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村寨里的年輕人:用「鄉愁」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兩次提到“鄉村振興”戰略。在湘西特色民族村寨裡來了這樣一批年輕人,他們凝聚青春的力量助力鄉村的生態振興、文化振興、教育振興。

生態宜居:湘山湘水裡的初心守護

湘西不僅有綠水青山,更有好客的湘西人民。西南民族大學秉持“為少數民族服務,為少數民族地區服務”的宗旨,連續多年委派掛職幹部助力武陵山區精準扶貧。每年學校都會派出專家為武陵山區的經濟發展“把脈問診”調研武陵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團隊同學們深入田間地頭,走街串巷,科學評估精準扶貧成效。今年社會實踐各族學生還來到精準扶貧的實踐地——十八洞村,他們和曾被總書記親切稱為“您是大姐”的石奶奶進行了親切的交流。談起這些年來的變化,石奶奶說:“這幾十年來,我們全村從窮到溫飽再到現在大家都富起來了,這個精準扶貧搞得好,我們村民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民族特色村寨裡的年輕人:用“鄉愁”助力鄉村振興

在美麗鄉村示範基地土家山寨保靖縣遷陵鎮隴木峒村,土家打鎦子非遺文化傳承人鄭支書為實踐團的師生們介紹了當地對歷史人文元素的深度挖掘,在文化引領的基礎上隴木峒村將農業與旅遊結合,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旅產業,實踐團藝術設計的師生們還為“索源果業專業合作社”繪製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牆繪,為花果飄香、民居古樸的土家村寨打造出兼具民族文化、生態觀光於一體的鄉情鄉愁。這不僅僅是一次文化下鄉、精準扶貧,更是一個有益於結合實際促進鄉村振興,用文化引領記錄鄉愁鄉情的傳承與探索。

文化引領:民族融合促發展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花垣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西南民族大學師生多年來連續深入武陵山區調研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組織專家為精準扶貧“把脈問診找出路”。在今年的社會實踐,“五個認同”骨幹精英人才培養計劃的師生們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為花垣縣七所鄉村小學籌建了電子圖書館,把“互聯網+教育”的扶貧新模式打造成公益項目。項目通過為每所鄉村小學配置kindle電子書50臺,助力鄉村教師提升閱讀指導能力,同時,每臺kindle中的500冊藏書旨在鼓勵村小的孩子們通過“書路計劃”的公益項目把看世界的感悟寫成文字賺取稿費幫助家庭增加收入。該項目還將“書路同行”的作文評選活動引入鄉村小學的語文課程,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鼓勵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將作品展示成冊,為村小的孩子們打開了看世界的窗口。以文化引領促進經濟發展。

民族特色村寨裡的年輕人:用“鄉愁”助力鄉村振興

美麗湘西:科學富民促振興

在湖南保靖茶婆峰有限公司,學生們與當地黃金茶茶農進行了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團隊利用現代品牌思維打造黃金茶特色發展方模式,幫助保靖黃金茶走向電商發展的道路。在調研過程中學生們發現保靖黃金茶發展存在“營銷方式單一,電商意識不足”等問題。因此團隊帶來了自主研發的微信小程序、網上商城等互聯網平臺幫助當地企業開展現代營銷。同時,學生們積極探索茶業與旅遊的融合模式,幫助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為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同時還有一支小分隊著力打造紅色教育基地,他們走村串戶,開展實地調研,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當地紅色旅遊發展的措施。將紅色旅遊與生態農業旅遊相結合,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投資發展,使紅色歷史文化得以傳承發展,更好的幫助當地脫貧摘帽,助力湘西紅色旅遊發展。

民族特色村寨裡的年輕人:用“鄉愁”助力鄉村振興

扶貧的重中之重是扶智。此次實踐團隊代表西南民族大學還與保靖縣民族中學簽訂合作協議,並向吉首市矮寨鎮捐贈1500本圖書用於村鎮書屋的建設。西南民族大學實踐團隊通過“互聯網+大賽”、“大創項目”、“創青春”賽事平臺,以青年觀察家的身份來到花垣縣農業科技園區考察,觸發“青春新動能”,培育出一批服務於民族地區、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業項目。

改革開放40年之際,湘西青少年還將參加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團結教育創建活動。與民大學子共訪改革開發總設計師小平故里,為鄉村振興交上青年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