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骂南怀瑾?

触不可及129269683


头条号杲杲湖山:我们的认知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不是某个人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南怀瑾真正做大师的话,就不应该在他的《论语别裁》里如此毫无顾忌的自圆编造。然而学问、学术上的争鸣不该有么? 不需要么?否则会有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否则会有中华民的族灿烂文化和文化的复兴么?

有作者说:“宗教不仅仅是人类文明没有成熟的标志,也证明了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之路上还远远没有合理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结构具有很多生理缺陷,天生就容易接受迷信的事物。而宗教迷信,属于迷信的中级阶段。 一些人说,宗教是有益的,起码它可以代表了“道德”。宗教真的与道德有关系吗?很多严谨的调查研究发现,宗教徒犯罪率远远高于无神论者,这个足以证明宗教信仰并不能增加道德。英国一个权威心理机构的调查还发现,在信教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更加的自私。”我非常欣赏赞同作者这段如此有思辨力的话。

鲁迅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感想、敢说、敢做、敢当。”再就是我们都应该立足于张子“横渠四句”中的

“为往圣继绝学”的思想理念和以此为出发点来评论对国学典籍的注释学说。

一、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

应客观理性的看待事物的是与非,与人的长与短——因为宇宙间没有完美。

1、国人的思维缺陷和思辨力缺乏

中国人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哲学素养和存在逻辑思维上的诸多缺陷。如二元思维问题非常明显且严重,如在对待历史问题和对待人的认识与认知上。即若一个人好,就全身上下就没有缺点;一个不好就全身上下没有一点好的地方。

当一个人好的赞誉有加时——便可名利双收;不好的就是丑化或妖魔化——让他的生存都受到威胁或遗臭万年。再就是只要一个群体认准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在他的心目中就成了神,就成了这个人的“卫道士”和“保护伞”,其他不能批评和“修正”他的一字一句,否则就会招致恶意谩骂攻击。例如一个群体把南怀瑾就当成了“神”,一直到只能供奉不能有一字的“亵渎”——否则就跟你急。在他们心中南怀瑾的分量和地位的高度,都超过了如来佛祖——好像捍卫南怀瑾就是捍卫佛祖,其不知这是数典忘祖!

即打破二元思维,我提倡的是:是就是,非就是非。要把一个人的德与学分开;学问与瑕疵分开。即德是德,学是学,和学问就是学问,瑕疵就是瑕疵——不能以德掩盖学的瑕疵,更不应该对一个人学问和学术的上不足忽略成美德。

是故,国人最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二元思维定式,不能一个人有名就什么都好;不能一个大师有德就学问学术一起都对;不能因一个假“大师”的著名就连他脚丫巴的泥都是香的。看看中国近年出了多少假大师、假专家、假教授?还有其中不少的“明星”,看看这些人/他们在社会上造成了多大的负面影响和在电视广告上坑了多少老百姓?

我们要有正确的三观和是非观,运用正确的逻辑与思辨力进行对事物是非的认识分析——只有如此,你才是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学问观认知。

如此,才是辩证法正确运用和形成正确的思维认知——也才是真正的对南怀瑾的尊重。

否则二元思维的一味地捧臭脚——连他脚卡巴的泥也是香的就是害他,就是在辜负他的德之美——懂吗?

二、关于于丹的起落

于丹的起落本质,在于她因国学功底太薄,就生生敢上台讲国学经典《论语》。

我在《于丹起落现象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点?》中这样说的:于丹对《论语》的解释——确实存在“离经叛道”之处,即非“正经正解”。历史学家朱维铮,说于丹根本不知《论语》为何物,他曾说“于丹的书我只翻了两页,没有能够读下去。她胆子大。”因为不懂的东西她也敢上台讲。我们不反对于丹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但她的不足是——如果她的的国学/文化底蕴再深厚点,把《论语》讲的再正统点——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即经学理学再稍好一点也会迁就她的。

为什么要提提于丹呢?为分析南怀瑾打基础。

三、对南怀瑾国学的客观认识与评价

1、评价南怀瑾的依据

在此做点自我介绍,目的是表示——本人学习研究过国学中的典籍——不是在空口瞎扯。本人自幼接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教育熏陶,及长除礼经缺课(学习了《礼记》),其余经书都学习研究了,自认为对《论语》的研究更深入,再就是对《老子》的研究。因为研究《论语》、《老子》涉猎了从先秦以降至明清、国民时期到当代的诸多版本,并且用《孟子》和其他儒学典籍对《论语》进行参辅研究及解释;阅读了汉、宋及今人之赋,楚辞和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诸多注解本。除儒家经典及老庄外,还有如荀子、管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兵法、战国策、六韬·三略、呻吟语、菜根谭;唐诗宋词及元曲诸多个版本,还有不少的古诗、古文和启蒙读物等的阅读。是故,自称为“儒家弟子”。

2、南怀瑾对国学的曲解和“离经叛道”证据确凿

南怀瑾,尽管在国学方面做的工相较扎实、相较多——但一样“离经叛道”,与于丹相比不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是严重的多厉害的多的多,而且还像是刻意的离经叛道反正统——我怀疑与于丹一样,是对国学的浅薄之故。

然而,之于“招摇撞骗”——对于南怀瑾好像有点严重了,也难免不有这样的行为——看看于丹就清楚了;那么沽名钓誉么肯定是有这样的动机行为的;尤其是对他“不懂国学”的评价——不是没有道理。

在20年前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中国当时北京最大的书店里见到南怀瑾解释《论语》的《论语别裁(上下)》(199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和解释《庄子》的书,只是翻了几页,看看《论语别裁》中的“学而”篇的解释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就像历史学家朱维铮,说于丹根本不知《论语》为何物她的书(《于丹心得》),只翻了两页一样。那么南怀瑾是怎么“别裁”《论语》的呢?

1997年在北京的图书大厦看到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只翻了几页——但让我痛苦的恨不得的“肝肠寸断”,当时都想把这本书撕了,假如撕了不让赔的话。

为什么呢?因为南怀瑾在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把“有朋自远方来,不以乐乎?”说成了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因为没有吃的没有喝的,穷的揭不开锅,朋友来了得发多大的愁啊?愁都快愁死了——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这是什么解释?完全把孔子和儒家文化之哲学思想扭曲了。

还有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在2012年的微博上发文说,在阅读《论语别裁》时发现“满篇满纸是离奇的错误”,其中之一是“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暴虎:赤手空拳打老虎;冯:[píng]同凭;冯河:徒步涉水过河。) 南怀瑾对这一成语的解释居然是:“ 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上就想跳过去,跳不过去也想跳。”真是荒谬绝伦——记得在97年的西单图书大厦也看到了《论语别裁》的这段(要不感觉那么痛苦呢——扭曲的太厉害)。徐晋如读下来,总结出了南怀瑾说经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完全不顾汉语的自身规律,更不顾历代注疏家的研究成果,什么都敢讲,什么挑战人的想象力的观点都敢提。”这跟于丹的《论语心得》不完全是一个路数么?不,是于丹跟南大师是一个路数吧?

四、简单介绍下儒家的文化思想

1、推行道——儒家的思想使命

今天在这里,先简单地介绍点儒家的(一个方面的)思想体系。即儒家虽安贫乐道——但不反对个人发财追求财富。但提倡的是,以正确的途径获得。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这样的下等差事(可以求富),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追求,那我就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当然这里的“可求”与“不可求”指的是是否合乎道——是否在仁爱礼义的范围之内,在则可求,不在就不可求。当然这里的“从吾所好”——也不仅仅指的是一个人的爱好,它里边包含了最重要的事情的理念——即道。这句话非常明显地代表了孔子主张经商求富的思想。

如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的财力的支持,是具商人优秀的经营才能的子贡和有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有千夫不挡之勇的子路的保护护卫。

但儒家文化和中心思想——主要的推行改变世界的“以治天下”的“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修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亡變亂於心慮,爾之所謂樂天知命之無憂也。曩吾修詩書,正禮樂,將以治天下,遺來世;非但修一身,治魯國而已。而魯之君臣日失其序,仁義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吾始知詩書、禮樂無救於治亂,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列子《沖虛真經•卷四》)

是故,“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如果有同门的师兄弟来拜访——讲习道义,一起探讨行道的途径——那便又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是多么的畅怀惬意的事!怎能不愉快快乐呢?

2、曲解《论语》之因:南怀瑾不是一个儒学人

由上可知,能证明南怀瑾懂国学么?如此看其做学问的态度与于丹无异——他甚至是在刻意的反正统扭曲曲解《论语》。于丹是程度不够,而南怀瑾是,是标新立异的反经学正统。为什么?因南怀瑾不是一个佛家人,因此他

解释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用了绝大部分的佛家思想——才会让经学派的人倒胃。尽管本人敬佛,知道佛道高深——当然这谁都知道。但对南怀瑾对《论语》的解释并不认可,对他的评价是:70%的佛家,30%的儒家。并且是用10%的东西解释儒家,用20%的东西扭曲曲解儒家。是故,无论有多少对国学脑残的70、80(或还有90)后,为南怀瑾唱赞歌——也正是欲盖弥彰。因为南怀瑾那么不堪的东西在哪里放着呢,你自己拿起来看看——读读就明白了!因此,凡给南怀瑾唱赞歌的——说明了他对国学更加无知;说明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端无知和缺乏研究外,并且对南怀瑾的东西也缺乏涉猎。是故,他才会对南怀瑾的东西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评价,因为肚子里没有正经的东西——对南怀瑾的东西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判断。

当然自古以来名利是相互交融、互相资取的。的即一个一旦有了“名”那么“利”就自然而然地到了——这边有马太效应、权威效应以及羊群效应、追星效应和投射效应。即一个一旦有了名,那么他的影响就扩大了,影响大了或就产生影响力了——若此南怀瑾就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了,于丹也就去英国演讲了——那么在获得名利的同时有使中华文化得到了传播——从而在名利双收同时又是功德无量!好厉害啊!

3、南怀瑾的——是出世间法的佛家人

在此需作说明的是,为什么攻经学的人对南怀瑾的对《论语》的解释感到痛苦、不解,甚至嗤鼻呢?而草族瓜众对他的《论语别裁》也感到有问题呢?有网友不解南怀瑾怎么成为大师的。知道什么原因吗?好在有一佛学高深者使我“开悟”了,他说:“南怀瑾是近代悟证最高的两三个人之一,而在入世法上有点不到位,情理之中,指的是古词解释,但人的本质是修行,这条路南怀瑾是无不对的。”可见此高人是85%的佛学+15%的儒学的且能出世入世之形而上者——这就显出了愚之儒家道家之学之短啊!是故,吾辈入经学,研究的都是入世法和在入世法上搞研究就明显有了短板,而无法企及领悟南师“出世间法形而上”的佛学——是故才会只看到了南怀瑾短于“入世法”上的,对《论语》及其语句的解释方面,存在的瑕疵之不足。本质原因:南怀瑾不是以经儒学,而是以佛家的学问和视角解释《论语》的。

是故,如果南怀瑾他是真正的一个大家、做学问者——他一定不会介意一个偏经学的人,站在对《论语》的尊重、经学之客观公正学术的角度上评价他的人——况且这些学问上的不足,还是他自己经学不足留下的“离经叛道”的呢? 否则,还配做大师么?否则他的一世英名,就会断送在一帮捧臭脚的人手里,试问——你们对得起南怀瑾么?!

在百度“天涯社区”里有一段话,非常能说明问题和适合这篇文章 应对幼稚之属,如“对聋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无济于事。对于一些只会跟在别人后面叫好的人来说,早已失掉了辨别事物的能力。当真正伟大的东西出现的时候,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些人的无知和愚蠢。你以为大师是什么样的人。真正的大师是凡高、卡夫卡、尼采、叔本华、高更、瞎子阿炳、曹雪芹、柳咏这样的人,你以为是那些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之徒吗,像你之类的。”

结论

南怀瑾存在不顾国学正统——对《论语》的曲解。他根本够不上是一个“国学大师”,一个佛家人或一个杂家而已。

即在国学方面,最多够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水平——不过一个不知或不顾经学正统的,扭曲国人对国学经典认知的和在《论语别裁》里曲解儒家文化者而已。

现代心理学和《自私的基因》证明了人“无私”的不存在——那么名利双收是出于无私么?

当然南怀瑾的德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我们是完全认可和敬仰的,即使是于丹我都在为她辩护,为什么?因为于丹虽是《论语》国学研究的不够,但于丹对国学的推广和她的能力及对社会的贡献那是蛮大的。

这就是我们要,正确客观理性看待事物是与非,和一个人的长与短,这才是对国学负责的精神。

杲杲湖山

2018年8月28日晚

头条号“杲杲湖山”:发表企业管理、职场打工类文章,也创作近体诗及联对,谢谢关注。


杲杲湖山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这是我粤人梁启超《李鸿章传》开篇文字,也是我的总看法。

也就是说,这世间,只有平庸之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获得赞誉,誉满天下之人未必不是伪君子,而谤满天下的人也未必就不是真豪杰。不明白这个道理之人,我们也没法和他讲述南氏其人。

若要问我如何给南怀瑾下个断语,我意有八字总评:“气象万千,富贵逼人”。南氏其人,论气象、吞吐、风光,周弥六合,退藏于密,是有千古一人的应缘的;南氏著述,论眼界、格局、丘壑,大小无碍,横说竖说,也不是世间学问家沿门托钵的寒酸劲。

不管为人,还是行事,亦或论学,他都是历史上那种别开生面的人物。


对于这种高士,我们以“世俗谛”与“世间解”的评价系统去评判他,往往落空失效。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佛教讲“唯佛与佛能证知” ,学问家陈寅恪名论,“所谓真了解者”,必与被评说之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论世不易,知人尤难。

就我的阅读、体会而言, 我们甚至是所有现今还活着的人,学识、阅历、修证都差南氏太远,赞隔靴搔痒,骂不知所云,根本无能力也无资格真切地评价他。

(图:

中年打坐中的南氏

修辞首在立其诚。不管看法如何分歧,我们还是需要这点自知之明。


对于南怀瑾,向来评判两极分化,说是“南怀瑾现象”也不为过。

一直以来,在民间与学界,南怀瑾的声誉判若云泥。还未曾有哪个学术思想文化人物遭遇过如此悬隔陡然的境地。

在民间大众,他是理所当然的“国学大师”,等身著作遍布通都穷乡、在佛教界,他是共尊的泰山北斗,以白衣说法被视为“当世维摩诘”;在学界,他是怪力乱神的“民科代表”、在学院,他的著作和思想基本上被搁置为不议不论的“伪学术”。

我自己即感触蛮深。想当初掮处佛教居士圈,在名寺侧闻名僧绪论,每言谈偶及南氏,大师们无一例外双掌合十毕恭毕敬口颂“南师”;

而在大学厮混时,先后听闻好几位文史名家,或公开在讲堂或在底下闲谈中,都径直嘲笑他是“骗子”“神棍”,鄙夷之情毫不掩饰。

身后是非谁管得,这种正反两边的绝然对比,也是有趣之事。


南怀瑾之招来骂名,在我理解,最主要原因在于对他身份理解的错位。

错位在哪里,错位在他“佛学家”身份总被错归到“学问家”队伍;而他超越的“求道者之言”往往被谬视为实证的“学术著述”。张中行、章培恒、徐晋如那些寻章逐句的学院中人如此猛烈批评他,原因也在此。

图:南氏与佛门高僧梦参法师)

而究其实,南怀瑾一生,从未想过成为什么学问家,什么国学大师;他写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学者式的文献知解,而是宗教家的修证体悟,不仅不完全遵循学术的知识脉络,甚或超越历史和现实。

他的人生,自我定位是“修行之人”,自我期许是“求道者”,自我抱负是“了脱生死”“道成肉身”,世间的条框规矩于在他看来,不过是可笑的自我设限;

他在后半生,无生法忍,不忘世情,尽人事以入世的心情做淑世的事业,不得已以文字般若为大众指点迷津,不意不巧被误以为学问家卓然于世而屡被质疑学理,以文字的名山事业超生脱死又常遭实证诘难,以布衣在波谲云诡的世道中纵横捭阖却频受用心的非议,这是他一生毁誉之最主要来源。

也正因此,他的文字吐唾,在佛教徒看来,“字字皆辛苦”,位证佛果;而在学院派眼中,”满纸荒唐言”,装神弄鬼。

好在南氏其人,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知者知之,欲辨忘言,早已无所谓流言蜚语。


南氏曾在著作中,提到日本浅草寺的一则对联,“佛身圆满无背相,十方来人皆对面”,以为深意蕴足,提点我们要看到世间人事的复杂性,以为客观是难以求证的,毕竟人事的面相,每个人都会看到不一样的角度。


我倒觉得这副对联,移来说他的生前身后名,是非常合适的。不管其人,是伟大还是伪劣,既已逝去,化为茫茫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沙,是非毁誉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懂得他的人,照面即见,永会懂得;不懂的,份属无缘之人,佛都不度,他更没想说给你听。

对他特别不满的朋友,若不嫌冒昧,我倒建议您多读几本佛学书籍,至少,也不妨赶时髦时去寺庙打打禅七。

不然,你骂的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你完全懵逼的“世界”。

2018,4,15,晚,闲敲

(注:一打字说长了,暂说至此,意犹未尽;如有朋友需要,我再下次斗胆写长文分析他被骂具体原因)


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感谢阅读、关注、点赞。

刘愚愚


南怀瑾的著作我们没有全部看过,只看过《论语别裁》《如何修正佛法》《金刚经说了什么》《瑜伽师地论·声闻品》等一些。

阅读南怀瑾的著作,给我两个感受:

第一,著作都是他的讲课记录,非常好理解。我承认,我了解佛学,入门的书就是南怀瑾的。直到现在,如果有人问,想要入门佛学,应该读什么,我都会首先推荐南怀瑾的著作。其它很多僧人或者学者的著作我也读过,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僧伽界人士,讲解佛学往往来自于信仰,讲的东西很冗长,也确实一些理性。学者呢,则更多是研究,很多东西删繁就简,没有基础的人很难全部理解。

因此,南怀瑾的书就很适宜。南怀瑾的书比如《金刚经说了什么》《楞严大义今释》等等,都是依照经典一句一句讲解,为大家清理了很多基本概念,所以非常适合初学者。

第二,则是南怀瑾解释东西太随意,或者说,他无门无派,很多都是“六经注我”。《论语别裁》就不说了,南怀瑾去世之后,《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都曾写过相关报道,指出里面错误的内容。至于佛学方面的东西,南怀瑾则更多的是自己的看法,而且热衷于讲解很多神秘性的东西。比如,我记忆中,他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就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山上修佛下来,就说他能看到每个人身上会有不同的颜色,这些都是业报导致的。还有,他还讲过抽烟,说只有修道高深的人,抽烟才不会被影响,才能克制。可是,虽然佛教教义里面没有对抽烟的规定,但是一半僧伽界对抽烟都是反对的。这和饮酒一样,都是纵欲,或者说是让人迷失的东西等等。

应该怎么评价南怀瑾呢?老实说,南怀瑾在推动传统,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里面精华伟大的一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南怀瑾的东西不能全信,尤其是那些神秘性的东西,或者信仰的东西,对于没有信仰的人,要谨慎的对待(有信仰的人另说)。我觉得骂南怀瑾没必要,读书么,首先要尝试理解作者传递的内容,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获取那些有益的东西。至于自己不认同的,看看也就完了。


兮兮说事儿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在信服者眼中,南师是一位通古晓今的国学泰斗。而在反对者眼中,他“不懂国学,招摇撞骗”,一些说法更是让人哭笑不得,直到南师2012年逝世,各种争论不绝于耳,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立场如此鲜明的对立派?然而即使读过他全部著作和非常了解他的弟子,也认为南师是一个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谨以此文,重新来看这位饱受争议的学界泰斗。



南怀瑾

浙江温州人,自幼受私塾教育,少年通诸子百家,兼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抗战时,南怀瑾先是投笔从戎,执教学校,后来辞去教职,游览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闭关研修,学有大成。

1949年,南师在台湾应邀讲授中国传统经典,课堂常常座无虚席,窗外还站满了人。六十年代,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激起了强烈文化乡愁。南师名气大燥,著作流行于华人文化圈。弟子中不乏达官显贵,连蒋介石都亲自听其授课。



南师的理想他自己这么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988年南师筹建香港金温铁路。1992年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但是也有人认为南师是一个“江湖骗子”,质疑与批评的声音从未停歇,人们认为南师不是学者,是因为他不太计较学术的细枝末节,常常引用错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重视考据,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是众多学者对南师的批评之辞。

南师的作品常常被勘误,却丝毫不影响他作品的流传速度。复旦大学南怀瑾项目组的成员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看文言文很累很辛苦,没有专业训练的人看不懂”,民众需要的并不是像《论语集解》、《论语译注》这样专业但枯燥的作品,反而是像《论语别裁》这样通俗易懂的东西。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楼宇烈也不无感慨,单从“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来看——虽然这传统文化的内容值得商榷,但是!今天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的社会影响呢?


国学文化讲堂


其实,实事求是的说,南怀瑾的学术水平还是有的,并不是那样的不堪。总体而言,南怀瑾的水平大体相当于中学语文教师的水平。由于南怀瑾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他能够通过自学达到这个程度,已经难能可贵了。

也因为南怀瑾没有系统学习过,所以会出现大量的文史知识的错误解释,而由于他太喜欢标新立异,在一些原本没有任何争议的地方,偏偏做出另类的解读,而这些解读是非常低级的错误。加上他迷信修行,说过很多违反科学事实的胡话,所以他一直被诟病。

需要指出的是,南怀瑾不是国学大师,而是一个国学爱好者。在国学爱好者之中,南怀瑾的综合水平还是不错的。之所以很多人崇拜南怀瑾,是因为有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文化沙漠之中,突然下了一场雨,自然让30年来极其渴望传统文化熏陶又不可得的人欣喜若狂。尽管这场雨含着杂质,不够清澈,但依然可以暂时灌溉一下心灵的沟渠。



怀疑探索者


我是一人。每个历史人物都会有争议。

南怀瑾至今会有争议最主要的原因

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时候,南怀瑾先生并没有留在我们内地,他人生的主要活动也不是在我们内地。学术研究本都是有派系的,何况南怀瑾不经常在我们这活动。

说说南怀瑾先生在我们内地的影响力

一条铁路线,就是由南怀瑾先生筹措建成的

始建于1992年12月18日,1998年6月11日全线通车运营。

金温铁路是由旅居海外的温州乐清籍学者南怀瑾先生提议并出面筹资4568万美元建设,在建设完成之际,他提出“还路于民”,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1992年,一个学者能够筹措4568万美元,历时几年建一条铁路。

南怀瑾先生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如果不是国学大师,怎么能够有这样的能力做到能够担得起这样的分量。1992年,什么年代。

记住这个事情是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非常重要的一年。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有人觉得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不高。

就说一说,南怀瑾先生,南师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之一。

1955 年完成巨著《禅海蠡测》,为中国禅宗正名,应对日本禅宗的在国际中排挤。

这一部分的学术成就就已经非常了不得了。

在国际社会中为中国禅宗正名,那么中国禅宗算不算国学?

南怀瑾先生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做的事情很多。

有些人觉得南师是江湖术士,做学问不精。

南怀瑾先生在近代中华文化,华夏民族统一中的历史地位,是不可置疑的。

现在的风气就是,质疑一切,反对一切吗?

没有人十全十美,但要看他一生做了些什么事。

南怀瑾先生当然是国学大师。


一人笔记


南怀瑾是不是大师,这个以我的层次,没法确认,但他最起码是个思考者,并把想法著书与人分享。

/

圈内评价

2012年,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在微博发表文章,称他在阅读时发现《论语别裁》“满篇满纸是离奇的错误”,其中之一是“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虎;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南怀瑾对这一成语的解释为:“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徐晋如读下来,总结出了南怀瑾说经的一个重要特点:“完全不顾汉语的自身规律,更不顾历代注疏家的研究成果,什么都敢讲,什么挑战人想象力的观点都敢提。”

香港作家廖伟棠转发了徐晋如批评南怀瑾的这条微博,加了一句评论:“南大师这些事,港台知识界皆知。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去世一事在港台几无反响,因为我们早已不当他大师。”台湾作家杨照也跟贴道,“他(南怀瑾)最近二十年在台湾几乎没有读者,台湾知识界这点评断能力幸好还有。”杨照接下来更进一步说,面对历史,我们应当老老实实尽量还原历史,不管是好是坏,别太多自己的创意主张;认真仔细比对史料,运用一切逻辑推理的工具对照上下文,解释古人究竟是面对什么情境试图要表达什么,是我们的基本责任。在这个意义上,他“无法接受南怀瑾的许多说法”。


文森特_瓦伦丁


大师?真正的大师都是埋头于书桌上做学问的。那有这么热衷于功名的大师!在台湾为将帅级别者开讲论语。蒋经国一句话:这是新政学系,南怀谨听到此话,立马跑到美国避风,心中无愧,有什么可以害怕?有一阶段苏州各书店均有南怀谨专柜,专卖其所谓的作品。太要出名了?在苏州吴江临太湖某地,弄了几百亩地,搞了一个什么国学大讲堂,凡入学子弟都不能使用手机和电脑。请问:在二十一世纪,连贩夫走卒都在用支付宝,电脑.手机作为传播功能强大的平台,可以弃用吗!


阿尔卑斯山下的水


大师这个名号最好不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和荣耀。他说的对的东西我们吸取,不对的剔除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就说我们要报着学习的目的和辨别事情好坏和真伪。那些骂他的人,恭喜你,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思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就是有点极端了,每个人都会出错。另外那些一贯支持的人,那就真是见仁见智了,也许他是完全认同这种理念,这和他的环境有关,也许就是另一种只是学习不做任何思考,盲目的学习。恩,不管怎么样,他所分享的观点和知识的本意是没有错的,是善意好心。我们要端正我们的态度和思想,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一定要思考,任何事都没有绝对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相同的事就有不同的果。


进化与人生


第一次好奇打坐,我搜到南师的视频,学着观呼吸,数息,听到炸雷到后来入定。第一次在北京车站购买了《金刚经是什么》,到现在读《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常读常新;直到认真学佛皈依以后,才知道原来先生是南怀瑾,尽管以前看过这名字观看过视频,实在对不上号。作为厉行者、受益者,我顶礼南师!感恩南师!他老人家在冥冥之中引领我走向新的人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