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丨滿族民間遊戲之嘎拉哈

民俗丨滿族民間遊戲之嘎拉哈

玩嘎拉哈是內蒙古滿族兒童的一項有趣的遊戲。“嘎拉哈”系滿語,學名為“距骨”,專指獸類踝關節上的一塊骨骼。

民俗丨滿族民間遊戲之嘎拉哈

它有6個面,其中上下左右4個面可站立,並有統一的名稱。據徐蘭所著的《塞上雜記》所載:“骨分四面,有稜起如雲者為珍兒,珍背為鬼兒,俯者為背兒,仰者為梢。”孩童就是利用4個面的變化進行遊戲。

民俗丨滿族民間遊戲之嘎拉哈

嘎拉哈的玩法在北方各地不盡相同,種類較多,在內蒙古滿族聚居區一般分為男童和女童2個大類。

男童的玩法

清朝男童的玩法主要是“擊嘎拉哈”。據《柳邊紀略》記載:“童子相戲,多剔獐麋狍鹿前腿前骨,從錫灌其竅,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擊之,中者盡取所堆,不中者與堆者一枚。多則千,少則十百,各盛於囊。歲間閒暇,雖壯者亦為之。”擊嘎拉哈可培養男童日後準確投擲武器的能力。

民俗丨滿族民間遊戲之嘎拉哈

女童的玩法

女童多在室內戲耍嘎拉哈,人數三五人不等。民國初年,女童的玩法主要是“撂珍兒”。在“石頭、剪刀、布”的呼聲中,首先分出玩時的先後秩序;勝出第一人將數人集中起來的嘎拉哈擲於地,拋子後先將“珍兒”一次盡取之,然後趁拋子之機將“鬼兒”變為“珍兒”,下次再取之;如觸碰到其他或抓握不住則視為犯規,由下一人繼續如法玩之。最後以每人所得嘎拉哈數量的多少定勝負。20世紀50年代後,女童的玩法又有變化,主要是變拋嘎拉哈為拋小皮球,玩者利用皮球拋後彈起之際,先抓“珍兒”,後依序次之。此外,女童還有許多其他的玩法。玩嘎拉哈可訓練出女童有一雙靈活的手和敏銳的眼晴。至今,此俗在內蒙古東部區滿族鄉村中仍然流行。(圖文/方誌內蒙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