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罵南懷瑾?

觸不可及129269683


頭條號杲杲湖山:我們的認知是——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不是某個人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南懷瑾真正做大師的話,就不應該在他的《論語別裁》裡如此毫無顧忌的自圓編造。然而學問、學術上的爭鳴不該有麼? 不需要麼?否則會有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否則會有中華民的族燦爛文化和文化的復興麼?

有作者說:“宗教不僅僅是人類文明沒有成熟的標誌,也證明了人類這個物種在進化之路上還遠遠沒有合理化。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結構具有很多生理缺陷,天生就容易接受迷信的事物。而宗教迷信,屬於迷信的中級階段。 一些人說,宗教是有益的,起碼它可以代表了“道德”。宗教真的與道德有關係嗎?很多嚴謹的調查研究發現,宗教徒犯罪率遠遠高於無神論者,這個足以證明宗教信仰並不能增加道德。英國一個權威心理機構的調查還發現,在信教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更加的自私。”我非常欣賞讚同作者這段如此有思辨力的話。

魯迅說過“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感想、敢說、敢做、敢當。”再就是我們都應該立足於張子“橫渠四句”中的

“為往聖繼絕學”的思想理念和以此為出發點來評論對國學典籍的註釋學說。

一、應客觀理性地看待事物

應客觀理性的看待事物的是與非,與人的長與短——因為宇宙間沒有完美。

1、國人的思維缺陷和思辨力缺乏

中國人最大的不足在於,缺乏哲學素養和存在邏輯思維上的諸多缺陷。如二元思維問題非常明顯且嚴重,如在對待歷史問題和對待人的認識與認知上。即若一個人好,就全身上下就沒有缺點;一個不好就全身上下沒有一點好的地方。

當一個人好的讚譽有加時——便可名利雙收;不好的就是醜化或妖魔化——讓他的生存都受到威脅或遺臭萬年。再就是隻要一個群體認準了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在他的心目中就成了神,就成了這個人的“衛道士”和“保護傘”,其他不能批評和“修正”他的一字一句,否則就會招致惡意謾罵攻擊。例如一個群體把南懷瑾就當成了“神”,一直到只能供奉不能有一字的“褻瀆”——否則就跟你急。在他們心中南懷瑾的分量和地位的高度,都超過了如來佛祖——好像捍衛南懷瑾就是捍衛佛祖,其不知這是數典忘祖!

即打破二元思維,我提倡的是:是就是,非就是非。要把一個人的德與學分開;學問與瑕疵分開。即德是德,學是學,和學問就是學問,瑕疵就是瑕疵——不能以德掩蓋學的瑕疵,更不應該對一個人學問和學術的上不足忽略成美德。

是故,國人最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二元思維定式,不能一個人有名就什麼都好;不能一個大師有德就學問學術一起都對;不能因一個假“大師”的著名就連他腳丫巴的泥都是香的。看看中國近年出了多少假大師、假專家、假教授?還有其中不少的“明星”,看看這些人/他們在社會上造成了多大的負面影響和在電視廣告上坑了多少老百姓?

我們要有正確的三觀和是非觀,運用正確的邏輯與思辨力進行對事物是非的認識分析——只有如此,你才是和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和學問觀認知。

如此,才是辯證法正確運用和形成正確的思維認知——也才是真正的對南懷瑾的尊重。

否則二元思維的一味地捧臭腳——連他腳卡巴的泥也是香的就是害他,就是在辜負他的德之美——懂嗎?

二、關於於丹的起落

于丹的起落本質,在於她因國學功底太薄,就生生敢上臺講國學經典《論語》。

我在《于丹起落現象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點?》中這樣說的:于丹對《論語》的解釋——確實存在“離經叛道”之處,即非“正經正解”。歷史學家朱維錚,說于丹根本不知《論語》為何物,他曾說“于丹的書我只翻了兩頁,沒有能夠讀下去。她膽子大。”因為不懂的東西她也敢上臺講。我們不反對於丹自己的理解與感悟,但她的不足是——如果她的的國學/文化底蘊再深厚點,把《論語》講的再正統點——就什麼事都沒有了,即經學理學再稍好一點也會遷就她的。

為什麼要提提于丹呢?為分析南懷瑾打基礎。

三、對南懷瑾國學的客觀認識與評價

1、評價南懷瑾的依據

在此做點自我介紹,目的是表示——本人學習研究過國學中的典籍——不是在空口瞎扯。本人自幼接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教育薰陶,及長除禮經缺課(學習了《禮記》),其餘經書都學習研究了,自認為對《論語》的研究更深入,再就是對《老子》的研究。因為研究《論語》、《老子》涉獵了從先秦以降至明清、國民時期到當代的諸多版本,並且用《孟子》和其他儒學典籍對《論語》進行參輔研究及解釋;閱讀了漢、宋及今人之賦,楚辭和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諸多註解本。除儒家經典及老莊外,還有如荀子、管子、墨子、韓非子、孫子兵法、戰國策、六韜·三略、呻吟語、菜根譚;唐詩宋詞及元曲諸多個版本,還有不少的古詩、古文和啟蒙讀物等的閱讀。是故,自稱為“儒家弟子”。

2、南懷瑾對國學的曲解和“離經叛道”證據確鑿

南懷瑾,儘管在國學方面做的工相較紮實、相較多——但一樣“離經叛道”,與于丹相比不僅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是嚴重的多厲害的多的多,而且還像是刻意的離經叛道反正統——我懷疑與于丹一樣,是對國學的淺薄之故。

然而,之於“招搖撞騙”——對於南懷瑾好像有點嚴重了,也難免不有這樣的行為——看看于丹就清楚了;那麼沽名釣譽麼肯定是有這樣的動機行為的;尤其是對他“不懂國學”的評價——不是沒有道理。

在20年前北京西單圖書大廈——中國當時北京最大的書店裡見到南懷瑾解釋《論語》的《論語別裁(上下)》(1996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和解釋《莊子》的書,只是翻了幾頁,看看《論語別裁》中的“學而”篇的解釋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就像歷史學家朱維錚,說于丹根本不知《論語》為何物她的書(《于丹心得》),只翻了兩頁一樣。那麼南懷瑾是怎麼“別裁”《論語》的呢?

1997年在北京的圖書大廈看到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只翻了幾頁——但讓我痛苦的恨不得的“肝腸寸斷”,當時都想把這本書撕了,假如撕了不讓賠的話。

為什麼呢?因為南懷瑾在解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時,把“有朋自遠方來,不以樂乎?”說成了有朋自遠方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因為沒有吃的沒有喝的,窮的揭不開鍋,朋友來了得發多大的愁啊?愁都快愁死了——那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這是什麼解釋?完全把孔子和儒家文化之哲學思想扭曲了。

還有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在2012年的微博上發文說,在閱讀《論語別裁》時發現“滿篇滿紙是離奇的錯誤”,其中之一是“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暴虎:赤手空拳打老虎;馮:[píng]同憑;馮河:徒步涉水過河。) 南懷瑾對這一成語的解釋居然是:“ 像一隻發了瘋的暴虎一樣,站在河邊上就想跳過去,跳不過去也想跳。”真是荒謬絕倫——記得在97年的西單圖書大廈也看到了《論語別裁》的這段(要不感覺那麼痛苦呢——扭曲的太厲害)。徐晉如讀下來,總結出了南懷瑾說經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完全不顧漢語的自身規律,更不顧歷代註疏家的研究成果,什麼都敢講,什麼挑戰人的想象力的觀點都敢提。”這跟于丹的《論語心得》不完全是一個路數麼?不,是于丹跟南大師是一個路數吧?

四、簡單介紹下儒家的文化思想

1、推行道——儒家的思想使命

今天在這裡,先簡單地介紹點儒家的(一個方面的)思想體系。即儒家雖安貧樂道——但不反對個人發財追求財富。但提倡的是,以正確的途徑獲得。如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富貴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給人執鞭這樣的下等差事(可以求富),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可追求,那我就按我的愛好去幹事)。當然這裡的“可求”與“不可求”指的是是否合乎道——是否在仁愛禮義的範圍之內,在則可求,不在就不可求。當然這裡的“從吾所好”——也不僅僅指的是一個人的愛好,它裡邊包含了最重要的事情的理念——即道。這句話非常明顯地代表了孔子主張經商求富的思想。

如孔子帶領眾弟子周遊列國的財力的支持,是具商人優秀的經營才能的子貢和有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有千夫不擋之勇的子路的保護護衛。

但儒家文化和中心思想——主要的推行改變世界的“以治天下”的“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修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亡變亂於心慮,爾之所謂樂天知命之無憂也。曩吾修詩書,正禮樂,將以治天下,遺來世;非但修一身,治魯國而已。而魯之君臣日失其序,仁義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吾始知詩書、禮樂無救於治亂,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列子《沖虛真經•卷四》)

是故,“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如果有同門的師兄弟來拜訪——講習道義,一起探討行道的途徑——那便又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是多麼的暢懷愜意的事!怎能不愉快快樂呢?

2、曲解《論語》之因:南懷瑾不是一個儒學人

由上可知,能證明南懷瑾懂國學麼?如此看其做學問的態度與于丹無異——他甚至是在刻意的反正統扭曲曲解《論語》。于丹是程度不夠,而南懷瑾是,是標新立異的反經學正統。為什麼?因南懷瑾不是一個佛家人,因此他

解釋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用了絕大部分的佛家思想——才會讓經學派的人倒胃。儘管本人敬佛,知道佛道高深——當然這誰都知道。但對南懷瑾對《論語》的解釋並不認可,對他的評價是:70%的佛家,30%的儒家。並且是用10%的東西解釋儒家,用20%的東西扭曲曲解儒家。是故,無論有多少對國學腦殘的70、80(或還有90)後,為南懷瑾唱讚歌——也正是欲蓋彌彰。因為南懷瑾那麼不堪的東西在哪裡放著呢,你自己拿起來看看——讀讀就明白了!因此,凡給南懷瑾唱讚歌的——說明了他對國學更加無知;說明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極端無知和缺乏研究外,並且對南懷瑾的東西也缺乏涉獵。是故,他才會對南懷瑾的東西缺乏客觀正確的認識評價,因為肚子裡沒有正經的東西——對南懷瑾的東西就無法做出正確的評判和判斷。

當然自古以來名利是相互交融、互相資取的。的即一個一旦有了“名”那麼“利”就自然而然地到了——這邊有馬太效應、權威效應以及羊群效應、追星效應和投射效應。即一個一旦有了名,那麼他的影響就擴大了,影響大了或就產生影響力了——若此南懷瑾就把中國文化傳播到國外了,于丹也就去英國演講了——那麼在獲得名利的同時有使中華文化得到了傳播——從而在名利雙收同時又是功德無量!好厲害啊!

3、南懷瑾的——是出世間法的佛家人

在此需作說明的是,為什麼攻經學的人對南懷瑾的對《論語》的解釋感到痛苦、不解,甚至嗤鼻呢?而草族瓜眾對他的《論語別裁》也感到有問題呢?有網友不解南懷瑾怎麼成為大師的。知道什麼原因嗎?好在有一佛學高深者使我“開悟”了,他說:“南懷瑾是近代悟證最高的兩三個人之一,而在入世法上有點不到位,情理之中,指的是古詞解釋,但人的本質是修行,這條路南懷瑾是無不對的。”可見此高人是85%的佛學+15%的儒學的且能出世入世之形而上者——這就顯出了愚之儒家道家之學之短啊!是故,吾輩入經學,研究的都是入世法和在入世法上搞研究就明顯有了短板,而無法企及領悟南師“出世間法形而上”的佛學——是故才會只看到了南懷瑾短於“入世法”上的,對《論語》及其語句的解釋方面,存在的瑕疵之不足。本質原因:南懷瑾不是以經儒學,而是以佛家的學問和視角解釋《論語》的。

是故,如果南懷瑾他是真正的一個大家、做學問者——他一定不會介意一個偏經學的人,站在對《論語》的尊重、經學之客觀公正學術的角度上評價他的人——況且這些學問上的不足,還是他自己經學不足留下的“離經叛道”的呢? 否則,還配做大師麼?否則他的一世英名,就會斷送在一幫捧臭腳的人手裡,試問——你們對得起南懷瑾麼?!

在百度“天涯社區”裡有一段話,非常能說明問題和適合這篇文章 應對幼稚之屬,如“對聾子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無濟於事。對於一些只會跟在別人後面叫好的人來說,早已失掉了辨別事物的能力。當真正偉大的東西出現的時候,就充分表現出了這些人的無知和愚蠢。你以為大師是什麼樣的人。真正的大師是凡高、卡夫卡、尼采、叔本華、高更、瞎子阿炳、曹雪芹、柳詠這樣的人,你以為是那些沽名釣譽,附庸風雅之徒嗎,像你之類的。”

結論

南懷瑾存在不顧國學正統——對《論語》的曲解。他根本夠不上是一個“國學大師”,一個佛家人或一個雜家而已。

即在國學方面,最多夠一箇中學語文老師的水平——不過一個不知或不顧經學正統的,扭曲國人對國學經典認知的和在《論語別裁》裡曲解儒家文化者而已。

現代心理學和《自私的基因》證明了人“無私”的不存在——那麼名利雙收是出於無私麼?

當然南懷瑾的德和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我們是完全認可和敬仰的,即使是于丹我都在為她辯護,為什麼?因為于丹雖是《論語》國學研究的不夠,但于丹對國學的推廣和她的能力及對社會的貢獻那是蠻大的。

這就是我們要,正確客觀理性看待事物是與非,和一個人的長與短,這才是對國學負責的精神。

杲杲湖山

2018年8月28日晚

頭條號“杲杲湖山”:發表企業管理、職場打工類文章,也創作近體詩及聯對,謝謝關注。


杲杲湖山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這是我粵人梁啟超《李鴻章傳》開篇文字,也是我的總看法。

也就是說,這世間,只有平庸之人既不會捱罵,也不會獲得讚譽,譽滿天下之人未必不是偽君子,而謗滿天下的人也未必就不是真豪傑。不明白這個道理之人,我們也沒法和他講述南氏其人。

若要問我如何給南懷瑾下個斷語,我意有八字總評:“氣象萬千,富貴逼人”。南氏其人,論氣象、吞吐、風光,周彌六合,退藏於密,是有千古一人的應緣的;南氏著述,論眼界、格局、丘壑,大小無礙,橫說豎說,也不是世間學問家沿門托缽的寒酸勁。

不管為人,還是行事,亦或論學,他都是歷史上那種別開生面的人物。


對於這種高士,我們以“世俗諦”與“世間解”的評價系統去評判他,往往落空失效。

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佛教講“唯佛與佛能證知” ,學問家陳寅恪名論,“所謂真瞭解者”,必與被評說之人“處於同一境界”,“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論世不易,知人尤難。

就我的閱讀、體會而言, 我們甚至是所有現今還活著的人,學識、閱歷、修證都差南氏太遠,贊隔靴搔癢,罵不知所云,根本無能力也無資格真切地評價他。

(圖:

中年打坐中的南氏

修辭首在立其誠。不管看法如何分歧,我們還是需要這點自知之明。


對於南懷瑾,向來評判兩極分化,說是“南懷瑾現象”也不為過。

一直以來,在民間與學界,南懷瑾的聲譽判若雲泥。還未曾有哪個學術思想文化人物遭遇過如此懸隔陡然的境地。

在民間大眾,他是理所當然的“國學大師”,等身著作遍佈通都窮鄉、在佛教界,他是共尊的泰山北斗,以白衣說法被視為“當世維摩詰”;在學界,他是怪力亂神的“民科代表”、在學院,他的著作和思想基本上被擱置為不議不論的“偽學術”。

我自己即感觸蠻深。想當初掮處佛教居士圈,在名寺側聞名僧緒論,每言談偶及南氏,大師們無一例外雙掌合十畢恭畢敬口頌“南師”;

而在大學廝混時,先後聽聞好幾位文史名家,或公開在講堂或在底下閒談中,都徑直嘲笑他是“騙子”“神棍”,鄙夷之情毫不掩飾。

身後是非誰管得,這種正反兩邊的絕然對比,也是有趣之事。


南懷瑾之招來罵名,在我理解,最主要原因在於對他身份理解的錯位。

錯位在哪裡,錯位在他“佛學家”身份總被錯歸到“學問家”隊伍;而他超越的“求道者之言”往往被謬視為實證的“學術著述”。張中行、章培恆、徐晉如那些尋章逐句的學院中人如此猛烈批評他,原因也在此。

圖:南氏與佛門高僧夢參法師)

而究其實,南懷瑾一生,從未想過成為什麼學問家,什麼國學大師;他寫的東西,從來都不是學者式的文獻知解,而是宗教家的修證體悟,不僅不完全遵循學術的知識脈絡,甚或超越歷史和現實。

他的人生,自我定位是“修行之人”,自我期許是“求道者”,自我抱負是“了脫生死”“道成肉身”,世間的條框規矩於在他看來,不過是可笑的自我設限;

他在後半生,無生法忍,不忘世情,盡人事以入世的心情做淑世的事業,不得已以文字般若為大眾指點迷津,不意不巧被誤以為學問家卓然於世而屢被質疑學理,以文字的名山事業超生脫死又常遭實證詰難,以布衣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縱橫捭闔卻頻受用心的非議,這是他一生譭譽之最主要來源。

也正因此,他的文字吐唾,在佛教徒看來,“字字皆辛苦”,位證佛果;而在學院派眼中,”滿紙荒唐言”,裝神弄鬼。

好在南氏其人,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知者知之,欲辨忘言,早已無所謂流言蜚語。


南氏曾在著作中,提到日本淺草寺的一則對聯,“佛身圓滿無背相,十方來人皆對面”,以為深意蘊足,提點我們要看到世間人事的複雜性,以為客觀是難以求證的,畢竟人事的面相,每個人都會看到不一樣的角度。


我倒覺得這副對聯,移來說他的生前身後名,是非常合適的。不管其人,是偉大還是偽劣,既已逝去,化為茫茫歷史長河中的一顆流沙,是非譭譽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懂得他的人,照面即見,永會懂得;不懂的,份屬無緣之人,佛都不度,他更沒想說給你聽。

對他特別不滿的朋友,若不嫌冒昧,我倒建議您多讀幾本佛學書籍,至少,也不妨趕時髦時去寺廟打打禪七。

不然,你罵的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你完全懵逼的“世界”。

2018,4,15,晚,閒敲

(注:一打字說長了,暫說至此,意猶未盡;如有朋友需要,我再下次斗膽寫長文分析他被罵具體原因)


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閱讀、關注、點贊。

劉愚愚


南懷瑾的著作我們沒有全部看過,只看過《論語別裁》《如何修正佛法》《金剛經說了什麼》《瑜伽師地論·聲聞品》等一些。

閱讀南懷瑾的著作,給我兩個感受:

第一,著作都是他的講課記錄,非常好理解。我承認,我瞭解佛學,入門的書就是南懷瑾的。直到現在,如果有人問,想要入門佛學,應該讀什麼,我都會首先推薦南懷瑾的著作。其它很多僧人或者學者的著作我也讀過,但是給我的感覺就是,僧伽界人士,講解佛學往往來自於信仰,講的東西很冗長,也確實一些理性。學者呢,則更多是研究,很多東西刪繁就簡,沒有基礎的人很難全部理解。

因此,南懷瑾的書就很適宜。南懷瑾的書比如《金剛經說了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等等,都是依照經典一句一句講解,為大家清理了很多基本概念,所以非常適合初學者。

第二,則是南懷瑾解釋東西太隨意,或者說,他無門無派,很多都是“六經注我”。《論語別裁》就不說了,南懷瑾去世之後,《南方人物週刊》等媒體都曾寫過相關報道,指出裡面錯誤的內容。至於佛學方面的東西,南懷瑾則更多的是自己的看法,而且熱衷於講解很多神秘性的東西。比如,我記憶中,他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就說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山上修佛下來,就說他能看到每個人身上會有不同的顏色,這些都是業報導致的。還有,他還講過抽菸,說只有修道高深的人,抽菸才不會被影響,才能剋制。可是,雖然佛教教義裡面沒有對抽菸的規定,但是一半僧伽界對抽菸都是反對的。這和飲酒一樣,都是縱慾,或者說是讓人迷失的東西等等。

應該怎麼評價南懷瑾呢?老實說,南懷瑾在推動傳統,讓人們瞭解傳統文化,儒釋道思想裡面精華偉大的一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南懷瑾的東西不能全信,尤其是那些神秘性的東西,或者信仰的東西,對於沒有信仰的人,要謹慎的對待(有信仰的人另說)。我覺得罵南懷瑾沒必要,讀書麼,首先要嘗試理解作者傳遞的內容,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理解,獲取那些有益的東西。至於自己不認同的,看看也就完了。


兮兮說事兒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在信服者眼中,南師是一位通古曉今的國學泰斗。而在反對者眼中,他“不懂國學,招搖撞騙”,一些說法更是讓人哭笑不得,直到南師2012年逝世,各種爭論不絕於耳,他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現代社會為什麼會出現立場如此鮮明的對立派?然而即使讀過他全部著作和非常瞭解他的弟子,也認為南師是一個個大大的“?”問號。讓我們謹以此文,重新來看這位飽受爭議的學界泰斗。



南懷瑾

浙江溫州人,自幼受私塾教育,少年通諸子百家,兼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抗戰時,南懷瑾先是投筆從戎,執教學校,後來辭去教職,遊覽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奇士,閉關研修,學有大成。

1949年,南師在臺灣應邀講授中國傳統經典,課堂常常座無虛席,窗外還站滿了人。六十年代,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激起了強烈文化鄉愁。南師名氣大燥,著作流行於華人文化圈。弟子中不乏達官顯貴,連蔣介石都親自聽其授課。



南師的理想他自己這麼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先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988年南師籌建香港金溫鐵路。1992年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

但是也有人認為南師是一個“江湖騙子”,質疑與批評的聲音從未停歇,人們認為南師不是學者,是因為他不太計較學術的細枝末節,常常引用錯誤。只要義理,辭章而不重視考據,自己高興怎麼講就怎麼講是眾多學者對南師的批評之辭。

南師的作品常常被勘誤,卻絲毫不影響他作品的流傳速度。復旦大學南懷瑾項目組的成員道出了廣大群眾的心聲:“看文言文很累很辛苦,沒有專業訓練的人看不懂”,民眾需要的並不是像《論語集解》、《論語譯註》這樣專業但枯燥的作品,反而是像《論語別裁》這樣通俗易懂的東西。北京大學哲學教授樓宇烈也不無感慨,單從“傳播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來看——雖然這傳統文化的內容值得商榷,但是!今天有哪一位學者能超過南懷瑾的社會影響呢?


國學文化講堂


其實,實事求是的說,南懷瑾的學術水平還是有的,並不是那樣的不堪。總體而言,南懷瑾的水平大體相當於中學語文教師的水平。由於南懷瑾沒有經過正規的教育,他能夠通過自學達到這個程度,已經難能可貴了。

也因為南懷瑾沒有系統學習過,所以會出現大量的文史知識的錯誤解釋,而由於他太喜歡標新立異,在一些原本沒有任何爭議的地方,偏偏做出另類的解讀,而這些解讀是非常低級的錯誤。加上他迷信修行,說過很多違反科學事實的胡話,所以他一直被詬病。

需要指出的是,南懷瑾不是國學大師,而是一個國學愛好者。在國學愛好者之中,南懷瑾的綜合水平還是不錯的。之所以很多人崇拜南懷瑾,是因為有歷史背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陸的文化沙漠之中,突然下了一場雨,自然讓30年來極其渴望傳統文化薰陶又不可得的人欣喜若狂。儘管這場雨含著雜質,不夠清澈,但依然可以暫時灌溉一下心靈的溝渠。



懷疑探索者


我是一人。每個歷史人物都會有爭議。

南懷瑾至今會有爭議最主要的原因

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的時候,南懷瑾先生並沒有留在我們內地,他人生的主要活動也不是在我們內地。學術研究本都是有派系的,何況南懷瑾不經常在我們這活動。

說說南懷瑾先生在我們內地的影響力

一條鐵路線,就是由南懷瑾先生籌措建成的

始建於1992年12月18日,1998年6月11日全線通車運營。

金溫鐵路是由旅居海外的溫州樂清籍學者南懷瑾先生提議並出面籌資4568萬美元建設,在建設完成之際,他提出“還路於民”,將股權轉讓給浙江省和鐵道部。現屬上海鐵路局管轄。


1992年,一個學者能夠籌措4568萬美元,歷時幾年建一條鐵路。

南懷瑾先生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如果不是國學大師,怎麼能夠有這樣的能力做到能夠擔得起這樣的分量。1992年,什麼年代。

記住這個事情是1992年,海峽兩岸關係非常重要的一年。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有人覺得南懷瑾先生的學術經歷,學術成果不高。

就說一說,南懷瑾先生,南師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之一。

1955 年完成鉅著《禪海蠡測》,為中國禪宗正名,應對日本禪宗的在國際中排擠。

這一部分的學術成就就已經非常了不得了。

在國際社會中為中國禪宗正名,那麼中國禪宗算不算國學?

南懷瑾先生是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人,做的事情很多。

有些人覺得南師是江湖術士,做學問不精。

南懷瑾先生在近代中華文化,華夏民族統一中的歷史地位,是不可置疑的。

現在的風氣就是,質疑一切,反對一切嗎?

沒有人十全十美,但要看他一生做了些什麼事。

南懷瑾先生當然是國學大師。


一人筆記


南懷瑾是不是大師,這個以我的層次,沒法確認,但他最起碼是個思考者,並把想法著書與人分享。

/

圈內評價

2012年,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在微博發表文章,稱他在閱讀時發現《論語別裁》“滿篇滿紙是離奇的錯誤”,其中之一是“暴虎馮河”(暴虎:徒手搏虎;馮河:過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過河),南懷瑾對這一成語的解釋為:“像一隻發了瘋的暴虎一樣,站在河邊就想跳過去,跳不過也想跳。”徐晉如讀下來,總結出了南懷瑾說經的一個重要特點:“完全不顧漢語的自身規律,更不顧歷代註疏家的研究成果,什麼都敢講,什麼挑戰人想象力的觀點都敢提。”

香港作家廖偉棠轉發了徐晉如批評南懷瑾的這條微博,加了一句評論:“南大師這些事,港臺知識界皆知。這就是為什麼大師去世一事在港臺幾無反響,因為我們早已不當他大師。”臺灣作家楊照也跟貼道,“他(南懷瑾)最近二十年在臺灣幾乎沒有讀者,臺灣知識界這點評斷能力幸好還有。”楊照接下來更進一步說,面對歷史,我們應當老老實實儘量還原歷史,不管是好是壞,別太多自己的創意主張;認真仔細比對史料,運用一切邏輯推理的工具對照上下文,解釋古人究竟是面對什麼情境試圖要表達什麼,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在這個意義上,他“無法接受南懷瑾的許多說法”。


文森特_瓦倫丁


大師?真正的大師都是埋頭於書桌上做學問的。那有這麼熱衷於功名的大師!在臺灣為將帥級別者開講論語。蔣經國一句話:這是新政學系,南懷謹聽到此話,立馬跑到美國避風,心中無愧,有什麼可以害怕?有一階段蘇州各書店均有南懷謹專櫃,專賣其所謂的作品。太要出名了?在蘇州吳江臨太湖某地,弄了幾百畝地,搞了一個什麼國學大講堂,凡入學子弟都不能使用手機和電腦。請問:在二十一世紀,連販夫走卒都在用支付寶,電腦.手機作為傳播功能強大的平臺,可以棄用嗎!


阿爾卑斯山下的水


大師這個名號最好不用,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和榮耀。他說的對的東西我們吸取,不對的剔除掉。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也就說我們要報著學習的目的和辨別事情好壞和真偽。那些罵他的人,恭喜你,你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思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但是就是有點極端了,每個人都會出錯。另外那些一貫支持的人,那就真是見仁見智了,也許他是完全認同這種理念,這和他的環境有關,也許就是另一種只是學習不做任何思考,盲目的學習。恩,不管怎麼樣,他所分享的觀點和知識的本意是沒有錯的,是善意好心。我們要端正我們的態度和思想,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一定要思考,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的,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相同的事就有不同的果。


進化與人生


第一次好奇打坐,我搜到南師的視頻,學著觀呼吸,數息,聽到炸雷到後來入定。第一次在北京車站購買了《金剛經是什麼》,到現在讀《金剛經》《心經》《楞嚴經》常讀常新;直到認真學佛皈依以後,才知道原來先生是南懷瑾,儘管以前看過這名字觀看過視頻,實在對不上號。作為厲行者、受益者,我頂禮南師!感恩南師!他老人家在冥冥之中引領我走向新的人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