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力推技術對接環境治理需求 首批技術提供方不乏民營科技企業

廣東力推技術對接環境治理需求 首批技術提供方不乏民營科技企業

環境汙染防治技術成果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新華網圖

【記者 邱登科】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和廣東省環境保護廳擬於2018年8月5日在廣州召開“廣東省環境汙染防治技術成果對接會”,將推出一批環境汙染防治技術供各地對接。

記者瞭解到,首批17項技術涵蓋大氣、水、土壤和固廢汙染防治四大領域,主要來自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但技術的提供方中也不乏民營高科技企業。

技術提供方不乏民營企業

雖然首批公佈的17項技術的提供方主要是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但其中也不乏民營高科技企業。

例如“DDS煙道氣除塵脫硫脫硝技術”即由北京博源恆升高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北京泓龍環保有限公司、江西永豐博源實業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學提供。該技術適用於火電、鋼鐵、冶金、化工、建材、陶瓷、垃圾處理等行業的煙道氣除塵、脫硫和脫硝淨化處理。

另一項“水泥窯協同處置重金屬汙染土技術”則是由北京博源恆升高科技有限公司獨立提供。該技術適用於日產2000噸以上的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處置不含有汞、鉈、鉻、放射性以及有機汙染物的重金屬汙染土壤的處置。

所有技術均有應用先例

此次即將推出的17項技術均已有應用先例。

如提供了5項技術的清華大學所提供的“城市排放清單編制技術”,已經在環保部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排放清單編制工作中得到推廣應用;“柴油車排氣氮氧化物與顆粒協同淨化技術”,在江鈴、福田、長城等生產的輕型柴油車上完成30餘款車型配套,實現了70萬輛的規模化應用;“閘泵控制型城市河道綜合治理成套技術”已經在2010年至2016年,應用於常州市城市河道綜合整治、清水工程、黑臭河道治理等項目;“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工藝技術與裝備”,已經建成示範工程“武安新峰市政汙泥及生活垃圾處置項目”,並且鑑於該示範工程良好的運行效果,已經啟動了另一項技改工程,進一步將項目規模擴大到每天1000噸。

國家頂級技術可應用於地方

本次推出的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提供的“空氣質量模擬、預報和溯源數值集成系統”無疑是國家頂級的環保技術。該技術功能模塊包括空氣質量模型模塊、氣象模型模塊、汙染同化模塊、集合預報模塊、重汙染應急管理模塊和數據綜合分析展示模塊等,是科技部和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聯合推薦的大氣汙染防治先進技術,是我國環保系統四個層次(國家、區域、省、市)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業務平臺建設採用的核心支撐技術。系統為香港環保署空氣質量預報和評估提供了重要參考,是港澳地區廣泛採用的國產模式。

該技術同時也是我國近10年來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的核心支撐技術,直接在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北京APEC峰會、南京青奧會、南寧東盟博覽會等重大國際活動中得以應用,有力地支持和完成空氣質量保障服務。

據介紹,該技術區域中心總投資約為1500-2200萬元;省級和國家重點城市建立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的總投資約為700-100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