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谈起三国,更多人更喜欢了解前期各家创业时的故事,像什么“杯酒尚温华雄头至”,“奉先射戟两家言和”,确然,东汉末,天下纷乱的时候,英雄辈出,平日里的贩履屠夫,浪荡公子,在这个时代也能变成,天下豪杰,号令群雄,命运和历史大势结合,同人开出的玩笑,真的让我们这些看者也胸怀激荡,当然更愿意记住这些人这些事,然而武侯北伐之后,天下就变得温吞如水,迎来了短暂的平稳时代,让人不禁乏味,但是这其中的英雄豪杰的杰出故事也是值得一提的,我们今天就说说蜀汉的后期英才,王平。

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王平这个人出身并不显赫,还是个留守儿童,小的时候在姥爷身边长大,跟娘家姓何,后来长大后才改回父姓,表字子均,最开始跟着巴郡当地的土豪从事,后来曹操大兵压境,这两个头领腿弯一软就降了曹操,王平本人也就跟着曹军在汉中征伐,当一个小校,如果历史就这么发展,那也就没有后来王子均独镇阳平关,曹都督兵败傥骆川了,说不得天下大势也会变化,但偏偏昭烈伐汉中,留守汉中不怎么得志的王子均,就降了汉,成了裨将军,再后来,武侯伐魏第一出,王平就配合马谡驻守街亭,可惜马谡不听他的话,也就有了后来的失败,王平就这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再说说这所谓决定汉魏两国命运的,汉中大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武侯伐中原之后,功未成,身且死,而早就和他对峙已久的司马懿探查到这件事,就赶快上奏曹叡,希望他能趁现在蜀国的政局不稳,快速攻击。

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曹叡虽然有心,但是司马家在关中经营了很多年,如果让他在带兵伐蜀,不论成功与否,那他对关中部队的控制将会无人可比,汉末之后大将领兵自立的例子在这个年轻又有点多疑的皇帝心里不停变换,蜀汉国力已经弱小了,但是一个占领了关中蜀中的司马家对自己的影响实在太大。再加上辽东公孙谋反,正好让这个司马懿去平叛,又能利用好他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还能消除一些司马家在关中的影响。

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于是魏帝就命令以前的西北都督曹真的儿子,曹爽来担当西北的大任,后来曹叡病危,就托付朝中事给曹爽和司马懿,看来他也知道自家这个堂兄水平不大行,但又信不过外人,只能同时让两个人照看国事,事实上,他的眼光也不太行,这两个主都不是什么真正的忠良,一个虽然智谋过人,但是天天想着吞并自家天下,一个才智不咋样,但是目中无人还不知礼节,娇纵跋扈。

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不过这个曹爽为了尽快摆脱司马家的影响,控制军队,并且还能立下大功,镇服朝廷,就听从属下建议,倾关中之力竭力伐蜀,他决心从汉中三道中的傥骆道入手,这条道路最短,可以最快抵达汉中但是其中水源粮草运输都很不容易。

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在这个古道中,很多人马劳疲,将士也对这个顶头上司不满了,而这时候古代尽头正是王平驻守汉中和阳平,属下劝他,现在关中来势很猛,阳平守不住,还不如退向汉中,等待救援,但是被他一口否决,他说如果退守那汉中很多地方就会被曹军骚扰,反而更难消灭。

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于是他就驻守在阳平,利用疑兵之计,让魏军是近不能进,退不能退,再加上姜维和费祎的援兵迅速,使得曹爽为了防止包圆,就败退了。

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这么一仗打的魏军在关中的实力大减,对西北的少数民族控制力度也变得若乎其微了,更让魏朝廷产生了恐蜀症,从此后二十年都不敢南伐了,更使得曹爽和曹家对军队的影响被削弱,这之后的司马家,实力更盛,最后颠覆了魏国。

他大字不识却天赋英才,坚守一城,让曹军数十年不敢南征

这样一场攻击者仓促准备,别有用心,防守人以逸待劳,心智通明的战斗,竟然一下子决定了两国的命运,一国得以苟延残喘,一国埋下了颠覆的祸根。历史书上记载王平只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却参与了这样的一场大决战,命运的安排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