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決定幫你讀懂另一個西安——2035,看看西安帶來怎樣的驚喜

這項決定幫你讀懂另一個西安——2035,看看西安帶來怎樣的驚喜

舉全市之力打贏秦嶺保衛戰、打造引領城市發展的“人才夢之隊”、讓西安製造邁向西安智造、西安創造……日前,我市出臺《關於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力爭到2035年,西安將全面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彰顯中華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這項決定幫你讀懂另一個西安——2035,看看西安帶來怎樣的驚喜

◆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

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新時代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西安實踐。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更好發揮在“一帶一路”的新地位新作用的必然選擇。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是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領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的國家使命。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是支撐帶動全省發展,引領陝西追趕超越的省會擔當。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是建強大西安,加快構築新時代西安發展戰略優勢的重大機遇。

◆戰略定位

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國際化大都市,我市將加快在以下發展定位上實現突破:

——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暢通向西開放、向東合作通道,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強化交通商貿、科技教育、文化旅遊和國際產能合作,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做強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加快人口、資本、科技等發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輻射帶動西北及周邊地區發展。

——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國家創新高地。統籌推進軍工、科研創新機制改革,推動軍民、部省、央地等3個融合,加快軍工、科技資源優勢向創新優勢、產業優勢轉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建設引領新經濟發展的全球硬科技之都。

——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旅遊品牌,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創新,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國際影響力,建設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交相輝映的世界文化旅遊時尚之都。

——內陸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有序構建城鄉水系格局,以科學發展和合理開發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堅決拆除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堅決打贏秦嶺保衛戰,打造踐行“兩山”理論的秦嶺樣板,建設美麗城鎮和鄉村,打造顯山露水、透綠見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生態宜居之都。

這項決定幫你讀懂另一個西安——2035,看看西安帶來怎樣的驚喜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形成大西安都市圈,基本建立“三中心二高地一樞紐”六維支撐體系,確立國家中心城市基本框架,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到2025年,“三中心二高地一樞紐”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在全國城市體系中具有較大影響力,“核心帶動、功能清晰、特色鮮明”的大西安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對關中平原城市群及周邊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到2035年,綜合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功能顯著提升,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創新型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日趨健全,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有效構建,引領城市群發展的一體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市質量得到實質性提升,成為國家創新高地,全面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彰顯中華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總體要求

●西安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把互聯互通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先導性工程,加快構建承東啟西、連接南北、貫通亞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暢通向西開放、向東合作通道,形成東西互動、南北協同、引領西北、服務全國的開發開放格局,著力打造“一帶一路”對外開放門戶城市。要以自貿區建設為著力點,加快建設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金融國際化、業態多元化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示範區,打造“一帶一路”改革開放試驗區和國際經貿合作典範城市。

●要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和能級,按照“多軸線、多中心、多組團發展”要求,加快行政區劃調整,將西部、北部、東部作為城市發展空間拓展的重點方向,推進西鹹、富閻一體化,打造城市經濟新座標。要加快建設以“高新區+航天基地+灃東新城+大學城+科研院所”等區域為依託的西部科創大走廊,打造萬億級高新技術產業;以“經開區+高陵組團+臨潼組團+航空基地+富閻板塊”等區域為依託的西部工業大走廊,打造萬億級先進製造產業;以“空港+陸港”等區域為依託的西部商貿物流大通道,打造萬億級現代服務業;以“曲江新區+樓觀道文化展示區+白鹿原+臨潼景區”等區域為依託的西部文化產業大走廊,打造萬億級文化旅遊產業,形成“3+1”萬億級產業,打造新的增長極,促進城市功能、城市空間與城市產業包容性發展,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

●要切實轉變城市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高質量發展統籌高端產業和高速發展。要圍繞經濟發展動力、產業和要素三個轉變,大力發展新經濟,形成經濟新增長點和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發展“量”和“質”雙重躍升,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堅持外延式增長與內涵式發展並重,構建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促進資源要素聯動和產業跨界融合,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要深刻認識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把秦嶺保護作為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大事、放在全國大格局中來考量、來謀劃、來推進,切實擔負起秦嶺保護的生態重任。要全面認領、深刻反思秦嶺違規建別墅亂象反映出的問題,拿出刀刃向內的勇氣和決心,舉一反三,全面排查,嚴厲處置,紮實整改,鐵腕整治,徹底禁絕秦嶺北麓違規建別墅問題,舉全市之力打贏秦嶺保衛戰。要加快建立完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做到依法治山、規劃控山、網格管山、常態巡山、鐵腕護山,持續提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切實築牢秦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重點任務:加快建設“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

加快建設西部重要的經濟中心

實施產業“五集”發展模式打造大西安金融“金三角”

●建設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

聚焦高端產業與產業高端,加快構建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以新能源汽車和航空製造、智能製造為主的先進製造業,以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為主的商貿物流業,以及文化旅遊大產業等“3+1”萬億級大產業為支撐,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經濟體系。加快實施企業集聚、要素集約、技術集成、產業集群、服務集中的“五集”發展模式,推進現代產業園和小微企業科創園創新發展。

●建設“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著力推進“互聯網+”“數字化+”“機器人+”“標準化+”行動計劃,構建“優勢製造產業引領示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崛起壯大”的先進製造業體系。積極培育硬科技產業和新經濟產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3D打印、生物醫藥、新材料、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建設,強化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優勢產業關鍵領域創新,推動產業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攀升。

深入實施“龍頭培育”行動、“中小企業梯隊成長培育行動”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加快形成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和行業龍頭企業,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單打冠軍企業、獨角獸企業,著力構建“龍頭大企業+中小微企業”的產業鏈、價值鏈的產業發展模式。著力推進製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推動產業形態、生產方式、商業模式變革,實現西安製造向西安智造、西安創造轉變。

●建設國家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創新軌道交通站點等商業加物業開發模式,深化與互聯網巨頭企業合作,建設與國際接軌的消費領域標準體系,推動設置免稅旅遊區,著力擴大中高端消費,推動商業創新發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建設國家級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城市。深化農業綜合改革,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打造周至獼猴桃、灞橋櫻桃、戶縣葡萄等地理標誌品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物流、農村電商等產業,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大田園綜合體創建,推動新時代現代農業再上新臺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建設絲路國際金融中心。按照絲路國際金融中心“三步走”戰略目標,加快建設絲路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為重點,高新區、西鹹新區、曲江滻灞“金三角”;科技金融、文化金融、軍民融合金融“三個示範區”;能源金融、物流金融、綠色金融“三個功能區”和一批金融特色小鎮,加快構建現代金融產業體系。積極探索發展離岸金融業務,打造國內重要的離岸金融功能區。

加快建設影響全球的對外交往中心

加快國際化軟硬環境建設壯大西安“國際朋友圈”

●打造國際友好城市示範區。打造“友好城市西安驛站”、“絲路文化驛站”,塑造國際友好城市交往西安品牌。實施國際友城全球網絡建設計劃,優選一批與我市產業合作較具前景的“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外國首都、國際知名城市作為友城發展對象,加快形成國際友城全球網絡。深入推進“海外西安”平臺建設,用好對外友好協會、海外交流協會等涉海涉僑資源。

●打造“一帶一路”合作交流機構集聚城市。創建“一帶一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行先試區,創建絲路聯合大學,打造“一帶一路”文化城市總部,建設國際高水準的絲路文化交流基地,建設絲路總部集聚城市。充分發揮西安第二國際商事法庭作用,推動形成“一帶一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爭取擴大西安口岸部分國家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入境活動區域,並適當延長過境免籤停留時間,推動西安口岸實行外國旅遊團隊入境“落地籤”。

●打造民間對外交往先導區。發揮西安交通大學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帶頭作用,加強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打造西安與沿線國家教育國際合作平臺、對話平臺和項目平臺。加快國際民間交流總部建設,創建民間國際交往信息港,推動民間對外交往。

●建設絲路會展名城。深入實施“品牌會展、產業會展、智慧會展、法治會展、城市會展”五大會展工程,高水平舉辦國際一流的論壇、會展、賽事、節慶等活動,爭取更多的國際會議、國際展覽、國際賽事在西安舉辦,加快建設國際會展名城、世界賽事名城。

●建設國際化服務設施示範城市。推進公共服務國際化,實施外籍人士“愛上西安”工程,打造“類海外”環境,提升外籍人士在西安居家、休閒、創業、社交環境質量,留住海外高端智慧資源。建設一批異國風情街區等服務設施,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留學環境,打造“留學生之城”。

加快建設具有卓越競爭力的絲路科創中心

發展五大創業經濟讓大西安成為

國內外年輕人嚮往的創新創業熱點城市

●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發揮高新區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作用,航空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西鹹新區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綜合功能,形成具有西安優勢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高水平推進科創大走廊規劃建設,加快佈局一批創新平臺和大產業平臺,培育壯大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軟件與信息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中國西部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實施西安硬科技產業重大專項,加快推進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創新港、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西部軍民融合創新谷暨西部電子谷、西鹹新區西部雲谷等建設,做強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硬科技“八路軍”,打造全球硬科技產業發展主陣地和示範區。加大硬科技品牌塑造,吸引相關產業虹吸對接,吸引高端智庫人才走進西安。

●打造中國新經濟之都。全面構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開放型產業體系,以建設數字經濟示範區為目標,聚力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創意經濟、健康經濟等新經濟,開闢新道路、拓展新邊界、增添新動能。定期高質量舉辦“企業家節”,壯大新民營經濟主體力量,推動傳統民營經濟升級迭代,打造新民營經濟集聚地。

●建設國家軍民深度融合示範區。聚焦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爭取央屬軍民融合企業在西安建立區域總部、研發機構和生產基地等。推進軍民標準通用化建設,推行分等級“民參軍多證合一”評價制度等,加速技術、資本、市場和人才等資源軍民雙向轉化。加快高新區軍民融合產業園、經開區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園兩園和航空基地、航天基地、兵器工業基地三基地,以及洪慶軍民融合產業園、灃西新城等拓展區建設,構建“2+3+N”園區格局,增強“軍轉民”動力,打通“民參軍”通道,建設以西安為中心、橫貫關中平原的軍民融合產業帶,打造一批示範行業、示範園區、示範企業,形成軍民融合西安樣板。

●打造國際創業之都。激發“高校系、科研系、跨國系、校友系、青年系”五類創業群體活力,大力發展五大創業經濟,加快長安國際大學城建設,充分釋放高校創新創業動能,促進大學與城市深度融合,打造“創業之城、青年之城、夢想之城、創新之城、活力之城”。集聚一批全球頂尖科學家和產業領軍人才,培養一支高素質企業家隊伍和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技能人才,打造引領城市發展的“人才夢之隊”,讓大西安成為國內外年輕人嚮往的創新創業熱點城市。

加快建設彰顯中華文明底蘊的絲路文化高地

使西安真正成為一座“隨時可聞、隨地可見、隨機可講”的“天然歷史博物館”

●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加快博物館之城建設,注重保護城市文化根脈和歷史發展年輪,加強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建築和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相關考古遺址保護,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使西安真正成為一座“隨時可聞、隨地可見、隨機可講”的“天然歷史博物館”。展示好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遺址群、紅軍長征過境西安遺址群、西安事變紀念場館遺址群等革命遺蹟,樹好西安紅色文化之城形象。挖掘利用好秦嶺自然、宗教、詩詞文化內涵,推進秦文化旅遊特區建設,打造山水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休閒文化交匯融合的多元文化體驗區。

●建設國內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意名城。依託歷史文化、科技、人才資源,做足“文化+”文章,實施名家繪名城、優秀IP成長、文化金融創新等工程,加快大雁塔、小雁塔、三學街、七賢莊和城牆等五大文化片區建設,支持製造業、金融業等龍頭企業跨界融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做精、做專、做優、做強文化創意產業。

●建設獨具現代氣息的藝術之城。加快建設一批高品質、新概念、高顏值的特色書店,打造“書店+咖啡+文創”的新空間,建設“最中國”的“書香之城”。有序規劃建設一批演藝設施,集聚一批領軍音樂人才和企業,打造一批音樂活動品牌和音樂傳播平臺,建設大唐不夜城音樂主題街區等七大音樂文化街區,建設“悅活西安”的“音樂之城”。充分利用新興傳播方式、工具和平臺,讓世界聽見西安、瞭解西安,打造“動聽之城”和“舞動之城”。

●建設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辦好世界旅遊大會,加快構建全域旅遊大格局,全力塑造絲路旅遊品牌,打造“一帶一路”旅遊文化黃金走廊。加快推進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設高層次高水平旅遊信息服務中心、旅遊集散中心,為遊客提供更加多元化、更具文化內涵的旅遊服務。

●建設國家級生態宜居城市。加強秦嶺北麓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推進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大美公園城市建設,全力建設綠色生態宜居之城。加快關中平原城市群區域生態一體化建設,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汙染天氣應對,實施大氣汙染控制工程和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推進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堅決打贏藍天、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保衛戰,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堅決的舉措保護好綠色家園。

加快建設聚焦亞歐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

構建大通關綜合服務體系建立

“一站式服務”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

●提升開放型經濟競爭力。依託航線聯通、鐵路貫通、公路暢通的綜合交通網絡,打造東西雙向國際貿易大通道、東向出海大通道、南向國際貿易大通道,加快構建立體開放通道,形成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整合陸港空港現有口岸,以互設指定口岸監管倉的方式實現陸港與空港口岸功能共享,提升口岸綜合服務功能。加強與沿海沿邊口岸通關協作,構建大通關綜合服務體系。

●打造國際產業合作高地。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參與國際產業競爭與合作,實施交通商貿、國際產能合作、科技教育、國際旅遊等“一帶一路”建設四大重點工程,加強與其它國家在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合作。推行“一園兩地”合作模式,加快推進歐亞經濟綜合園區、中俄絲路創新園等園區建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分工合理、產城融合的國際高水平產業開放協作平臺。

●加強國內區域交流合作。加快推進大西安都市圈建設,優化疏解功能佈局,完善外圍組團功能,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打造帶動西北、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建立與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合作機制,推進與中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聯動發展,實現戰略規劃、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方面的互惠協作。

●建設高水平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加快推動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建設,用好物流中心、保稅區、出口加工、高新綜合保稅區等平臺,積極開展資本項目收入支付審核便利化試點工作,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放大自由貿易試驗區輻射和溢出效應,建成投資貿易便利、高端產業聚集、金融服務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範的高水平、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

●打造一流國際營商環境。實施行政審批清單、政府權力和責任清單管理,推進“互聯網+政府服務”,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等一網通辦制度,建立以“一站式服務”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厚植城市發展政務生態。

加快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

打造全面感知、泛在互聯、高度智能的“智慧城市”

●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和流動經濟。做強樞紐經濟,推進“國際運輸走廊”“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加快發展綜合交通、樞紐交通,增強絲綢之路經濟帶乃至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做優門戶經濟,高標準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強化口岸功能,切實發揮向西開放、向東集散、輻射全國的門戶作用。做大流動經濟,大力發展臨空經濟、高鐵經濟、總部經濟等,推動建設西安自由貿易港。

●加快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樞紐和空港建設。規劃建設西安貨運專用機場,加快建設一批通用機場,加密國際航線,強化國際國內航線銜接,加快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樞紐。積極爭取“第五航權”開放和“一帶一路”航權開放試點城市,建立以西安為中心的全球貨運航線網絡,建設以航空物流、航空服務、航空總部三大產業為支撐的臨空經濟示範區。以西北國際貨運航空公司、海航現代物流集團等為依託,建設4.0智慧倉儲園區,加快國際性客貨運輸中心、集散中轉控制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提升西安在絲路沿線乃至全球國際分工合作中的能級,打造“中國孟菲斯”。

●加快聯通國內面向亞歐的鐵路樞紐和陸港建設。構建1小時到達關中城市群、3小時到達周邊城市群、4至6小時到達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米字型”高速鐵路網,打造覆蓋廣泛、輻射周邊的國家高鐵樞紐城市。加快建設“四主一輔”的鐵路客運樞紐體系,推進城際鐵路建設,形成與高速鐵路網緊密銜接,帶動關中城市群同步發展的“輻射+環狀”城際鐵路網,形成以高鐵、城鐵、普鐵及相關聯絡線構成的“目字形”鐵路客運環線。利用好國際港務區國內唯一國際、國內雙代碼內陸港口優勢,加快新築國家綜合物流中心建設,發揮亞洲最大的新豐編組站帶動作用,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高鐵貨運,實施智慧物流工程,打造“一帶一路”進出口產品國際中轉樞紐和集散中心。

●建設公路交通樞紐城市。推進市域高速公路網絡聯網加密和擴容改造,構建以西安為中心、東聯西進、溝通南北的“兩環十二輻射”高速公路網。推進軌道交通加速成網,改造提升二、三環通行能力,規劃建設一批快速幹道,全面加強慢行系統建設,暢通城市微循環,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地面公交為主體、微型交通和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市域交通體系。大力推進“公交都市”建設,建強智慧交通系統,優化樞紐內部交通組織,打造高效便捷的換乘體系,努力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通暢、綠色高效。

●建設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基地。加強西安空港與公路、鐵路網絡銜接,規劃建設直達機場的貨運專用快速通道,強化機場與高新區、國際港務區聯動發展,推動中國西部與中亞國家高速公路對接,構建國家級多式聯運示範公路港。提升多式聯運服務水平,推進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建設,豐富和完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推進“一單制”貨物多式聯運發展。向西常態化開行長安號中歐班列,打造西安—漢堡、西安—莫斯科和西安—布達佩斯等多條精品線路;向東常態化開行往返青島港等港口的“五定”班列,通過青島、寧波和深圳延伸線路輻射日韓及東南亞地區;向南推進與廣西憑祥口岸、防城港的合作,構建與東南亞各國間的陸海直達國際多式聯運新通道。

●建設暢通全球的信息樞紐。加快建設西安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城市,積極推進中國—中亞跨境陸纜建設,構建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綠色的通信網絡,打造“一帶一路”重要信息通信節點、數據中心和國際信息港。深入推進光網西安、無線西安和物聯西安建設,加快灃西新城國家級雲計算發展試點示範,打造全面感知、泛在互聯、高度智能的“智慧城市”。

西安晚報記者康喬娜為您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