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別人眼中的你,一定很累吧

——

之前遇到這樣一位朋友,他是一名高二的學生,生活在一個不缺乏物質的家庭裡,父母關係也還算和諧,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學習成績不錯,不用家裡人操心。

在我們最初接觸的時候,他的狀態也不能說特別壞,但是經常處於一種敏感、焦躁、自我厭惡的狀態裡。問及原因,他說最近成績波動太大,每天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去學習,但成績只是越來越差,開始覺得自己一定是不適合學習,覺得自己的成績再也上不去,覺得自己辜負了家長和老師,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孩子……

我問他,在你看來什麼能算好孩子呢,他說:成績好,不用家裡人操心;我又問,那這個標準是來源於哪兒呢,回答說:之前周圍人都是這樣誇他的

——

接著一位新朋友,是一位很能幹的家庭主婦。她與他愛人結婚多年,有兒有女,夫妻之間也從來沒有發生過比較大的矛盾,家庭經濟狀況也不錯。

在有了孩子之後,她就辭掉了自己夢想中的工作,專心經營家庭和照顧孩子。兒女也用自己的行動很好的回報了她的努力和支持,均上了重點。本該是欣慰的時候,但是她卻越來越覺得內心很空。她說,自己從小生活在一個不好的家庭環境裡,成長過程中遭受了很多來自外界的白眼,她付出很多想把這個家庭經營的更好,

為的是自己的子女不再遭受白眼

她成功的做到了,但是並沒有因為這樣而開心起來。

——

第三位朋友,這位朋友就比較特殊了。他說,我對你那麼好,為什麼不對我好;而她說,我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離開。當然,他和她在這裡不是戀人,而是他們都處於相同的狀態,持續的在對別人好,但是沒有收穫到自己想要的。

當然,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只存在於戀人關係裡,平時的親子、同事、朋友關係中也存在很多。

“我對你那麼好,為什麼不對我好/離開我”,似乎在這裡對別人好成為一種換取自己所需的手段。且不論別人是否有所回應,回應是否如他所想,把“交換論”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些地方確實如願獲得,這樣就會心情好一些,而有些地方收穫不到便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諸多負面情緒中,甚至產生怨恨。就好比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交到了別人的手裡。

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眼中的世界也並不相同。

第一位朋友想要學習好,不用家裡人操心,這是滿足周圍人對他的期待;第二位朋友付出很多努力經營家庭、教導子女,是為了彌補自己成長經歷中的缺失;第三位朋友把自己的情感交到別人手裡。

雖然在表現上有些不同,卻背後卻有共性。

“活在別人眼中”本質是指缺乏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這個獨立的自我大概包括情感獨立,人格獨立,經濟獨立

又大概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 屬於自己的客觀的看法、想法

  • 屬於自己的基於實際的判別標準

  • 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 可以自己滿足自己一部分需求

  • 有較好的適應性

  • 一定的自控能力

第一位朋友畢竟比較年輕,活在家裡人的標準裡也是正常和可以理解的;第二位朋友受過往影響很重,尚未通過自己來彌補早年缺失;第三位朋友可能習慣了這種模式,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交到了別人手裡。而這三位共同缺乏的就是“自我”。

人浮於世,會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抉擇和壓力,委實不易。穿著不合腳的鞋、戴著度數不合的眼鏡,就更容易給自己平添負能量了。很多問題,需要一個整體且獨立的自己去面對解決,許多快樂也只有我們足夠統一的時候才能獲得。

前半生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從別處借“自我”,後半生努力著一步步還。而你,還到何種程度了呢?

活在別人眼中的你,一定很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