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躋身全球創新指數二十強

中國躋身全球創新指數二十強

中國的創新近年來不斷突飛猛進,躋身全球創新指數二十強。新華社圖

【記者 邱登科】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日前發佈“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第17,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對此,接受採訪的權威人士稱,多家世界頂級機構評定顯示相近結果。

中山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康奈爾大學博士候選人賈鶴鵬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與康奈爾大學的創新指數報告,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中國創新成果,即中國的創新近年來不斷突飛猛進。

多家機構高度共識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在紐約發佈“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排名前10的均為發達國家,其中瑞士、荷蘭、瑞典、英國、新加坡、美國名列排名榜的前六位。

中國的最新排名為第17位——與2017年的第22位相比,排名前進了5位。在核心創新投入和產出方面,美國依然排名首位。而在研究人員、專利和科技出版物數量方面,中國位居第一。

賈鶴鵬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與康奈爾大學的創新指數報告,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中國創新成果,即中國的創新近年來不斷突飛猛進。

賈鶴鵬指出,第17位的排名,與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在2017年8月發佈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6-2017》完全吻合。彭博社今年1月發佈的創新報告中,中國名列第19位,也是首次進入前20位,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在今年5月發表的涵蓋更多非科技因素(但科技指標仍然佔據很大的權重)的《2018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中,中國的排名則從去年的第18位上升到13位。這些情況都說明,中外科技政策研究領域,對中國創新體系在世界範圍的排名情況,有很大的共識。

評價超越科研本身

賈鶴鵬還特別強調,儘管各創新評估機構所依賴的指標不同,各項指標的權重也不太一樣,但這些指標中都既包括了一些超越科技研究本身的宏觀指標,也涵蓋了一些並不對科技成果產出帶來短期直接效果的科技領域的微觀指標。例如,很多指數都會包含資本市場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這一併不侷限在科技界的指標,也會包括諸如科研人員中外籍人士所佔比例等微觀數據。這些指標往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間接發揮作用,但引入它們可以避免在專利數、科技產值以及R&D經費等方面做簡單的比較。

賈鶴鵬還介紹說,承擔《全球創新指數》主要分析工作的康奈爾大學相關研究部門一直在學術界以微觀計量研究見長。各項指標的設定,並非僅僅為滿足報告中的排名需要,而是在參考了大量微觀經濟學和創新研究的既往研究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很多實證研究,以確定各項指標與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發展的相關性及其權重。相比洛桑研究院和彭博社的創新報告,《全球創新指數》的指標設定相對而言更加註重學理方面的嚴謹。當然,這不意味著《全球創新指數》就比其他報告更加科學合理。這些創新報告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要決定於使用者的需求和側重。

港深躋身“最佳科技集群”第二位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更新的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日本的東京-橫濱地區和中國的深圳-香港地區分列前兩位。而美國的創新熱點地區數量最多,總共為26個。

記者瞭解到,深圳市新近出臺的《深圳市“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將擴大“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類別,且新增類別允許資助資金跨境使用,以促進科研資金便利流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融合。

在政策的支持下,可以預見的是,深圳-香港地區的科技創新事業在未來能有更多進步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