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別樣中元節,吟詩祭祖先

「传统节日」别样中元节,吟诗祭祖先

「传统节日」别样中元节,吟诗祭祖先

中元節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極富傳說色彩,在南方中元節也稱為鬼節,每到農曆七月十五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中元節祭祀祖先要注意哪些事情,這裡面的講究可真不少……

「传统节日」别样中元节,吟诗祭祖先「传统节日」别样中元节,吟诗祭祖先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

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燕京歲時記》:“至中元日,例有盂蘭盆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

傳說水上放河燈是為亡魂引路。

祭祖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

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传统节日」别样中元节,吟诗祭祖先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传统节日」别样中元节,吟诗祭祖先

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传统节日」别样中元节,吟诗祭祖先

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蒸麵羊

舊京及華北地區,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中元作

唐·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寄道侶

唐·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餘,東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為蛩破夢,短簷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裡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節有感

清·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