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的脑洞一向很大。在新片《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这个怪老头又狠狠地秀了一把。
作为“狄仁杰”系列的第三部影片,该片的故事和内容都承接上一部《神都龙王》,但内容更为新奇,特效也更加成熟。电影首映当日,票房便超过1亿,被誉为徐氏武侠奇幻的巅峰之作。
事实上,“狄仁杰”这一IP古已有之,各个版本的电影电视剧亦不在少数。而真正让其家喻户晓的,却是徐克的这三部系列影片。
在徐克的电影里,狄仁杰不再只是个一本正经的唐朝宰相,而是一个会读唇语、会点穴、心魔缠身的神探;孤寂寥落的古寺上空,游荡着灵动的金鱼;朝堂大柱上的金色盘龙,分分钟就幻化成真……
而说到视觉形象创新以及对视觉特效的应用,国内的导演更是无人能出其右。跟徐克合作多年的编剧张家鲁就曾感叹说,跟徐克聊天、谈创作,常会恍惚觉得他“不是地球人”。
《四大天王》就可以证明张家鲁的这一说法。片中的龙、怒目金刚和白猿等生物,都是徐克亲自创造的。而在更早的电影中,徐克的这一特质就已经有了鲜明的体现。比如早在1982年,他就已经开始尝试为武侠电影增加奇幻特效,并与《星球大战》的特效团队合作,创造出了第一部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的武侠奇幻片。
奇幻电影的崛起
徐克的新片大热,并非奇幻电影在中国受欢迎的个例。
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电影票房前十名中有7部奇幻类型片,中国电影票房前十名中有5部奇幻类型片。
的确,近几年奇幻类影片已经迅速成长为很多影迷的心头好。2015年,《捉妖记》上映58天便以24.3亿元的票房成绩超过好莱坞电影《速度与激情7》,成为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再加上《九层妖塔》《驯龙诀》等影片的接连上映,一股奇幻电影热潮在国内迅速掀起。
这一现象的产生不难理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受众群体的成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尹鸿院长指出,互联网发展20余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思维开放或者说极具跳跃性的观众。如今,这批人已经成长为观影主力,他们的喜好已逐渐成为票房高低的决定性力量。
与此同时,国外奇幻电影的成熟,亦勾起了国内观众对未知的探索欲望,拓展了国内观众的想象空间,因此培养了一批固定的奇幻电影观影人群。
奇幻电影与日俱增的票房数据背后,便是人们对这一类型影片的无限期待。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奇幻元素,为中国奇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中华民族漫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无数个家喻户晓的IP人物。比如在民间传说中以打鬼驱邪闻名的钟馗、中国神话故事中补天的女娲,以及《山海经》《聊斋志异》等古典神话志怪小说中的美女蛇等经典形象。
这些经典形象,是中国奇幻电影发展的 “原料”,亦为中国的奇幻电影添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
处在及格边缘的中国奇幻电影
然而,尽管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中国的奇幻电影却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一方面,这与国产奇幻电影的票房优先理念有关。
与国外奇幻电影一样,国产奇幻电影也多依赖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大IP,比如《哈利波特》电影系列改编自J·K·罗琳的《哈利波特》小说;比如《盗墓笔记》电影改编自南派三叔的同名小说等。
不难发现,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因为看了《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电影而去阅读原著的影迷。这些奇幻或者说魔幻电影,虽然依托于一个已有的大IP,却通过电影特有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拓展了这一IP的知名度。
而反观国内的奇幻电影,则多倾向于花大价钱买大IP、请流量高的热门演员,通过蹭热度来获取高票房。不仅故事内容散乱,而且到处充斥着视觉暴力。
比如2017年上映的《鲛珠传》,就由于人设的庞杂不统一,被列为主题不清、内容杂糅的突出代表。
而《妖猫传》中的大唐盛世,也以其高饱和度的配色和完全与唐朝无关的布景,让影迷们频频出戏。
另一方面,国产奇幻电影过多依赖传统文化资源,价值观输出方面薄弱。
不论是《钢铁侠》《指环王》还是《美国队长》,这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奇幻片虽然脑洞大开,却始终在传达着一种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西方所倡导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而国内的奇幻电影,虽多在新奇上做文章,却鲜少有强势的价值观输出。
事实上,奇幻电影在中国依然是一个较为新鲜的影片门类,以徐克为代表的导演们,也处在不断的摸索和成长阶段。好在新上映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奇幻电影的成长与突破。历经8年多的发展,“狄仁杰”系列已经构建出了一个独特的电影世界。
相信不久的将来,数量上不断飙升的国产奇幻电影,也将在厚度上进入振奋人心的爆发期。
閱讀更多 王小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