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嗎?

你真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嗎?

現在,請你做一件事:閉上眼睛,不要想象一隻白熊。

怎麼樣,你的眼前,是不是不由自主地浮現了一隻白熊?

為啥越不讓想,我們越忍不住去想呢?

其實,這可以用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解釋——

1. 我們剛才“不要想象一隻白熊”的互動,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實驗”的最簡單版本。只不過心理學家們的實驗過程,比我們這個複雜得多,但結論是相同的:越是不要想、不要做的事情,我們就越忍不住去想、去做。這個效應,被稱為“白熊效應”。

2. 睡覺前,越告訴自己不要胡思亂想,晚上越會失眠;失戀時,越想忘掉對方,對方的形象反而越發清晰;壓力大時,越想要保持冷靜,卻會越緊張焦慮……所有這些,都是受困於“白熊效應”。“我控制不住我自己”,還真不是你的錯。

3. 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呢?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人的認知系統的結構。

在“認知”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意識不到的“元認知”,專門對認知做評判。認知負責瞭解客觀事實,元認知負責表達喜好,但無法控制認知。

比如在實驗中,人的認知被提醒了“白熊”,元認知卻告訴人“不能想白熊”。但是元認知又無法控制認知。所以,重複的提醒不僅無法讓人不想,反而加強了白熊在人認知裡的印象。這樣,人的想法就不受自己控制了。

4. 原因二:人腦中的各種想法是連接在一起的。只要有一個想法活躍,其他相關的想法就會被激活。舉個例子,可能你不直接想白熊,但如果想到“衣服”,可能聯想到“顏色”,再想到“白色”,“白熊”也會被激活。

那麼用哪些方法可以可以控制想法並減少自己的焦慮呢?

1.思維壓抑,努力剋制自己“不要想,但這種方法很容易反彈,除非找到另一個可以吸引自己想法的點。

2.轉移注意力,比如聽歌、跑步、出去旅遊和找朋友聊天等等。

3.以毒攻毒,詳細描述焦慮的事情,甚至誇大想法、描述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向朋友傾訴自己內心的想法。

4.避免在認知中植入“白熊”,要給自己心理暗示,你很好,只是有點不開心,放一下就好了。

5.使用正面表達,比如一件事失敗了,可以對自己說,這次只是沒有成功,下次一定可以成功。

6.稍微改變一下環境,比如失戀後要把可能想起對方的物品放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在之前合照的地方可以擺上一張全家福。

其實最好的還是找一個可靠的朋友傾訴自己的遭遇。

控制情緒的成熟表現,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採取適當的行為去接受這種情緒,以不影響他人的方式去宣洩這種情緒。

你要相信,真正的朋友不僅願意分享你的快樂,也願意分擔你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