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因為地域和工作原因,今年的春晚沒有第一時間觀看。第二天朋友圈被小品《真假老師》刷屏,更有許多配圖加註的經典臺詞:

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

家庭教育佔著很大的比重

孩子需要的不是錢,而是陪伴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城市裡的留守兒童……

這些讓人深思的話,出現在歡樂喜慶的春晚上,不僅引起了很多人的讚譽和支持,更給我們所有為人父母以警醒。

去網絡搜索看了小品”真假老師”。講述的是一個"老師家訪"的故事。小明的父母常年在國外工作,很少回家。因此僱傭賈玲到家裡做家政,不料恰巧趕上老師家訪,情急之下小明讓賈玲假扮自己的母親接受老師的訪問。家訪過半,誰知小明的父親卻意外歸來……。小品在笑料頻爆的背後,卻多少會讓人心酸。在這個舉國歡慶,舉家團圓的日子裡,這種分離和兒子的無奈選擇,更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在現實中,大部分父母還是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些父母因各種原因,為生存不得不離開家鄉,但離開並不一定等於不陪伴,並不等於放棄父母的教育責任。不是高質量有效的陪伴,即便24小時都和孩子在一起,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有多大?甚至,在導向上,有可能讓父母不在身邊成為一些孩子不努力的理由。個別孩子會舉著大旗說,我成績不好都是父母的錯,因為他們沒有在身邊陪伴我。

事實上,在中華求學的歷史上,也有許多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的成功例子。早在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後選派了120名10歲至16歲的孩子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學生。根據當時的需求,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他們回國後,逐漸在外交、教育、礦業、鐵路等領域顯現出非凡的才能,出現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唐國安、民國第一位總理唐紹儀……。在這批留美學生中,許多人還在對外抗擊侵略戰爭中奮勇當先,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國熱情。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第一批留美學子

他們遠離家鄉,沒有親人在陪伴,可他們以堅毅和努力,創造了輝煌,書寫了價值。我想,他們當時一定有另外一種意義上的陪伴,是父母從小植根給他們的追求向上的精神和刻苦努力的品質,正是這些成為他們前進向上的動力。

所以,真正的陪伴,是一種愛,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責任的到位,有效的高質量,是一個精神引領並喚醒另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而不是每天24小時的寸步不離。

太多成材的人少小離家,那一封封家書,一個個電話,甚至精神的相望,都是最好的陪伴。無論父母在哪裡,他們都用心和孩子一起長大。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責任的到位而不僅僅是日夜的廝守

陪伴很重要,比陪伴更重要的是家長的家庭責任感。做父母是否真正稱職,或許比日夜的廝守更為重要。

現在很多家庭父母就在孩子身邊,可有些爸爸在酒桌大話調侃卻對與孩子聊天只是應付,有些媽媽對著肥皂劇淚流滿面卻懶得跟孩子交心徹談。父或母的責任缺位,這樣的父母在孩子身邊又有何用?!

這個小品中的父親國外回來了,既沒有給孩子提前的告知,也沒有在國外和學校老師電話進行任何聯繫,老師連家長的名字都不知道,雖然花錢請保姆,可金錢無法替代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的父母不僅身體遠離孩子,更是責任遠離孩子。

父母的責任是發自內心的愛,高質量有效的陪伴。你要能知道他成長的點滴,你要能看見他的進步和變化,你要能知道他多高了,多重了,他的愛好究竟是什麼……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高質量的陪伴是關鍵時期對孩子的支持而不是孩子的影子

我在央視“非常6+1”錄製的節目裡,有一家來自吉林省長春市李忻諾的父母。孩子喜歡文藝,每每在孩子演出時都會陪孩子去,而不是平時時時刻刻在身邊。關鍵期的陪伴非常重要,因為幼時,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道起跑線。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清瑕在“非常6+1”點評現場

幼年孩子在面對陌生的場景和舞臺會有發自內心的膽怯。父母陪孩子演出,一是對幼年的孩子在安全上得以保障;二是親情讓孩子在演出中減少因為緊張帶來的恐懼感,更自信從容,遇到問題可以和父母商量,便於問題的解決;三是懂行的父母在孩子演出過程中還能起到點撥指導和總結的作用。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李忻諾一家在“非常6+1”節目說接受朱迅採訪

當然,陪伴不是包辦,父母在關鍵期時有效的陪伴,是為了以後從容地退出。無論孩子哪個年齡段的關鍵期,都應該面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需要慢慢地學會放手,把舞臺留給孩子去獨自綻放,做好幕後的支持。這樣的陪伴,才是有價值的陪伴。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高質量的陪伴是一份精神的引領

而不完全是時空的相守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空間上的距離並不意味著我們與孩子心理上的疏遠,用心的父母並不因為時空的阻隔而忽略孩子成長。

“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

為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通”才能成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觀天的危險。

多少過分的談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總算我的教育沒有白費,你二十年的折磨沒有白受!你能堅強,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

-------摘自“傅雷家書”

這是隨意摘抄的《傅雷家書》的一段話,深深的愛浸潤其間,這樣的陪伴蕩氣迴腸。正是這份陪伴,引領著孩子的精神成長,給我們以最大啟迪。在兒子傅聰離家留學波蘭期間,傅雷10年書信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陪伴,最珍貴的愛。那麼,

網絡時代,父母再忙也可以抽出時間和孩子視頻、語音交流,保持對孩子日常的關注。在傅雷那個年代能做到,我們這個年代途徑更多。用心的陪伴,其實不受時空的限制。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和小品中小明的父母一樣,因為忙於生計把孩子推向小飯桌或爺爺奶奶,如果處理不好會不妥。對於這樣的問題,有人說,拋棄了孩子的忙碌,有價值嗎?

我不這麼看。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但對那些沒有機會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絕不意味著對孩子的拋棄,大多處於這個年齡段的父母,正是他們事業的開創期,如果為了陪伴孩子而放棄自己的工作,很大程度也意味著放棄了家庭責任 (除非那些有經濟實力的全職父母)。

孩子需要父母陪伴,但並不代表父母不要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也更不能夠因為有孩子而綁架了父母的一切。父母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各自都需要自身的價值,責任不代表綁架,而在於父母陪伴的方法是不是用心,是不是智慧。

最長情的愛,不是天天在一起,而是有我在。

高質量的陪伴是一種用心和孩子一起長大,妥善安排好一切,無論父母在哪裡,都有一種溫暖,一種懂得照進孩子的心田。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高質量的陪伴是時時刻刻的用心而不是24小時都在身邊

陪伴不是要你寸步不離,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

這反映在父母和孩子學校的高質量溝通上。教育是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尤其是家校合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不是簡單地陪孩子在一起。如果不講究方向和方法,陪孩子的時間再多,也未必有效果,甚至起反作用。和老師良好的溝通反饋,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各種情況,陪伴孩子安全地渡過成長期,使孩子的成長不再孤單,才能讓我們的人生不留遺憾。

用心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才能讓孩子學得有效率、玩得有樂趣,孩子的生活、學習才能做到他能做到的高效。

語言是空洞的,只有行動才有價值。

剛開學海南電視臺的開學專訪,孩子開學第一篇作文就寫到,我的爸爸媽媽不是我的,是手機的爸爸媽媽。採訪中孩子哭了,說父母有時間就刷手機,而不管自己。父母也意識到,手機上癮影響了親子感情。孩子的心聲讓人如此心酸!請我們孩子的爸爸媽媽們,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成為“低頭族”,淪為手機的奴隸!即使父母天天在孩子身邊,也一樣沒有陪伴。

和孩子一起成長,用心的高質量陪伴比在不在孩子身邊更重要。

「清瑕」不能有效陪伴,父母24小時在身邊又如何(爭議春晚小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