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故事:孟母三遷,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期望自我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那裡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那裡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一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唸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唸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但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明白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譁”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最後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之後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最後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小故事:孟母三遷,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孟母三遷的啟示:

一、關於人的發展問題。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的人透過教育使之成為社會的人,一個人從生下來,帶成長為人類社會的一員,是一個相對較長的社會化過程。孩子在現實社會里學習社會的行為方式,同時參加各種和會群眾活動,理解行動準則和價值體系,進而發展其社會性。因此,人的成長總是受環境的影響,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環境。從而構成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獲得必須的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這一故事中,說明了很久以前人們就意識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教育的關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復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

現代社會,是一個教育社會化的時代,而我們的學校教育也不就應,把學生關在教室裡,讀死書,死讀書。有些知識、規範是社會要求他們而學校無法學到的,就需要他們到校外學習,所以教師的班級管理和班級活動,不能只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

二、是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是用心能動的。

人們總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理解著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改造著環境,並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改造著自我。所以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對學生的將來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個家庭中,家長的生活習慣,語言、行為,思想觀念對子女有著直接的影響;學校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也有直接的影響;社會上一些學生可見、可聞、可感的事物,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有影響。

三、教育要有選取性與主導性

從孟子的母親對他的教育,我們可明白擇善而居,三遷而擇鄰,妙在選取。這種選取,體現了母親教育子女的主導性。對於學校教育,對學生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個性是班主任,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構成和成長,取決於教師所把握的培養目標。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用心發展。

總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貼合發展中的道德規範,社會要求。要以發展的觀念去展開豐富多彩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不能不說是《孟母三遷》給我們的教育與學生成長方面的又一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