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黃河自偏關老牛灣由蒙入晉,沿晉陝峽谷一路南下,與發源於岢嵐縣的嵐漪河在興縣裴家川口村頭相匯,形成了這裡獨特的地域特色和迥異於本土的特色文化。

裴家川口村北堡子樑上有一古城遺址(合河關城),據出土的陶瓷碎片分析,這裡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唐代始建城堡,宋朝時又建有軍事城堡。由此推斷,裴家川口古村至少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該村在興縣素有“金川口”之美譽,當之無愧是興縣的歷史文化名村。這一美譽的緣由,概因其人傑地靈、鍾靈毓秀。

從地理角度講,這裡水陸相接,交通便利。在交通運輸、信息傳播欠發達時代,黃河顯然起到了大動脈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黃河到這裡水面一下豁然開朗,水流變緩,是天然的優良碼頭。據村中老人相傳,在明清時期,這裡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一片繁榮。村北有東津寺(又名明智寺),僧侶眾多、香火旺盛。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船伕艄公都喜歡在這裡休憩過夜,求神拜佛。這對於常年在水上生活,福禍難測的他們來說,無疑是求得心靈安慰的好去處。透過歷史的夜幕,彷彿可以聽見濤聲陣陣、晨鐘暮鼓的雅音,看見酒肆樓閣、遊客舞影的繁華。

裴家川口村以裴姓為主體,據稱來自聞名遐邇的聞喜裴氏一族,這給川口裴氏家族賺得無限的榮光與自豪。村中崇文尚禮、倡孝重道的遺風大概也來自於此。

正是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滄桑厚重的歷史,加之“南林北裴”“血統”的不凡,使得裴家川口的文化(以下簡稱為“川口文化”))呈現出卓異、多元的特點。筆者以為,川口文化以黃河為媒,兼具了草原的粗獷和陝北的豁達;以人文為魂,融合了晉南的雅緻和本土的淳厚。

如果你要品嚐川口文化的滋味,最好從體驗一場古會開始——

每年的正月初十、十一兩天,是裴家川口村鐵定的古會日子。古會最早是為宗教祭祀舉辦的社火儀式,一切活動皆圍繞“敬佛”展開,如迎佛、擺供、轉九曲、放朝燈(孔明燈)等,處處體現出族人對神靈的敬畏和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景。如今迎佛、敬神的儀式仍在延續,但存在的意義僅在於一種形式的完整展現,更多的是體現村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對傳統文化的復活需要。

擺供是古會的核心所在,從去年臘月起,會主家(具體承辦古會的人家)就要採辦製作供品的各種原材料。從正月初三開始,就要由“會首”(古會的總管)組織幾名推選出的“會手”(相當於古會籌備組成員)精心製作各類供品。一套供品約有上千件零部件組合而成,內容有牌樓、茶食、饊子、龍鳳、水果、六畜、傳說人物等,精彩絕倫,活靈活現。屆時這些供品都要固定到三十六張供桌上,由村民中的志願者抬著沿街而過,到每戶人家門前,家家都要燃香放炮,虔誠至極,然後又抬至供奉佛祖釋迦摩尼的經堂敬獻於神靈。司儀高聲吟唱每件供品的名稱,周圍眾人唱諾“敬”——

扭秧歌、舞獅子、二鬼摔跤為古會平添了許多樂趣,綵衣彩扇、多彩道具把冬季單調的山村裝點得五彩斑斕,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鑼鼓聲把村民“冬眠”的激情點燃,整個古村迎來了一年中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秧歌表演者大多是過年返鄉青年男女,動作嫻熟、身手不凡。已經在無意之間融合了打工地的藝術元素。劃旱船則是最能體現川口黃河文化的一個傳統表演項目。才藝高超的老艄公扮演者,生動再現了起錨、行船、擱淺、拋錨、泊船等一系列動作,一貫羞於表達感情的鄉親們也不停地鼓掌、喝彩。

十一晚飯後,家家燃起了“火龍”(用碳壘成塔狀,點燃後火苗亂竄,如龍騰虎躍),轉“火龍”要開始了。與眾不同的是這裡要抬著“燈官老爺”出場了。不要小看這“燈官老爺”,雖然沒有任何級別,但不是想當就當的,必須是族人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才有資格,大概類似於今天的道德模範。後面緊跟著假扮的醉漢,左手拿話筒、右手持一酒瓶,搖搖晃晃,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對村民提出罰款的決定(籌集會錢),使得古會得以延續。你不得不為川口人的睿智與精明所折服,就是這一正一反兩個角色,借力神靈至高無上的權威進行道德教育和規範約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與實效性。

每天晚上的轉九曲,把古會推向了高潮。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孩童,只要能行走得動的,都湧向九曲燈場。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因為他們堅信:轉一轉九曲,一年平安通順走大運。有一種權威的說法認為,九曲起源於軍事,後被運用於祭祀。還有人認為九曲是根據黃河流向抽象出的一張太極圖。但不論哪種說法,絲毫不會影響到川口人轉九曲時的信仰與興致。與興縣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每轉到一個曲芯,都要由司儀領唱曲歌,曲調稍有變化,歌詞也從不重複。誰也不會計較歌聲是否悅耳,那份肆意發揮的亮嗓門就是他們獨具的特色。人們盡情地享受著這美妙激動的快樂時光,外出的遊子唯恐自己的眼睛不能記錄下這樣的歡樂,紛紛拿出手機將這份歡樂分享至身在他鄉的親朋好友……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當一切都靜下來的時候,整個村莊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那些被別離傷情撩撥的徹夜未眠的遊子,天還未亮,又不得不背起行囊、告別滿眼淚痕的父母妻兒,奔赴能夠掙錢養家的地方。文化的傳播是雙向的,他們把外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川口文化的同時,也將川口文化撒播到全國各地。這是川口文化發展、傳承的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也應看到川口居住人口直線下降(已經不足改革開放前的十分之一),而且現住人口是多以老人、小孩為主。未來的川口文化的傳承的重任,必將責無旁貸地落到這些“侯鳥式”的中青年人身上。但失去根的不斷滋養的文化,還會有今天的勃勃生機嗎?

2018年裴家川口的古會,因為有村支書裴海寬、村主任裴俊偉的精心組織,傾力發動,全體村民全力配合,成為興縣最好的古會之一。特別是“擺供”這一絕無僅有的藝術形式一枝獨放,成為今春最亮的一道風景。但如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即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紅紅的臉蛋抹起來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沖天的鑼鼓敲起來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熱鬧的秧歌扭起來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祈願日子好起來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紅紅的燈籠掛起來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燈官老爺”抬出來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燈官老爺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詼諧的“醉漢”“罵”開來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精美的供品擺出來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壽桃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饊子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壽星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鳳凰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佛祖虔誠敬起來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大司儀 焦換銀先生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迎佛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打醋炭——驅邪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悠悠古韻,夢魂縈繞。明年的正月初十,我在川口村頭等你,你還會那麼美麗如初嗎?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此圖來自網絡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此圖來自網絡

興縣:走進“合河關” 品味“金川口”

原文記錄

圖文:劉會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