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的幸福有幾度?

朋友,你的幸福有幾度?

八十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霍華德金森為完成題為《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的畢業論文,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問卷中,有五個選項: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歷時兩個多月,他最終收回了5200餘張有效問卷。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地調查分析。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過修煉內心、減少慾望來獲得幸福。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通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他的導師看了他的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愛德華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2009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121人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的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 “痛苦”。另有2人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霍華德金森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兩週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霍華德金森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論文結尾,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這篇論文引起了廣泛關注。《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金森一臉愧疚:20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朋友,你的幸福有幾度?

人們都知道,幸福指人們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即對生活滿足和對生活樂趣感受的愉快心情。

欲求滿足的度是一個只能由當事者自我估量評價的心理概念,古今無公認的標準參照物,故難以用量化的絕對值來衡量其高低。人們的慾望不同,幸福觀就不同。

有的人慾望永無止境,無休止地追求金錢、權利、豪宅、香車,以為得到這些東西就得到了幸福。但是當達到了原初的慾望之後,卻發現幸福還在前頭,離自己還是那麼遙遠!因為這些人把幸福放在了永遠達不到的位置。

期望指數越高,幸福指數越低。

許多人本該是幸福的,然潛意識裡和那些有錢、有權的人做對比,所以感到自己不幸福了。人們的幸福就是這樣不知不覺的丟失掉的。

靠滿足慾望得來的只是感官的短暫刺激和心理的暫時平衡,時間一長,愉悅的心理麻木,只能靠更強的慾望來刺激和滿足。世間很多欲望並不能被滿足,甚至永遠不能得到滿足!也許換來的是無盡的痛苦。好多欲望看似誘人,有時則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朋友,你的幸福有幾度?

每獲得一定單位的欲求滿足,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這些代價實質上是勞動的付出、精神尊嚴的付出和生命時間的付出,但是常常會被金錢這個表象所掩蓋。欲求滿足的程度,與代價的付出量成反比例關係。

有的人在臨死時,才意識到平凡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而自己以前從未珍惜過,從前只覺得榮華富貴才會幸福。

有本書叫做《不說,就真來不及了》,說到一個世界500強的公司總裁喬納森·布克臨終時說的話。“我作為一個世界500強公司的總裁,曾經叱吒商界,無往不勝,在別人眼裡我的人生當然是個成功的典範。但是除了工作,我的樂趣並不多。此刻,我頻繁地回憶自己的一生,發現曾經讓我感到無限得意的所有社會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暗淡無光,毫無意義了。那麼我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我想啊想……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也許只是一個兒時的理想。無休止地追求財富的慾望只會讓人變得貪婪和無趣,變成一個變態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寫照。……我生前贏得的所有財富我都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卻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無邪的感動和與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這個感悟來得太遲,所以我其實除了財富之外,生活得很貧窮。人不到此刻是不會明白一些很簡單的事的。如有來生,我知道我會怎樣去生活了。朋友,再見了。”

朋友,你的幸福有幾度?

其實,幸福量取決於慾望值與實際滿足度之間的差。實現的滿足度比當初慾望值超出的值越大,這個人就會越幸福,反之,這個人就會感到越不幸福,甚至是痛苦。知足者長樂,人人明白的道理。

一些人年復一年追啊追,為金錢物慾權力不停地在奔波。在他們的歲月裡缺少春花秋月,更乏歡樂灑脫,將一生置入為慾望奔跑的旅程,一刻修心養性的時間都沒有,匆匆忙忙直接奔向了暮年。豪宅名車裡多得是匆忙奔波的靈魂,而有些人在平淡而真實的生活中卻無意地就哼起了歌。 幸福不在於外,而在於內,內心是幸福的源泉。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個指標,如果把幸福寄託給錢物,寄託給環境,寄託給他人,真正的幸福可能永遠不會來臨。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我們可以選擇當下就幸福起來。我們的內心就是最大的福地,何必無視其存在而向身心之外去尋找。

記住霍華德金森的話: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