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經典 ·《繡荷包》


聆聽經典 ·《繡荷包》

聆聽經典,回味經典,記住經典!民歌,是人類最早的文學,是民族文化的本源,和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民歌不僅是民族精神的根脈,更是一個民族的鮮明標識。在祖國文化的百花園中,民歌以她鮮明的色彩、清新的格調、質樸的情感、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感動著所有聽眾,也向人們展示著她獨特的風采和韻味。

今天,讓我們一起聆聽《繡荷包》這首經典民歌。

聆聽經典 ·《繡荷包》

回味經典——流傳久遠的民族技藝,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記憶

繡荷包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之一,荷包亦稱香囊、香袋、香球、佩偉、容臭等,是隨身佩帶的小囊,用以裝錢或零星物品,也可作裝飾物。在舊時代,無論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兒,還是達官顯貴、大戶人家的千金,都要具備一項基本的“技能”—女紅,即過去婦女們所做的紡織,刺繡和縫紉等。女孩兒家能有一手好的針線活兒是母親的驕傲,出嫁以後,更是孃家有教養的體現。因此她們在日常生活和辛勤勞作中創造出了充滿智慧的刺繡技術,在眾多的刺繡工藝中,最突出的和引人注目的要數繡荷包了,荷包被稱為“女紅”藝術的經典之作。

聆聽經典 ·《繡荷包》

民歌《繡荷包》流傳的歷史很久遠。據現代戲曲、曲藝理論家傅惜華(1907-1970)考證,《繡荷包》在清代中葉時已十分盛行的一種時調小曲。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遺音》(華廣生編撰)中的《繡荷包》,共十二段,是見諸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歌詞版本。”繡荷包這一藝術奇葩,是中華民族的語言與歷史標誌,更是區域文化的特色與精華。

聆聽經典 ·《繡荷包》

歌曲《繡荷包》從最初的18世紀早期產生唱詞至今,前後跨越經歷了三個世紀。應該說在中國的歌曲寶庫中能夠流傳這麼久遠並被全世界人熟知的歌曲屈指可數,《繡荷包》便是其中之一。

屬於主流的各地“繡荷包”既有自身的地方特色 ,更有共同的音樂特徵 ,甚至越萬里之遙而不變。它們很可能首先產自湖北或山陝而後流向各地。王二妮演唱的這版《繡荷包》改編自山西晉北民歌版《繡荷包》。歌曲收錄於2010年9月,王二妮推出的首張音樂專輯《愛陝北》中。

記住經典——寄情於物,睹物思情,這是最淳樸真摯的愛

繡荷包是我國民間的傳統工藝,繡制的荷包往往是女子送給心上人的愛情信物。在繡制過程中,她們把自己美好的憧憬,深切的情意都寄託其中,並伴隨著這些美好的願望而低聲吟唱,日久天長形成了現在流傳的各個版本的《繡荷包》。

聆聽經典 ·《繡荷包》

王二妮演唱的這版《繡荷包》,將自己所有的情和愛、思與戀繡在了“包”裡面。 歌曲具有濃厚的陝北情韻和風格,聲音好聽,讓人沉醉。聽著就如同山間的一縷春風拂過,這是鄉音,富有穿透力的聲音,我們能夠感受到歌曲中蘊含的似水柔情。這是真實、質樸和原生態的歌聲。

聆聽經典 ·《繡荷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