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吗?

你真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吗?

现在,请你做一件事:闭上眼睛,不要想象一只白熊。

怎么样,你的眼前,是不是不由自主地浮现了一只白熊?

为啥越不让想,我们越忍不住去想呢?

其实,这可以用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解释——

1. 我们刚才“不要想象一只白熊”的互动,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白熊实验”的最简单版本。只不过心理学家们的实验过程,比我们这个复杂得多,但结论是相同的:越是不要想、不要做的事情,我们就越忍不住去想、去做。这个效应,被称为“白熊效应”。

2. 睡觉前,越告诉自己不要胡思乱想,晚上越会失眠;失恋时,越想忘掉对方,对方的形象反而越发清晰;压力大时,越想要保持冷静,却会越紧张焦虑……所有这些,都是受困于“白熊效应”。“我控制不住我自己”,还真不是你的错。

3.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人的认知系统的结构。

在“认知”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意识不到的“元认知”,专门对认知做评判。认知负责了解客观事实,元认知负责表达喜好,但无法控制认知。

比如在实验中,人的认知被提醒了“白熊”,元认知却告诉人“不能想白熊”。但是元认知又无法控制认知。所以,重复的提醒不仅无法让人不想,反而加强了白熊在人认知里的印象。这样,人的想法就不受自己控制了。

4. 原因二:人脑中的各种想法是连接在一起的。只要有一个想法活跃,其他相关的想法就会被激活。举个例子,可能你不直接想白熊,但如果想到“衣服”,可能联想到“颜色”,再想到“白色”,“白熊”也会被激活。

那么用哪些方法可以可以控制想法并减少自己的焦虑呢?

1.思维压抑,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想,但这种方法很容易反弹,除非找到另一个可以吸引自己想法的点。

2.转移注意力,比如听歌、跑步、出去旅游和找朋友聊天等等。

3.以毒攻毒,详细描述焦虑的事情,甚至夸大想法、描述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向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

4.避免在认知中植入“白熊”,要给自己心理暗示,你很好,只是有点不开心,放一下就好了。

5.使用正面表达,比如一件事失败了,可以对自己说,这次只是没有成功,下次一定可以成功。

6.稍微改变一下环境,比如失恋后要把可能想起对方的物品放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在之前合照的地方可以摆上一张全家福。

其实最好的还是找一个可靠的朋友倾诉自己的遭遇。

控制情绪的成熟表现,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采取适当的行为去接受这种情绪,以不影响他人的方式去宣泄这种情绪。

你要相信,真正的朋友不仅愿意分享你的快乐,也愿意分担你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