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发布海洋产业专利分析预警阶段成果 打造海洋经济知识产权高地

粤发布海洋产业专利分析预警阶段成果 打造海洋经济知识产权高地

项目承担机构建议广东整合海洋油气技术上中下游,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成果。图为海洋经济博览会展场。新华网图

【记者 邱登科】

产品未动 专利先行

在扎实研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项目承担单位广州恒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对“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如何占据知识产权制高点”提出了诸多建议。

参加海洋油气及海底矿产开发利用产业专利分析及预警报告会的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巨峰评价说,海洋产业是高技术含量、高增长、高附加值的产业,更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广东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型产业。本项目对于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报告显示,广东省在海洋油气及海底矿产资源产业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数量不多,专利申请总量偏少,且主要为国内申请,仅有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等个别单位有少量PCT申请。而全球大型海洋油气公司均重视在多个国家保护其专利技术。例如,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国外的三井造船、埃克森美孚、科莱恩等巨头在全球范围布局了大量的专利;在常规海洋油气领域,斯伦贝谢公司在全球42个国家或地区组织有专利布局,贝克休斯公司在全球30余个国家有专利布局。

为此,项目承担单位建议,广东相关企业学习和借鉴本领域国外巨头的专利部署策略经验,在立足自身专利技术基础上,结合市场策略,积极开展海外专利布局,做到“产品未动,专利先行”,为未来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专利保护伞。

海洋专利覆盖率仅三成

数据显示,广东省海洋油气产业企业中,约70%的企业尚无专利申请,有发明专利申请的企业仅占27.7%,表明大多数企业对专利的认识不足,整体专利意识及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为此,项目承担机构建议,广东省相关部门提升专利保护意识,高质量专利布局,高价值专利产出,进而提升全省相关企业创新能力及产业整体竞争力。

参与项目的专家举例,在海底矿产资源领域,深圳市有两家是广东省在该领域为数不多的代表企业,其业务均涉及海底矿产资源的勘察、探测、采掘、分析、运输、提炼技术的开发、运用、转让等,但均未见有专利申请。海底矿产资源属于广东省未来要积极布局的潜力产业,专利申请对于未来抢占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市场至关重要。目前,全球已涌现出一批在海底矿产资源领域具有一定专利优势的申请人,如日本的三菱重工、美国的深海风险投资公司、埃克森美孚等以及中国的中海油、中国五矿集团和浙江大学等,而广东省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在海底矿产资源领域的专利布局几乎处于空白。

该专家建议,让专利流程规范和意识深度融入企业经营各环节,着实提高相关企业专利保护意识,加强专利布局,同时在专利运营、专利风险评估等方面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为未来参与全球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竞争未雨绸缪。

关注重要国家及竞争对手专利动态

全球范围内,已涌现出一批海洋油气及海底矿产资源领域的领先国家和技术先驱者。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日本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2000年以后发展迅速,目前专利申请量已领先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此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专利布局也举足轻重,建议广东省重点关注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专利动态。在海底矿产领域,三菱重工的专利布局侧重海底矿产资源储运技术,埃克森美孚主要关注于海底矿产资源开采技术,肯尼科特犹他铜业公司的专利技术侧重海底矿产资源的加工应用。这些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专利布局,专利实力雄厚,项目组建议广东省各研发主体重点跟踪关注这些企业的专利动态,及时了解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技术发展方向,并加强对专利信息的吸收再利用。

智能化开采可成为突破口

有专家指出,未来如何打造智能化勘探开采技术及设备,是海洋油气产业当前必须谋划的重要战略。

该专家举例,广东省在本领域智能化方面已取得一些创新成果,在水下机器人、深海传感器等领域已布局一批专利,如深圳市德润青华水下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了多件涉及水下机器人专用海底管道堵漏装置的专利,深圳市发利构件机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申请有“深海海底管道智能检测器及检测方法”的发明专利,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均有深海传感器相关专利申请。

为此,项目承担机构建议,重点支持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专利申请人,鼓励攻克海洋油气勘探开采智能化前沿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强化协同创新

项目承担机构多名专家指出,广东具有显著的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但专利申请量总体偏少。广东要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发展,建议构建开放的创新格局,强化与国内外产业专利优势地区相关机构开展合作。

报告分析认为,国际石油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均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2004-2013年,埃克森美孚公司与93家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申请专利,斯伦贝谢公司与132家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申请专利。这些国外企业的做法,值得广东相关单位借鉴。

有专家指出,广东海洋油气领域专利申请人既有企业,也有高校和研究机构,如深圳市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这些申请人之间有专利合作申请,如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申请了“高精度海底地温梯度探测设备”、“高精度海底地热流探测设备”和“一种深海设备姿态场景记录仪”3件专利,但总体上合作专利申请量较少。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可提高企业专利技术实力,同时促进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转移转化,提升广东产业整体竞争力。

广东海洋油气三大技术发展势头强劲

由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委托的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项目——海洋油气及海底矿产开发利用产业专利分析及预警报告会日前在广州举行。该项目由广州恒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共同完成。本报记者独家全程采访了该报告会。报告会涉及海洋经济各主要领域,包括油气、矿产、平台以及较为前沿的天然气水合物等。项目承担单位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建议。

研究显示,广东在海洋油气勘探、开采和储运三大技术分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

项目承担单位建议,需要考虑对前、中、后端的技术发展情况评估,着重梳理专利技术突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广东三大技术近期增长较快

三大技术中的海洋油气勘探技术领域,2015年前,广东专利申请量比较少,各年专利申请量不超过10件,2016年专利申请量跃升至29件,近年发展势头强劲。

广东在海洋油气开采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专利申请总量较少,呈震荡增长态势,在2016年申请量达到最大值19件。检索期内共申请86件专利,专利申请量全国排名11,其中有效专利48件、在审专利13件、失效专利25件,近年专利申请持续公开,且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在海洋油气储运技术领域,广东共生成182件专利,全国排名第8位。其中,有效专利103件、在审专利31件、失效专利48件。广东省海洋油气储运技术专利申请整体趋势是震荡增长,在2016年申请量达到最大值42件。

建议整合海洋油气技术上中下游

尽管增长较快,但横向比较,广东在全国的优势并不明显。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海洋油气勘探、开采储运技术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6、第11和第8位,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方面广东专利申请量约为北京的1/5,山东的1/2;海洋油气开采方面,广东专利申请量则远低于北京、山东、四川等省市;油气开采方面,仅为北京市的1/12;海洋油气储运方面,广东专利申请量约为北京的1/4,为山东专利申请量的2/5。广东三大技术分支方面,勘探的专利布局力度明显低于其他相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前端基础实力较弱、暂无足够的专利进行支撑,因此需要考虑对前、中后端的技术发展情况评估和着重梳理。

为此,项目承担机构建议,广东应立足于本地企业优势,整合海洋油气技术上中下游,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相关企业技术创新,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成果,给予职务发明更多的奖励机会和项目倾斜,继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使广东海洋油气技术产业形成持续性自主研发的有利格局。

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常规海洋油气领域,早期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石油公司,随着海洋油气开发领域的扩张,这些企业的全球专利申请数量较高,且在中国进行大专利布局。

为此,项目承担机构建议,广东应重点跟踪这些企业的全球市场及专利申请情况,以规避侵权风险。相比国际大型石油企业,广东本领域相关企业在海外专利申请量明显不足。

在国内布局方面,目前国内石油企业三巨头和部分研究机构、大学具备一定优势,但专利布局力度并不大,在国际大型企业暂未足够重视本领域的中国专利布局时,广东主要申请人应抓住时机继续扩大优势,尤其需要重视目前不够明显的勘探、储运技术方面国内专利布局。

专利跟踪机制建立迫在眉睫

专家建议,专利跟踪活动有助于企事业单位调整技术研究思路、发现侵权风险借鉴现有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等,专利跟踪机制的建立需根据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同领域的专利特点以及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模式进行。

根据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技术与国际水平具有较大差距的现状,专利跟踪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本领域国内企事业单位应针对自身研发实力结合上述国际大型企业的技术侧重点,有针对性进行专利发展跟踪、重要申请人以及失效专利情况跟踪。

另外,项目承担机构还建议促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储运技术的分类跟踪,以受到广泛关注的全球重要专利出发,及时掌握其法律状态的变化情况和延伸专利的布局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