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人文昌盛之邦,文物著於江南!

常熟,歷史文化悠久,

自古崇文重教,才俊輩出,

在這一方文化聖地,

有一位文化先賢,被稱為“南方夫子”,

他便是言偃。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上,

有一條紀念吳地先賢的山道,

文人墨客但凡至常熟,

多會至此,

以紀念這南方夫子。

虞山腳下,福地廣場,

一組石雕,乃雕刻著言子求學圖,

以及論語中,言子與孔子的對話,

細細閱來,

便能感到文雅幽韻

隨著虞山的綠林清風

襲面而至,

讓人如沐書香之中,

多了幾分雅韻。

移步山腳登山處,

仰望十里青山,

綠林盪漾間,

有一條古韻橫生的

上山道映入眼簾,

恰似“書山有路”的意境般。

踏入吳地先賢遺址,

一路上虞山,

自下而上可見牌坊三道。

第一道牌坊上

刻有“言子墓道”四個大字,

歷史車輪不斷前行,

歲月滄桑易逝,

牌坊已舊,正契合這古雅意境。

經過牌坊,走過文學橋,

拾級而上,

第二道牌坊呈現眼前,

乾隆書額:“道啟東南”。

蒼勁的筆觸,似穿越歷史而來,

讓今人尤為動容。

一路伴隨密林綠樹而上,

遇見第三道牌坊,

此為雍正江蘇布政使

額書“南方夫子”,

傳道受業解惑,

言偃把儒家文化帶到江南,

開啟了崇文重教之風,

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卻是

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路沿著墓道前行,

還有石亭三座,

有康熙御書“文開吳會”橫額。

經過這些,就到達了言子墓冢。

墓依山而築,雖隱於密林,

但居高臨下而望,依然氣勢宏偉,

格外震撼。

言子其人

南方夫子言偃(前506—前443年),字子游,亦稱言遊、叔氏,春秋末年吳地常熟人。小孔子45歲,和子夏、子張、曾子等同年輩,是孔門中的少年弟子。

言偃在孔子周遊列國後期入學孔門,雖然從師較晚,但能學而有成。孔門有四科,言偃在文學一科中佔第一位。孔子曾稱讚他:“吾門有偃,吾道其南。”

公元前446年,61歲的言偃返回家鄉傳道講學,吳越一代弟子數以千計。“孔子之道漸於吳,吳俗乃大變”。言偃把儒家文化帶到江南,開啟了崇文重教之風,對中國文化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一洗其陋而歸於儒,其功不在泰伯下”,從此確立了江南文化“尚文”的基本走向。

民眾稱言偃為“賢人”,後人奉祀累世不絕,到清代此地設縣改為“奉賢”。文開吳會、道啟東南是對他的最高評價。

文化先賢言子,

是展開常熟燦爛文化首頁的先人,

更是孔子三千弟子中

道啟東南,文開吳會第一人。

他生於常熟,授業江南,

徜徉在這虞山之中,

言子墓旁,你方能感知到這

常熟歷史文化名城

的文化之厚重。

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常熟古韻·仰望十里青山,感知先賢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