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載物:《周易》的人生哲學之一 下篇

厚德載物:《周易》的人生哲學之一 下篇

《坤·文言》解釋此爻說: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 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陰性角色雖有美好條件也要隱藏起來,以這種態度跟隨君王 做事,不敢成就什麼功業。這是地的法則,妻的法則,臣的法則。 地的 法 則 不 成 就 什 麼,只 是 代 替、輔 佐 天 去 完 成,就 會 有 好 的 結局。

“三”位處於下卦之上,象徵功業小成,地位接近於上層,一般 說來,特別需要小心謹慎,以免猜忌。對於輔佐者來說,尤其應該 如此。“六三”以 陰 爻 處 陽 位,以 柔 處 剛,含 藏 才 能 而 不 露 鋒 芒。 功成不居,即或從事君王賜命之事,功成亦不居功自傲,要將榮耀 歸於君王,故能不受嫉害,而獲善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紮緊口袋,緘默退處,即使沒有讚譽,但可免遭災禍。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紮起口袋而沒有災難,謹慎所以沒有災難。

四位開始進入 上 卦,逼 近 上 卦 中 位,處 境 危 難 不 安。不 管 如何有才華,也不能 外 露,謹 言 慎 行。“括 囊”,非 常 形 象,你 再 有 才 華,你再有想法,要“括 囊”,不 能 夠 輕 易 表 露,你得聽從君王的指 示。如果能夠修養到這個程度,結果就會“無咎無譽”,中性,沒有 什麼過錯,也沒有 什 麼 榮 譽。中性就已經不錯了,在 這 樣 一 個 危 險的職位上,如果能夠 做 到“無 咎 無 譽”,那 就 是 福 分 了。因 為 你 要有咎,前景就很危險了。一旦有榮譽了,那離危險也就不遠了。

六五:黃裳。元吉。

黃色的裙子,最為吉祥。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黃色的衣裙,最為吉祥。是因為既有文采又居於中位。

六五,陰爻居陽位,並且是上卦中位。後代五行說與此有關。 黃是土之色,且位居中位。東為木,青色;南為火,紅 色;西 為 金, 白色;北為水,黑色;中為土,黃色。龍袍用黃色,與《周易》有關。 衣和裳,《周易》由其 上 下 之 位 推 論 出 陰 陽 貴 賤。裳 是 下 裙,作 為 上衣的輔佐,表明陰順陽,不敢居上位。配合大地之色,又是居中 的黃色,符合《坤》卦的角色,位尊而謙,故元吉。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龍在原野 上 爭 鬥,流 出 青 黃 混 雜 的 血。《坤》卦 怎 麼 出 現 龍 了?龍不是出現在《乾》卦裡嗎?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每卦六爻象徵著事件不斷髮展的過程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坤》卦 六 爻 本 來是坤順乾、陰從陽的發展過程,到了上六這一爻,坤陰發展到了 極盛,過於高亢,甚 至 要 和 乾 陽 爭 個 高 低,順 轉 而 為 逆,坤 順 乾 變 為坤敵乾,甚至與乾交戰。坤陰要想和乾陽爭奪地位,和龍作戰, 那結果會 怎 麼 樣 啊?“其 血 玄 黃”,玄 是 青 黑 色,這 是 天 色,是 龍 血。黃是土色,是大地之血,兩強相爭,兩敗俱傷,而且坤陰的傷 亡會更大。

此爻提示為人 臣 者,事 情 剛 一 萌 芽,就 要 預 測 它 的 未 來。現 在已經到了上六 了,已 經 發 展 到 這 個 程 度,你更要小心謹慎。因 為物極必反,一旦 發 展 到 極 端,就 會 走 向 它 的 反 面。天 道 的 運 行 是週而復始,物極必反,人道也如此。所以你為人處事,也要遵循 天道。在初始弱小 的 時 候,要千方百計促成事業的發展變化;你 到強勢的時候,就要剋制自己的慾望,儘量延緩走向極端,儘量避 免物極必反的質變。

《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龍在原野上爭鬥,說明坤陰極盛已經發展窮盡。指出陰氣極 盛可能導致陰陽 爭 鬥。作為行坤陰之道的輔佐者,要 居 卑 而 靜, 當其事業和聲譽發展到極盛之時,必須警惕與乾陽爭鬥的局面的 出現。這就是上六爻辭提出的告誡。

坤道貴在安於守正,安則戒躁,正則遠邪,內直外 方,胸 懷 闊 大,謹慎恭敬,以無 咎 無 譽 為 極 致。初 六“履 霜”,陰 氣 始 集,防 微 杜漸;六二“直 方 大”,坤 德 已 具;六 三“含 章”,晦 而 不 露,功 高 不 居;至上六“龍戰”,陰氣盛極而轉順為逆,走向反面。《坤》卦六爻揭示了坤陰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的發展變化規律,展現了坤順乾、 陰順陽的全部過程。

用六:利永貞。

每次佔到這卦都是有利的。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永久 正 固,因 為 始 終 突 顯 “大”,心 胸 闊 大,寬 容 順 承,得 以 善終。

《坤》卦講的是 在 君 臣 關 系 中,臣 子 的 修 養。其 要 旨 就 是“柔 順”、“居後”、“隨 從”。這 便 是 坤 道,像雌馬那樣堅持柔順之道。 《乾》為君道,為 剛 強 者 的 進 取 哲 學;《坤》為 臣 道,柔 順 者 的 輔 佐 哲學。

為臣之道實際 上 更 多 的 是 直 方 大,是 寬 容,是 順 承。大 地 之 道是寬容順承,為 臣 之 道、為 妻 之 道 也 應 該 是 寬 容 順 承。楊 修 所 犯的 錯 誤,就 在 於 他 身 為 人 臣,做 為 一 個 秘 書,卻 要 插 手 君 主 的 事,他不是察言觀色順承君主的意志,而總是想分析揣摩君主的 心思,這在宗法等級社會背景之下,就犯了為人臣的大忌。

《坤》卦給我們今天很多積極啟發,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說。

厚德載物:《周易》的人生哲學之一 下篇

第一個,從《坤》卦本身來看,我一直在說,這是在宗法等級社 會背景下產生的 對 為 臣、為 妻 的 道 德 要 求,行 為 準 則。我 們 現 在 很多人聽了很不舒服,尤 其 是 做 妻 子 的,憑什麼我做妻子要順承 你做丈夫的?《坤》卦體現的道德觀念和我們今天已經有了很大的距離,我們不是簡單照搬,而是吸收消化,合理借鑑,取其神理, 取其精華。

《坤》卦主要突 出 的 是 什 麼 呢?你首先得明確自己在什麼等 級上,你的所作所為和你的社會地位要相稱。

《坤》卦主要 講 的 是 為 臣 之 道,順 承 寬 容,才 能 夠 善 終。我 們 今天不能 這 麼 簡 單 地 順 承,人與人是平等的。但 是 其 中 說 到 的 “厚德載物”、“直方大”,特別是“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我 們應當吸取的。

所以學了《坤》卦之後,若能記住“厚德載物”、“直方大”,就會 使你胸懷博大,理解寬容,心態平和。

“寬容”是指待人接物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寬容是一 種修養,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美德。寬容不是膽小無能,而是一 種海納百川的大度。

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 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我們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事情需要寬容,需要原諒。彼此之間 的理解寬容,有利和諧社會的構建。

若是大是大非原則性問題,就要堅持原則,鬥爭到底,為了追 求真理,追求仁義,甚至可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當我們面 對日常生活、工作中的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關 系 時,面對非原則性矛盾 衝突時,理解寬容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養。

第二個角度,從楊修的角度看,楊修的錯誤就是忘記了自己 的身份,過於逞露才華。有才華的人,把事情道理看明白的人,想 要讓他不說話,這 是 一 件 很 難 做 到 的 事。在 等 級 社 會 的 背 景 下, 你就是有才華,如果你僅僅是一個秘書,你還真就得“括囊”,真就得“含章”,“無成”,不能夠過於炫耀,過於張狂。

當然,曹操也不夠大度,為 臣 要 “大”,胸 懷 廣 闊,為 君 也 要 “大”,也要胸懷廣闊,這就是《周易》哲 學。不 是 說《乾》卦 只 講 為 君之道,別的人就不要 看 了。《坤》卦只講為臣之道,君 主 就 不 用 看了。《周易》是陰陽辯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取其神理。君主 也要讀《坤》卦,也要“直方大”,也要“厚德載物”,這種理解寬容就 泛化了。不僅僅是做人臣、做君主要理解寬容,實際上朋友之間、 家長和孩子之間,同 學、同 志 之 間,如果能做到胸懷寬闊,態 度 寬 容,社會就會走向和諧。

即便身居高位也需要寬容、肚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北京天安門兩旁的兩根盤龍的漢白玉石柱,那就是華表。

《辭海》記載:“華 表,亦 稱 桓 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 路的木樁。”

相傳華表為堯所創,始於堯都。據《淮南子·主木訓》記載: “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於朝。”相傳堯舜時在交通要道,講 究豎立木牌,讓人在上面寫諫言,名 曰“誹 謗 木”,或 簡 稱“謗 木”, 也叫“華表木”。堯是開啟華夏文明的賢明君主,頗 能 博 納 眾 諫, 廣泛聽取民眾意 見,以 便 改 進 朝 政。為了打消大家的顧 忌,達 到 言者無罪,暢所欲 言,就特意樹起了這一誹謗木。可 以 說,“誹 謗 木”體現出堯民主政治的雛形。

當個人的利益恩怨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要權度利害得失 孰大孰小,需要寬容大度。

厚德載物:《周易》的人生哲學之一 下篇

《國語·齊語》中記載齊桓公不記管仲射帶之仇的故事說:

桓公自莒反於 齊,使 鮑 叔 為 宰,辭 曰:“臣,君 之 庸 臣 也,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 臣之所能也;若 必 治 國 家 者,則 其 管 夷 吾 乎。臣 之 所 不 若 夷 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 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執 桴 鼓 立 於 軍門,使百姓皆 加 勇 焉,弗 若 也。”桓 公 曰:“夫 管 夷 吾 射 寡 人 中鉤,是以濱於 死。”鮑 叔 對 曰:“夫 為 其 君 動 也;君 若 宥 而 反 之,夫猶 是 也。”桓 公 曰:“若 何?”鮑 子 對 曰:“請 諸 魯。”桓 公 曰:“施伯,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 我 矣,若 之 何?”鮑子對 曰:“使 人 請 諸 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 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

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公元前674年,齊 僖 公 駕 崩,留 下 三 個 兒 子,太 子 諸 兒、公 子 糾和小白。按照長 子 繼 位 的 傳 統,太子諸兒成為齊國新的首領, 是為齊襄公。太子 諸 兒 雖 然 居 長 即 位,但 品 質 卑 劣,齊 國 前 途 令 國中老臣深為憂慮。

後齊襄公被殺。襄 公 有 兩 個 兄 弟,一 個 叫 公 子 糾,當 時 在 魯 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jǔ)國(都城 在今山東莒縣)。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 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 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馬攔截他。管仲 拈弓搭箭,對準小白射去。只見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裡。

管仲以為小 白 已 經 死 了,就不慌不忙護送公子糾回到齊國 去。怎知公子小白 是 詐 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上了齊國國 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從 莒 國 回 到 齊 國(當 了 國 君 後),就 任 命 鮑 叔 牙 當 太 宰,(鮑叔牙)謝絕說:“我,是國君的一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 惠,不叫我挨凍受 餓,就是國君對臣子的恩賜了。如 果 一 定 要 治 理國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大概就只 有管夷吾了。我比 不 上 管 夷 吾 的 地 方 有 五 點:寬 厚 仁 慈,使 人 民 感恩,我不如他;治 理 國 家 不 違 背 準 則,我 不 如 他;用 忠 誠 信 義 結 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禮法道德規範成為全國人民的行為準則, 我不如他;(兩軍交戰)在營門前擊鼓助威,使人民勇氣倍增,我不 如他。”桓公說:“那個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差點 喪命。”鮑叔牙解釋說:“管夷吾是為他的君主而行動;您如果寬恕 他的 罪 過 讓 他 回 到 齊 國,他 也 會 像 這 樣 的。”齊 桓 公 問:“那 怎 麼 辦?”鮑叔牙回答說:“到魯國去邀請他。”齊桓公說:“施伯,是魯君 有智謀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給我,那可怎麼辦 呢?”鮑叔牙說:“派人向魯國請求,就說:‘我們國君有個不好的臣 子在貴國,想要將 他 在 群 臣 面 前 處 死,所 以 請 求 貴 國。’那 麼 就 會 給我們了。”

齊桓公就派使臣向魯國請求,按著鮑叔牙說的做了。

齊桓公不記射中帶鉤之仇,以親自出城迎接之禮禮遇管仲, 任命他為齊相,主持國政。管仲相齊後,一心輔佐齊桓公的霸業, 對齊國很 多 方 面 都 進 行 了 大 刀 闊 斧 的 改 革。在 政 治 上,他 推 行 國、野分治的參國 伍 鄙 之 制;在 經 濟 上,實 行 租 稅 改 革,採 取 了 若 幹有利於農業、手 工 業 發 展 的 政 策;在 管 理 上,他 主 張 禮 法 並 用, 禮以使人知廉恥,法以使人守規矩。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 取 與 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管仲的這些政策為齊國稱霸準備了物質 條件。

為君用人需要雅量,因為你用人的時候,不是看誰跟你有過 節,誰 跟 你 關 系 最 好,而 是 看 誰 最 有 能 力,誰 才 是 你 最 需 要 的 人 才。古有齊桓公用 管 仲,李 世 民 用 魏 徵,這些優秀的領導者大膽 起用“仇人”,結果“仇人”幫他們締造了盛世江山。

楚莊王能 夠 寬 容 酒 後 失 禮 的 臣 子,《韓 詩 外 傳》卷 七 記 載 其 事說:

楚莊王賜其 群 臣 酒。日 暮 酒 酣,左 右 皆 醉。殿 上 燭 滅, 有牽王后衣者,后冠纓而絕之,言於王曰:今燭滅,有 牽 妾 衣 者,妾其纓而 絕 之,願 趣 火 視 絕 纓 者!王 曰:止。立 出 令 曰: 與寡人飲,不絕 纓 者 不 為 樂 也。於是冠纓無完者,不 知 王 後 所絕冠纓者誰。……後 吳 興 師 攻 楚,有人常為應行合戰者, 五陷陣卻敵,遂 取 大 軍 之 首 而 獻 之。王 怪 而 問 之 曰:寡 人 未 嘗有異於子,子何為於寡人厚也?對曰:臣先殿上絕纓者也。 當時宜以肝膽 塗 地,負 日 久 矣,未 有 所 效。今 幸 得 用 於 臣 之 義,尚可為王 破 吳 而 強 楚。《詩》曰:“有 者 淵,葦 淠 淠”,言 大 者無不容也。

一次,楚莊王因為打了大勝仗,十分高興,便在宮中設盛大晚 宴,招待群臣,宮中一片熱火朝天。楚王也興致高昂,叫出自己最 寵愛的妃子許姬,輪流替群臣斟酒助興。

忽然一陣大風吹進宮中,蠟燭被風吹滅,宮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許姬的衣袖想要親近她。許姬便順手拔下那人 的帽纓並趕快掙脫離開,然後許姬來到莊王身邊告訴莊王說:“有 人想趁黑暗調戲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纓,請大王快吩咐點燈,看 誰沒有帽纓就把他抓起來處置。”

莊王說:“且 慢!今天我請大家來喝酒,酒後失禮是常有的 事,不宜怪罪。再說,眾位將士為國效力,我怎麼能為了顯示你的 貞潔而辱沒我的將士呢?”說完,莊王不動聲色地對眾人喊道:“各 位,今 天 寡 人 請 大 家 喝 酒,大家一定要盡興,請 大 家 都 把 帽 纓 拔 掉,不拔掉帽纓不足以盡歡!”

於是群臣都拔掉自己的帽纓,莊王再命人重又點亮蠟燭,宮 中一片歡笑,眾人盡歡而散。

三年後,晉國侵犯楚國,楚莊王親自帶兵迎戰。交戰中,莊王 發現自己軍中有 一 員 將 官,總 是 奮 不 顧 身,衝 殺 在 前,所 向 無 敵。 眾將士也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奮勇殺敵,鬥志高昂。這次交戰, 晉軍大敗,楚軍大勝回朝。

戰後,楚莊王把那位將官找來,問他:“寡人見你此次戰鬥奮 勇異常,寡人平日好像並未對你有過什麼特殊好處,你 為 什 麼 如 此冒死奮戰呢?”

那將官跪在莊王階前,低著頭回答說:“三年前,臣在大王宮 中酒後失禮,本該 處 死,可是大王不僅沒有追究、問 罪,反 而 還 設 法保全我的面子,臣 深 深 感 動,對 大 王 的 恩 德 牢 記 在 心。從 那 時 起,我就時刻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大王的恩德。這 次 上 戰 場,正是我立功報 恩 的 機 會,所以我才不惜生命,奮 勇 殺 敵,就 是 戰死疆場也在所不辭。大王,臣就是三年前那個被王妃拔掉帽纓 的罪人啊!”

一番話使楚莊 王 和 在 場 將 士 大 受 感 動。楚莊王走下臺階將 那位將官扶起,那位將官已是泣不成聲。

如果我們都能正確分析問題,從大處著眼,不以眼前小事來 干擾我們的心智,有時,壞事能變成好事。

虛心納諫需要寬容大度,唐太宗是虛心納諫的典範。 唐太宗想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 巡視的行宮。對於 皇 帝 來 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 來 是 小事一樁。

可是,有一個小 官 張 玄 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 陳 此 舉 不 妥。 他說,修 了 阿 房 宮,秦 朝 倒 了;修 了 章 華 臺,楚 國 散 了;修 了 乾 元 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 力哪裡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 飽受戰亂之苦的 百 姓,耗 費 億 萬 錢 財,大 興 土 木。陛 下 沒 有 繼 承 前代帝王 的 長 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 果 從 這 一 點 看,陛下的過失遠 遠 超 過 了 隋 煬 帝。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 中 要 害的奏摺。但是,小 小 的 張 玄 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 昏聵的暴君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麼?滿 朝文武都為他 捏 一 把 汗。人 們 都 在 觀 察 唐 太 宗 的 反 應。假 如 不 是唐太宗,而是別的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 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 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 想進一步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 麼,我和夏桀、商紂相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 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 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 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 了什麼,還不是為 了 他 的 江 山 社 稷?因 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 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五百匹絹。

唐太宗知錯必 改,知 人 善 任,且 胸 有 大 志。唐 太 宗 的 貞 觀 時 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教育也需要寬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特別是在孩子成長 過程中,難免犯錯,家 長 要 寬 容 理 解 有 耐 心,要 講 究 方 法 策 略,對 孩子的錯誤,視若 罔 聞,順 其 自 然,不 管 不 問,以為孩子長大自然 會認識到,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若不及早建立是非觀,遲早釀成 大禍;嚴厲批評,拳腳相向,“棍棒之下出孝子”,也不行,易產生逆 反心理;若能善意 暗 示,啟 發 引 導,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自 覺 改 正,方為上上策。

人們喜歡彌勒佛,因為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 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俗話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好 撐船。”這是容 人 的 最 高 境 界。人 與 人 是 不 同 的。每 個 人 都 有 其 獨特性,有自我獨特的愛好、追求、性格,甚至怪癖。所以,理解不 同、允許差別、包容相異是消融人際矛盾最好的方式方法,做到了 這一 點,就 會 營 造 出 一 個 親 密 無 間、融 洽 無 比、相 輔 相 助 的 人 際 關係。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裡散步,突見牆角邊有 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 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 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 驚 慌 失 措,張 口 結 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 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 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 深 天 涼,快 去 多穿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想像聽到老禪師此話後,他的弟子的心情。在這種 寬容無聲的教育中,弟子深深地被教育了。

“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輕輕的一句話,看起來很容 易說出,但具體落 到 我 們 每 個 人 身 上,也 許 就 不 容 易 了。不 容 易 就在於我們常常認為 寬 容 是 一 種 軟 弱,是 一 種 妥 協,是 一 種 對 他 人的縱容。其實,一個懂分寸的人是不會被縱容的,每 個 人 都 有 他自己的尺度。而一種真正的寬容來自一個人內心的力量。

下一講我們要講《訟》卦,訟就是打官司。這兩卦都是面對人 與人的關 系,在發生矛盾衝突 的時候如何處理,這 兩 卦 有 相 似 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