君說: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

姜文的《一步之遙》在上映之後評價並不算高。不過在電影上映四年後的今天,我們其實也沒必要再去糾結電影的好壞。更重要的是,以影片中所展現的舊上海,對照一個世紀後的今天,總給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果然是“太陽底下無新事”。在過去的一個月裡,先後出現瞭如疫苗、Me Too等一系列社會熱點,喧囂之後如今輿論似乎又風平浪靜了。這一切與影片中和歷史上民眾對“閻瑞生案”的消費何其相似?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曾指出,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審視我們當今生活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幾乎忙著刷微博、刷朋友圈,網絡熱點事件不僅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更成為人們在

社會事件背後的一種心理宣洩渠道。在社會事件發生後,網民們樂此不疲地扮演偵探、法醫、法官的角色,對事件進行了“證據”收集、“鑑定”和“判決”,並且沉浸在互動的消費快感中。然後在快速的遺忘中,湧向下一個新的“熱點”。而對真相的關注和理性的思考,就在這樣的狂歡中彌散在風裡了。

參考文獻

程步高:《影壇憶舊》,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版。

徐恥痕:《中國影戲之溯源》,《中國影戲大觀》第1集,1927年4月出版。

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 第1卷),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版。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