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長江日報》專版報導:40年櫛風沐雨 教育改革不輟——江漢大學邁向內涵式發展

重磅丨《长江日报》专版报道: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

重磅丨《长江日报》专版报道: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

2018年9月10日,《長江日報》第10版專版報道了我校教育改革紀實,江漢大學邁向內涵式發展。小夥伴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重磅丨《长江日报》专版报道: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重磅丨《长江日报》专版报道: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

1978年,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科教事業的春天正式展開。伴隨著武漢市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武漢市高等教育事業方興未艾。本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江漢大學前身之一的原江漢大學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孕育而生。

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初期,原江漢大學採取一系列不拘一格的改革性措施,走出了一條“自費走讀、不包分配、擇優推薦、雙向選擇”的辦學新路,為武漢地區輸送了一大批應用型人才,成為當時全國地方高校的一面旗幟。

可以說,江漢大學的成立帶著改革開放深深的烙印,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知識和高等教育的迫切渴求與期待。

本世紀初,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劇增,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

在這場全國性的教育改革洪流中,江漢大學緊抓機遇,完成了合併、升本、申碩,此後本科生人數逐年遞增,學科建設日趨完善,科研實力不斷增強,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向著一流地方綜合性大學的目標堅實邁進。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同物質生產領域一樣,文化生產領域的主要矛盾,從“有沒有”轉為“好不好”,有沒有大學可上,已下降為次要矛盾,有沒有好大學可上,上升為主要矛盾。江漢大學順應時代要求,選擇在雙一流、內涵式、高質量上做文章。

2018年1月,湖北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學科名單正式公佈,江漢大學位列其中,成為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化學工程與技術”進入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入圍“雙一流”,既是鼓勵也是動力。該校經過半年多的運籌帷幄、精心醞釀,繪製出“雙一流”建設規劃的宏偉藍圖,以地方一流大學建設為發展目標,圍繞內涵式發展導向,提出一系列戰略舉措,整合辦學資源,激發改革動力,釋放創新活力,提高學科建設整體水平,促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0年改革開放,高等教育事業的復甦與發展,是這場變革中很具代表性的一個領域,而江漢大學的發展與變遷,則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新時代的江漢大學正揚帆啟航,以雙一流建設為引領,向著內涵式發展和高水平地方大學的辦學目標不斷邁進。

重磅丨《长江日报》专版报道: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

江漢大學2018級開學典禮

沐浴改革開放春風而生

江漢大學創新基因與生俱來

成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原江漢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產物,在當時是新事物。全國同類型的學校辦得出色的很少,沒有現成的路子可走。

學校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從武漢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在教育改革上進行了初步探索,率先在全國提出了“走讀、收費、不包分配、擇優推薦”的辦學模式。

原江漢大學瞄準武漢建設發展的需要,在財經類、文史類、師範類、工科類開設了一些社會上比較新鮮的專業,比如秘書、法律、學前教育、環保、市政工程、城市規劃等,其中最具爭議的是服裝設計專業。當時有人質疑,裁縫還要上大學?更不知國外還有“服裝設計師”。學校不但設立服裝設計專業,還成立了武漢市高校第一個學生模特表演隊,請“洋教師”來執教。

學校對學生實行“走讀、收費、不包分配、擇優推薦”的原則,改變了傳統大學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住宿、醫療費用上的統包和畢業後統分的做法,讓更多人有讀大學的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同時要求學生早期實習、多次實習,強調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適應性。

當時在江大,既有3年制的專科普通班,也有2年制的專修班,各種短期進修班,非脫產的函授和夜大班,還有與企事業單位、兄弟院校聯合辦學、委培、定向招生、崗位培訓等辦學新形式。該校打破關門辦學模式,建設了一支既有校內外專任教師,又有單位專業人員的“雙師型”教師,“專兼聘”三結合的教師隊伍。

通過改革實踐,該校的辦學方式適應了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大部分畢業生一到單位就可以上手,用人單位反饋學生好用、耐用,實踐動手能力強。當時沿海地區不少企業還提前來校預定畢業生,江大學生一時供不應求。

江大在短短几年迅速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全國教育界的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發了兩次簡報,提及江漢大學的教育改革。《光明日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社會媒體廣泛報道,讚譽“江漢大學‘不捧鐵飯碗’走出新路子”。

重磅丨《长江日报》专版报道: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

學校召開“雙一流”建設動員大會

世紀之交四校合併

新江大組建實現辦學層次提升

改革呼喚,涅槃重生。1998年8月,武漢市委、市政府從實施“科教立市”的戰略出發,決定將原江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漢口分校、武漢教育學院和武漢市職工醫學院合併,在新址建設新的江漢大學。2001年10月1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組建新江漢大學。

當時市委市政府要求“舉全市之力,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辦好新江漢大學”,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徵地,斥資10億元建設新校。

江漢大學籌建過程中,將新校建設、學科專業建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一起抓,大力推進原四校實質性整合。新江漢大學組建過程,曾被社會和媒體譽為“江大速度”“江大模式”,教育部專家組評價為“應載入新的高等教育發展史冊”。

當時,江漢大學將戰略發展方向確定為:努力實現學校的現代化、國際化、產學研一體化,為武漢市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積極貢獻。以教育教學改革為核心,致力於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學科專業發展注重應用,適應國家及地方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確保優先發展社會急需專業。

在新世紀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江漢大學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實現跨越式發展:在辦學層次上,實現以專科為主向本科為主轉變,辦學層次進一步提升;在學科建設上,十年間發展到55個本科專業、15個碩士學位學科授權點,實現國家級實驗室、省級重點學科零的突破;在教育質量和科學研究上,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本科生畢業合格率、就業率多年高於同類高校平均水平。

重磅丨《长江日报》专版报道: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

學子在2018中國機器人大賽上獲獎

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新時期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今年1月,湖北省教育廳、財政廳和省發改委聯合發佈了湖北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學科名單。江漢大學入選“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入選“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一直以來,江漢大學堅持立足武漢、面向湖北、輻射全國,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性、創新性、國際性人才。從年初開始,江漢大學組織專班,結合學校發展規劃和專家委員會建議,科學編制“雙一流”建設方案。三月中下旬,該校黨政主要負責人帶隊,分赴廣東、山東、浙江及省內10所高校調研取經。

根據該校“雙一流”建設方案,江漢大學整體建設目標分“三步走”:到2020年,建立文理工相互滲透的學科體系,工學部分學科優勢明顯,管理學學科特色鮮明,城市文化傳承創新研究特色突出。學校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進入全國評估排名前40%-50%,有3個以上學科進入全國學科評估排名C類。到2030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率先進入國內一流學科行列,全國學科評估排名進入前30%-40%,3個以上學科進入全國學科評估前50%。1個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到2050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標誌性成果,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1個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千分之一,2個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3個以上學科進入國內一流學科前30%。三分之一以上專業進入全國100強或達到五星級。學校形成包括工學、理學、管理學、社會科學多個學科門類的國內一流水平學科群。

在學科建設總體規劃上,江大確立抱團發展、協同創新的學科群、學科板塊,化學工程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入選申博建設學科。以環境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為支撐學科,形成申博學科支撐體系。重點打造“光電化學材料、人工智能與環境安全工程”理工學科集群,“城市治理現代化與文化傳承”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集群,以及“醫養教社會服務一體化”學科板塊和“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學科板塊。

江大加大資源投入和政策傾斜,建立激勵相容機制和學科交叉融合機制,以形成若干學術前沿和產業應用的標誌性成果,為武漢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貢獻江大智慧和力量。

大力推進應用性創新性國際性人才培養

重磅丨《长江日报》专版报道: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

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速

近幾年,江漢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速,大力推進應用性、創新性和國際性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推進學分制管理、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等方面開展了諸多教育教學改革。

率先推行學分制改革

2012年7月3日,教育廳正式批准江大實行學分制改革,該校成為我省首批實行學分制改革試點的省屬高校之一。江大在原有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特色鮮明、多元創新的課程模塊。

其中一個重點就是通識教育課程模塊,主要包括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大學體育、大學語文。要求學生在四大課程模塊中各選一門課程,給予學生相對寬泛的自主選擇範圍。

江大還構建跨學科課程模塊,要求各專業擬定適合其他專業學生修讀跨學科的課程,學生從第二學期開始至畢業前,在修讀主修專業的同時,要求在其他專業選修6學分的課程,以此拓展知識視野,提高綜合素質。

選課制是實施學分制的核心內容和關鍵因素,該校在不斷深化的改革中逐步形成了“三三”制學分管理運行模式,即選課預選、正選和補改選的“三選”模式,修讀跨專業、跨年級、跨學院的“三跨”模式,管理自主選擇課程、自主選擇課堂、自主選擇學習進程的“三自”模式。該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專業主修—輔修—雙學位一體化的培養特色。

為了弘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江大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了課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賦予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課外創新學分”,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完成5學分。為了鼓勵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學校制定了獎勵學分學費等激勵政策。許多學生已受益於此制度提前畢業,通過學分制管理模式,鼓勵學生多選課程、學好課程,拓寬了學生知識結構,培養了複合型人才。2017年,江大學分制改革項目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提出“三性”人才培養戰略

江大大力探索特色人才培養之路,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跟當今國際發展步伐,提出了“應用性、創新性、國際性”的人才培養戰略。

為培養地方所需的應用性人才,學校積極融入地方發展,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各領域建立了密切聯繫。近6年,學校新增十餘個地方發展急需的應用型本科專業。

6月27日上午,中國賽車學院在我市揭牌成立。該學院由江大、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體育局與中國汽車摩托車運動聯合會共建共管,是中國首家專門培養賽車行業技術、管理人才的學院。

為著力培養創新性人才,江大通過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氛圍,完善了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搭建了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學校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列入學生專業培養方案,要求學生至少修讀5個課外創新實踐學分。

為培養國際性人才,學校加大了教師和學生的國際化發展支持力度。與愛爾蘭阿斯隆理工學院合作本科項目視覺傳達專業,與新西蘭IGQ國際高爾夫學院合作高等專科教育項目社會體育專業。學校現有海外校際交流項目十餘項,2015年開始,設立了專項資金資助優秀學生赴國外(境外)短期交流。

重視學生“雙創教育”

江大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通過參與科研培訓、創新創業基地、教師科研項目、專業社團等活動,實現知行合一。

學校精心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市級大學生學科競賽,每年開展學生科技學術立項約500項,投入資助資金,為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配備高水平指導老師,支持鼓勵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設立大學生科研成果獎。

在武漢“兩個百萬”工程指引下,該校2017年成立了創業學院,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在江大的“雙創教育”體系之中,依託創業學院為平臺,將大學生自發的創業活動,引導到有組織、可持續發展的創業,將其職業規劃與城市發展融合在一起。

近5年來,全國“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互聯網+”創業大賽舞臺上,江大學子斬獲國家級金獎2項,省市級40餘項。學校大力扶持學生創業,大學生創業扶持金額累計100餘萬,幫助學生融資累計逾1000萬元。

研究生培養尋求創新

江大現有42個研究生招生專業。近幾年,該校堅持“科教”“產教”“醫教”“政教”協同育人的研究生培養理念,通過與科研院所、公司企業、醫療機構、政府機關等單位協作,用“四教”探索研究生教育新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創新。

江大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續簽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合作協議”,聘請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14名國家優青、傑青獲得者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機電與建築工程學院與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研究所江南高級研究員課題組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3名研究生直接進入中國科學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開展金屬基石墨高導熱複合材料相關研究。

科教協同模式已聯合培養博士後7名,碩士研究生21名。累計合作發表SCI科研論文百餘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中科院科技專項1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1項。交叉學科研究院培養的3名本科生、1名研究生連續兩年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和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江大堅持以服務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促進校企融合、產教協同,與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華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獲批了國家863項目2項和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項。

江大積極探索“醫教協同”的培養模式,已與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市第五醫院、武漢市第六醫院以及武漢市兒童醫院等9所市級大型綜合醫院共建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並獲批了“武漢市兒童醫院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

此外,江大還聘任了251名高水平的校外導師,建立了54個高水平的實踐基地。校外導師帶領研究生自主研發了大數據智能交通信號燈管控平臺和大數據信號燈動態配時優化平臺,有效地為城市管理者提供決策量化依據和標準,也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重磅丨《长江日报》专版报道: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

江大新媒體工作室

小薇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