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發布海洋產業專利分析預警階段成果 打造海洋經濟智慧財產權高地

粵發佈海洋產業專利分析預警階段成果 打造海洋經濟知識產權高地

項目承擔機構建議廣東整合海洋油氣技術上中下游,通過技術創新形成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成果。圖為海洋經濟博覽會展場。新華網圖

【記者 邱登科】

產品未動 專利先行

在紮實研究、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項目承擔單位廣州恆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對“廣東發展海洋經濟如何佔據知識產權制高點”提出了諸多建議。

參加海洋油氣及海底礦產開發利用產業專利分析及預警報告會的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巨峰評價說,海洋產業是高技術含量、高增長、高附加值的產業,更是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戰略新型產業。本項目對於廣東海洋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

報告顯示,廣東省在海洋油氣及海底礦產資源產業有專利申請的企業數量不多,專利申請總量偏少,且主要為國內申請,僅有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等個別單位有少量PCT申請。而全球大型海洋油氣公司均重視在多個國家保護其專利技術。例如,在天然氣水合物領域,國外的三井造船、埃克森美孚、科萊恩等巨頭在全球範圍佈局了大量的專利;在常規海洋油氣領域,斯倫貝謝公司在全球42個國家或地區組織有專利佈局,貝克休斯公司在全球30餘個國家有專利佈局。

為此,項目承擔單位建議,廣東相關企業學習和借鑑本領域國外巨頭的專利部署策略經驗,在立足自身專利技術基礎上,結合市場策略,積極開展海外專利佈局,做到“產品未動,專利先行”,為未來國際市場競爭提供專利保護傘。

海洋專利覆蓋率僅三成

數據顯示,廣東省海洋油氣產業企業中,約70%的企業尚無專利申請,有發明專利申請的企業僅佔27.7%,表明大多數企業對專利的認識不足,整體專利意識及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

為此,項目承擔機構建議,廣東省相關部門提升專利保護意識,高質量專利佈局,高價值專利產出,進而提升全省相關企業創新能力及產業整體競爭力。

參與項目的專家舉例,在海底礦產資源領域,深圳市有兩家是廣東省在該領域為數不多的代表企業,其業務均涉及海底礦產資源的勘察、探測、採掘、分析、運輸、提煉技術的開發、運用、轉讓等,但均未見有專利申請。海底礦產資源屬於廣東省未來要積極佈局的潛力產業,專利申請對於未來搶佔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市場至關重要。目前,全球已湧現出一批在海底礦產資源領域具有一定專利優勢的申請人,如日本的三菱重工、美國的深海風險投資公司、埃克森美孚等以及中國的中海油、中國五礦集團和浙江大學等,而廣東省作為海洋經濟大省,在海底礦產資源領域的專利佈局幾乎處於空白。

該專家建議,讓專利流程規範和意識深度融入企業經營各環節,著實提高相關企業專利保護意識,加強專利佈局,同時在專利運營、專利風險評估等方面積極開展相關工作,為未來參與全球海底礦產資源開發競爭未雨綢繆。

關注重要國家及競爭對手專利動態

全球範圍內,已湧現出一批海洋油氣及海底礦產資源領域的領先國家和技術先驅者。在天然氣水合物領域,日本在天然氣水合物領域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在2000年以後發展迅速,目前專利申請量已領先於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僅次於中國排名第二。此外,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在天然氣水合物領域的專利佈局也舉足輕重,建議廣東省重點關注這些國家的天然氣水合物專利動態。在海底礦產領域,三菱重工的專利佈局側重海底礦產資源儲運技術,埃克森美孚主要關注於海底礦產資源開採技術,肯尼科特猶他銅業公司的專利技術側重海底礦產資源的加工應用。這些公司在全球範圍進行專利佈局,專利實力雄厚,項目組建議廣東省各研發主體重點跟蹤關注這些企業的專利動態,及時瞭解國際海底礦產資源技術發展方向,並加強對專利信息的吸收再利用。

智能化開採可成為突破口

有專家指出,未來如何打造智能化勘探開採技術及設備,是海洋油氣產業當前必須謀劃的重要戰略。

該專家舉例,廣東省在本領域智能化方面已取得一些創新成果,在水下機器人、深海傳感器等領域已佈局一批專利,如深圳市德潤青華水下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了多件涉及水下機器人專用海底管道堵漏裝置的專利,深圳市發利構件機械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申請有“深海海底管道智能檢測器及檢測方法”的發明專利,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均有深海傳感器相關專利申請。

為此,項目承擔機構建議,重點支持已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專利申請人,鼓勵攻克海洋油氣勘探開採智能化前沿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強化協同創新

項目承擔機構多名專家指出,廣東具有顯著的海洋資源和區位優勢,但專利申請量總體偏少。廣東要積極融入全球產業發展,建議構建開放的創新格局,強化與國內外產業專利優勢地區相關機構開展合作。

報告分析認為,國際石油公司和技術服務公司均注重產學研協同創新。2004-2013年,埃克森美孚公司與93家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共同申請專利,斯倫貝謝公司與132家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共同申請專利。這些國外企業的做法,值得廣東相關單位借鑑。

有專家指出,廣東海洋油氣領域專利申請人既有企業,也有高校和研究機構,如深圳市遠東石油鑽採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這些申請人之間有專利合作申請,如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與廣東工業大學合作申請了“高精度海底地溫梯度探測設備”、“高精度海底地熱流探測設備”和“一種深海設備姿態場景記錄儀”3件專利,但總體上合作專利申請量較少。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可提高企業專利技術實力,同時促進高校及科研機構專利轉移轉化,提升廣東產業整體競爭力。

廣東海洋油氣三大技術發展勢頭強勁

由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委託的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計劃項目——海洋油氣及海底礦產開發利用產業專利分析及預警報告會日前在廣州舉行。該項目由廣州恆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共同完成。本報記者獨家全程採訪了該報告會。報告會涉及海洋經濟各主要領域,包括油氣、礦產、平臺以及較為前沿的天然氣水合物等。項目承擔單位還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相應的產業發展建議。

研究顯示,廣東在海洋油氣勘探、開採和儲運三大技術分支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

項目承擔單位建議,需要考慮對前、中、後端的技術發展情況評估,著重梳理專利技術突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廣東三大技術近期增長較快

三大技術中的海洋油氣勘探技術領域,2015年前,廣東專利申請量比較少,各年專利申請量不超過10件,2016年專利申請量躍升至29件,近年發展勢頭強勁。

廣東在海洋油氣開採領域起步相對較晚,專利申請總量較少,呈震盪增長態勢,在2016年申請量達到最大值19件。檢索期內共申請86件專利,專利申請量全國排名11,其中有效專利48件、在審專利13件、失效專利25件,近年專利申請持續公開,且保持較快增長速度。

在海洋油氣儲運技術領域,廣東共生成182件專利,全國排名第8位。其中,有效專利103件、在審專利31件、失效專利48件。廣東省海洋油氣儲運技術專利申請整體趨勢是震盪增長,在2016年申請量達到最大值42件。

建議整合海洋油氣技術上中下游

儘管增長較快,但橫向比較,廣東在全國的優勢並不明顯。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廣東海洋油氣勘探、開採儲運技術專利申請量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6、第11和第8位,海洋油氣勘探技術方面廣東專利申請量約為北京的1/5,山東的1/2;海洋油氣開採方面,廣東專利申請量則遠低於北京、山東、四川等省市;油氣開採方面,僅為北京市的1/12;海洋油氣儲運方面,廣東專利申請量約為北京的1/4,為山東專利申請量的2/5。廣東三大技術分支方面,勘探的專利佈局力度明顯低於其他相關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前端基礎實力較弱、暫無足夠的專利進行支撐,因此需要考慮對前、中後端的技術發展情況評估和著重梳理。

為此,項目承擔機構建議,廣東應立足於本地企業優勢,整合海洋油氣技術上中下游,通過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相關企業技術創新,培育若干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和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成果,給予職務發明更多的獎勵機會和項目傾斜,繼續提高企業知識產權意識,使廣東海洋油氣技術產業形成持續性自主研發的有利格局。

規避知識產權風險

常規海洋油氣領域,早期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於西方發達國家大型石油公司,隨著海洋油氣開發領域的擴張,這些企業的全球專利申請數量較高,且在中國進行大專利佈局。

為此,項目承擔機構建議,廣東應重點跟蹤這些企業的全球市場及專利申請情況,以規避侵權風險。相比國際大型石油企業,廣東本領域相關企業在海外專利申請量明顯不足。

在國內佈局方面,目前國內石油企業三巨頭和部分研究機構、大學具備一定優勢,但專利佈局力度並不大,在國際大型企業暫未足夠重視本領域的中國專利佈局時,廣東主要申請人應抓住時機繼續擴大優勢,尤其需要重視目前不夠明顯的勘探、儲運技術方面國內專利佈局。

專利跟蹤機制建立迫在眉睫

專家建議,專利跟蹤活動有助於企事業單位調整技術研究思路、發現侵權風險借鑑現有技術,解決技術問題等,專利跟蹤機制的建立需根據不同技術發展階段、同領域的專利特點以及企事業單位專利管理模式進行。

根據我國海洋油氣開發技術與國際水平具有較大差距的現狀,專利跟蹤機制的建立十分必要,本領域國內企事業單位應針對自身研發實力結合上述國際大型企業的技術側重點,有針對性進行專利發展跟蹤、重要申請人以及失效專利情況跟蹤。

另外,項目承擔機構還建議促進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儲運技術的分類跟蹤,以受到廣泛關注的全球重要專利出發,及時掌握其法律狀態的變化情況和延伸專利的佈局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