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川區:土地整治激活農村發展一池春水

達川區:土地整治激活農村發展一池春水

達川區大堰鎮,一片片荒地、廢地變良田。(徐灝 攝)


初秋時節,走進達川區趙家鎮蘆陵村。剛到村口,一片金燦燦的稻田就映入眼簾。微風拂過飽滿的稻穗,濃濃的稻香撲面而來……

“這裡以前是一片撂荒多年的坡地,通過農村土地整治變成了水田!”如果不是村支書張明兵介紹,記者很難想象,眼前這片豐收在即的稻田昔日的模樣。

2011年以來,達川區通過創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機制,先後投資7億多元實施土地整理項目49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7個,工礦廢棄地復墾項目17個,激活了農村發展的一池春水。

“築巢引鳳”

探索土地整理“新路子”

達川區幅員遼闊,既是全省的農業大區、人口大區,也是88個省級貧困縣(區)之一。

因轄區多數耕地坡度陡、地塊分散,加之田間道路、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農業發展受到一定限制。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土地撂荒嚴重,廣大農民群眾守著青山綠水卻過著苦日子。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達川區以實施土地整治(包含土地整理項目、城市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廢棄工礦地復墾項目)為抓手,吹響了推進統籌城鄉、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衝鋒號。

土地是保障農業發展的最基本要素。事實證明,對於人均耕地相對較少的達川區來說,他們的這些做法抓住了農村發展的牛鼻子。

通過土地整治,不僅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還提升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益、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達川區趙家鎮石埡村帝源農場與該村新農村項目和異地扶貧搬遷點一牆之隔,優越的地理位置讓農場負責人蔣登帝成為了土地整治項目的受益人之一。

3年前,蔣登帝流轉該村近600畝土地,準備打造現代農場。但是其中近30%的土地屬於坡地,一遇大雨就容易發生垮塌。由於維護成本太高,無奈蔣登帝只好將坡地撂荒。

2017年,達川區將該村納入了土地整治項目,對被撂荒的坡地進行了“坡改梯”。一下子就使蔣登帝節約了近200萬元的整治成本。他在這些整治後的地裡種上李子、葡萄等水果,僅此一項就產生了近10萬元收益。

近年來,達川區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和農業、水利、交通等各類涉農資金的再投入,吸引了一大批農業企業入駐,為振興鄉村和新業態發展起到了“築巢引鳳”的作用。

多措並舉

荒地“搖身”變良田

隨著農村土地整治持續推進,如何落實資金保障成為了一道難題。對此,達川區財政局建立了農村土地整治資金專戶,不僅對上級土地整理專項資金予以專戶監管,而且還將本級投入的城鄉建設增減掛鉤項目專項資金納入當年財政預算,既保障了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又確保了專款專用。

在項目工程管理上,達川區專門成立了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國土分局、發改、財政、審計、公安、農業、水務、林業、交通等區級相關部門和項目所在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形成了土地整治項目工作齊抓共管的局面,從而強化監督管理。

農村土地整治沒有農民參與不行。為了更好地調動農民積極性,一方面,他們加大了政策宣傳力度。另一方面,還就整治規劃編制和設計、農地整理、農村居民點分佈、舊宅基地復墾、拆遷補償等系列問題,充分徵求群眾意見,請他們當質量監督員。不僅讓廣大農民認識到了實施土地整治的重大意義,主動配合,而且通過優先安排他們參與土地平整、溝渠疏浚等工程建設,增加務工收入,讓他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形成合力顯成效。近年來,達川區先後實施土地整理項目49個,共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9.39萬畝,新增耕地面積4.73萬畝,建成坡改梯1.64萬畝,實施格田整理4.52萬畝,整修山平塘530口,建成蓄水池610口,渠道200公里,田間道(3米至4米寬水泥路)520公里,生產路540公里。

同時,達川區區級財政還投資2570萬元,在麻柳、橋灣等鄉鎮實施了7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拆除舊房復墾耕地4849.99畝;在17個鄉鎮實施廢棄工礦地復墾項目,並配套修建排水溝等工程,復墾耕地914.02畝。將一片片荒地、廢地變成了良田。

打造“新引擎”

實現農村發展多重效益

新農村建設缺資金、城鄉統籌發展缺途徑、城鎮建設缺土地、農村發展缺活力、耕地保護缺動力……隨著農村土地整治的深入推動,昔日這些困擾著達川區農村發展的一系列難題都迎刃而解。

不僅如此,農村土地整治,還有效地規範了農村土地產權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居民點佈局分散的問題,美化了鄉村環境,增強了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

對於當地群眾,農村土地整治更是為他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

一些村通過土地整理項目及其他涉農項目,配套了塘、溝、渠、池、路,形成了“田成片、水成系、路成網”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耕地質量等級提升,糧食產量普遍提高。

有的村將整理成片的耕地流轉給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發展特色種植業、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打造更多增收致富項目。農民不僅能夠獲得土地流傳的收入和相關補貼,還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加收入。

趙家鎮林山村的村民們將經過農村土地整治的近300畝土地流轉給種植專業合作社後,又到合作社務工。不到兩年時間,合作社支付給村民的工資就達30餘萬元。農村土地整治正在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大新“引擎”。

(楊輝 特約記者 陳小平 編輯 尹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