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界巨匠-張松茂


張松茂(1934-),男,江西鄱陽人。擅長陶瓷粉彩人物、山水、鳥畫、雪景。他的作品"紫歸牡懷圖"粉彩瓷板書被當做江西政府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物。其傳略被記入《中國當代要藝家傳》。其於1954年進入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美術研究設計,1959年榮獲"陶瓷美術家"稱號,1986年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1988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4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同年張松茂之家被評為"陶瓷世家"。

瓷界巨匠-張松茂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陶瓷美術學會理事、

江西省第七屆政協委員

景德鎮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任職於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藝術室,專職從事陶瓷美術創作和研究,1959年由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1988年4月,被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張松茂功底深厚,成就極大,是我國陶瓷美術界的全能畫師。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等以中國畫為主的陶瓷彩繪藝術,尤攻釉上粉彩。他師法自然、堅持寫生、藝趣廣泛、造詣精深,達到了"集眾家之長,成一家之法"的藝術境界。他為美國布萊法福特公司創作設計的"北京頤園"和"四季花鳥"兩套系列彩盤,行銷世界各地。粉彩雪景瓷板畫《三顧茅廬》,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作為國家工藝珍品收藏。張松茂曾應邀赴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香港、澳門等地舉辦作品展覽和進行藝術交流、訪問。

1997年張松茂設計的《紫歸牡懷圖》,為江西省政府贈送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珍貴禮品。《紫歸牡懷》瓷板畫是1997年由張松茂為主的八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合創作的,並由張松茂大師率領其"陶瓷世家"聯手將畫稿移畫於一幅瓷板上。該幅作品採用國花牡丹與香港區花洋紫荊作為主題圖案,構成了中國地圖的雄雞形狀,"紫"為香港區花"洋紫荊","牡"為中國的國花"牡丹","紫歸牡懷"剛好與"子歸母懷"同音,洋紫荊圍繞著牡丹,寓意在外飄零了近一個世紀的遊子香港,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

瓷界巨匠-張松茂

瓷界巨匠-張松茂

他與日本著名陶藝家浦上善次聯袂創作的巨幅瓷壁畫《廬山駿馬圖》,成為名揚海內外的藝術瑰寶。他為美國布萊法福特公司創作設計的《北京頤和園》和《四季花鳥》兩套系列彩盤,行銷世界各地。粉彩雪景瓷板畫《三顧茅廬》,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作為國家工藝珍品收藏,第二塊《三顧茅廬》瓷板畫在北京交付,最終以1300萬元(含稅)人民幣成交。繼《三顧茅廬》系列之一於2005年賣出150萬元創紀錄的天價後,再次刷新了單件藝術陶瓷成交價紀錄,開創了中國當代藝術陶瓷千萬元時代。

瓷界巨匠-張松茂

他的作品光彩奪目、品位高、時代感強,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花木蘭從軍》、《三顧茅廬》、《黃山飛瀑》、《井岡春色》、《百花爭豔》、《松鶴延年》、《和靖詠梅》、《春訊圖》等,被中外館藏機構和收藏家爭相購藏。顯示出張松茂技藝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藝術淵源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在陶瓷藝術領域耕耘半個世紀,自然經歷了一番苦學歲月,但他又畢竟是幸運寵兒。正如他自己所說:一個藝術家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賦和勤奮,環境條件是必不可缺的。解放前夕,在學徒的時候,由於家世淵源,就有幸常常繞膝於"珠山八友"之間,特別是其中的徐仲南、劉雨岑。50年代初,在他全面掌握了釉上彩繪的技術之後被調入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工作,在那裡,聚集了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一批陶瓷藝術精英如"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劉雨岑和青花大王王步、雕塑大師曾龍升等。高層次的文化藝術薰陶使他對陶瓷藝術的文化意義有了啟蒙的認識,文化藝術修養無形中有了特大長進。他先後完成了幾次榮譽創作:1951年《花木蘭從軍》榮獲市陶瓷美術裝飾甲等獎;1953年的新彩瓷板畫《政權歸於蘇維埃》參加全國合作系統展覽獲得很高榮譽;1954年的第一件反映工農聯盟題材的《春節訪問農村》參加全省美展,評為二等獎並作年畫出版……

瓷界巨匠-張松茂

建國以來,諸多榮耀加於張松茂一身,他曾數次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參加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新民主主義青年全國代表大會,新民主主義青年更名後的共青團全國代表大會,特別是1960年的全國第三次文代會,他與全國各地傑出的書畫家、作家、詩人、文藝理論家、電影戲劇和攝影藝術家們在一起共商文化藝術大事,除了感到無尚的光榮,更重要的是明確了自己"文化人"的地位。陶瓷藝人也是文化人,這個概念在他以前彷彿不可思議。亦又在此前,他以最小的年紀成為政府頒授的第一批33名陶瓷美術家之一,這在當時已是相當了不得的。

陶瓷彩繪是一門工藝性極強的情趣細活,除了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寫實的功力要求極高,沒有一種對藝術的純真虔誠和持久的嚴謹及精熟的專業技巧,而是拿一種其實是"江郎才盡"的輕漫胡弄來對待,無論是鑑賞者還是市場,決不會給他以大的僥倖。

張松茂作品在獲得了前述的"神奇"功效後又重新得到傳統沃田的滋養,張松茂的筆底功夫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剩下的只是如何將這些功夫隨心所欲地在陶瓷上實現,他開始研究突破陶瓷專用顏料特別是粉彩顏料的不足之侷限,除配製恢復失傳的某些粉彩顏料之外,還精擂細碾,反覆燒試出不少前人未用過的能出特殊效果的釉上新顏料。這些研究成果在他和施於人教授共同主持的製作祝大年《森林之歌》首都機場壁畫時得到充分應用,而且他的色彩往往與新彩顏料交替使用,形成一種更新意義上的新彩。這種文化意義上的繪畫語言的獨特表現力使許多歷來輕視陶瓷繪畫的藝術院校的專家歎為觀止,心悅誠服地承認:如此效果,在紙上達不到。

正值這個時候,中國知識分子迎來了文化藝術的又一個春天,張松茂參加了全國第五次文代會,受到華國鋒、鄧小平的接見。他把蓄勢難收的創作熱情和十餘載的蘊釀積澱盡情地宣洩出來:濃豔的色彩,絢麗四射的光感,虛實有致的空間關係,華美中唱出磊落,溫和中透出豪邁。一種被公認的雅俗共賞的新的釉上粉彩形式逐漸形成。我們權且稱其為光感粉彩。可以說,於近代和當代陶瓷藝人中,在守法和創新上的統一協調方面,張松茂是最大的成功者。

雅者稱其高,俗者謂其美,這就是所謂的雅俗共賞,正如林墉所說"畫到慰藉千家萬戶心,不悖於畫旨,也無損於畫道,更不辱其畫品"。張松茂正是如此,以其大師的閃光智慧,完美健全的文化人格贏得了人心,88年初,張松茂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張松茂曾應邀赴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舉辦作品展覽和進行藝術交流、訪問。他從事瓷藝60年,成就載入《當代國畫家辭典》、《中國當代陶瓷美術家辭典》、《世界美術家傳》(特約編委)、《世界名人錄》(特聘顧問)等典籍,為祖國的陶瓷藝術事業作出了貢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

瓷界巨匠-張松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