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這條「空中生命線」爲上海增添速度與溫度

金匯通航擁有專業團隊,專業機師,專業醫療直升機,提供更及時,更便捷、更專業的直升機救援服務,一天一元就可以成為會員,擁有呼叫直升機救援的權益,服務內容:直升機救援免費且全年不限次數,被譽為“空中120”“空中ICU”

一週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這條“空中生命線”為上海增添速度與溫度

一週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這條“空中生命線”為上海增添速度與溫度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合作的不斷深入,“瞄準”亞洲醫學中心建設的上海必須有意識地將醫療資源向周邊輻射,直升機扮演著重要角色。

日前,申城航空醫療救援屢獲成功,一架架直升機詮釋著生命的速度與溫度:

8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完成本市首次新生兒空中轉運,江蘇省淮安市一對極低體重龍鳳胎兒被收治入院;8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完成移植器官跨省緊急轉運,按照國家衛健委器官分配條例隨機分配後,僅兩小時器官抵達安徽省合肥市;8月27日,瑞金醫院收治由江蘇省泰興市主動提出直升機轉運的一名腦出血患者;8月31日,瑞金醫院再次由直升機轉運收治一名在浙江省衢州市避暑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導致呼吸衰竭的滬籍患者……

短短一週,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彰顯出申城航空醫療救援體系的日趨成熟。正在加快建設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的上海,下一步又該如何進一步構建與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高品質航空醫療體系?

從危重患者到移植器官:賦能“新”航空醫療

時間、生命,兩個緊密聯繫的詞語,讓航空醫療救援已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救援要素。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介紹,本市空中救援體系的開端可追溯至華山醫院、瑞金醫院為F1賽事提供保障。2004年7月,首個建有F1直升機坪的醫院門診大樓在華山醫院落成,項目通過國際汽車聯合會驗收,也成為當時本市唯一用於急救的門診停機坪,“航管部門特批了從位於嘉定區的賽車場至華山醫院25公里直飛航線,直升機可在10分鐘內飛抵醫院,整個運送過程不超過15分鐘。”

一週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這條“空中生命線”為上海增添速度與溫度


此後,隨著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盛事舉辦進行保障,為交通事故、爆炸等突發事件進行救援,本市航空醫療救援能力愈發完善。在上海市第四輪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年—2017年)市政府示範項目中列出“上海航空醫療救援中心基地醫院建設與應用”一項,要求3年內初步建立起傷病員現場急救—空中救援(空中ICU)—基地醫院救治的無縫對接體系,並打造一支航空醫療救援人才隊伍。

如今,成果即將落地開花。作為上海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航空醫療救援中心基地醫院,瑞金醫院標準化建設已初具雛形,第一支由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救援隊遠赴捷克布拉格完成專業培訓,院內停機坪也多次投入演練與實戰,瑞金成為本市完成航空醫療救援任務最多的醫療機構。一週內,兩名危急重症患者從江蘇、浙江轉運至醫院,從院內起飛的直升機更承擔了跨省移植器官轉運的重任。

“航空醫療救援的最大亮點在於高效、安全。”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介紹,“以往僅運用於轉運傷員患者的航空醫療,如今被賦予了更多意義,移植器官在一定程度上對時間的需求更為嚴苛。”據瞭解,2013年9月,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正式上線,由自願捐獻器官者心腦死亡後根據紅十字會評估、專家審核後納入系統匹配等待供體的受者。這就意味著,供體和受者可能出現在不同省市,“每個器官移植的等待時間不一,如肺臟僅4小時,時間越短、移植效果也越好。”陳爾真說,以往依靠汽車、民航客機等方式運送或耗時長或流程繁瑣,“以此次我們的轉運為例,需將器官送至合肥,近500公里的路程若使用汽車至少要5小時;若搭乘民航客機,需尋找時機恰當的航班,也可能為普通乘客帶來諸如等候之類的不便。而直升機在報批後可即刻起飛,最終只花了2小時,為受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一週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這條“空中生命線”為上海增添速度與溫度


上海首個建有F1直升機坪的門診大樓於2004年在華山醫院通過國際汽車聯合會驗收。

航空救援將打造長三角一體化醫療新格局

究竟哪些情況最需要航空醫療救援?“地廣人稀的區域、路面交通難以到達的山區、海島等區域以及發生重大車禍、道路交通嚴重受阻的區域。”馬昕介紹。除此之外,直升機的飛行距離範圍約為300至500公里,“可以說,航空醫療救援半徑與長三角完全契合。”

回望近年來申城航空醫療救援案例不難發現,救援“天網”正在從上海徐徐鋪開,覆蓋長三角地區的每個角落:去年3月,一位上海患者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突發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情十分危急,當晚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重症醫學科醫師攜帶急救設備,坐直升機前往岱山縣,安全將患者送回醫院救治;去年11月,安徽省蕪湖市飛來的直升機降落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停機坪,73歲的阿婆不慎被食物噎住後呼吸心跳停止,由於患有腦梗病史,家屬權衡後決定到滬治療,不到兩小時,醫院成功收治患者,為阿婆贏得了搶救時間。

“我們打造地空結合的立體救援體系,最終目標並非完全服務上海。”陳爾真直言,郊區三級醫院“5+3+1”工程運行後,本市醫療資源佈局合理豐富,大部分情況都可就近在“家門口”解決,“因此除了突發公共事件外,市內轉運病例並不多。”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合作的不斷深入,“瞄準”亞洲醫學中心建設的上海必須有意識地將醫療資源向周邊輻射,直升機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週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這條“空中生命線”為上海增添速度與溫度


馬昕介紹,浙江、江蘇不少三級醫院均在新區建設院區,可保障停機坪等硬件設備,“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內已建有停機坪,如今幾乎每週均有應用,救援對象大多為來自浙江南部山區的患者。可以說,兄弟省市在航空醫療救援領域的發展也很迅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不過,要想切實推廣航空醫療救援並使之常態化,就繞不開費用這一話題。據透露,救援費用按小時計算,成本約為每小時2萬至5萬元,近期的幾例救援中,均通過中國人保財險啟動公益救援承擔直升機轉運費用,但在陳爾真看來,未來只有完善的商業保險能真正覆蓋這樣的醫療需求。“目前,一些保險公司已經推出直升機醫療救援險種,個人通過購買商業保險,年均繳納較少的費用就可以備不時之需。”除此之外,他也提出,公益慈善基金應應儘快進入航空醫療救援領域,為確有需求的困難患者提供補助。

一週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這條“空中生命線”為上海增添速度與溫度


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標準化基地醫院建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的上海航空醫療救援,正在對標國際水準中不斷提高。馬昕介紹了相關經驗,“如在德國,柏林空中救援直升機一年出動3萬餘次,每架直升機服務於其基地醫院50公里半徑內範圍,15分鐘內可抵達國內任何地點;在美國,丹佛市於1972年創建首個基於直升機的空中救護系統,市場粗略估計,目前已有醫療救護直升機近1萬架,每年救助患者40餘萬人次,空中救援已向民用化、商業化為主發展。”

去年,瑞金醫院派出本市第一支航空醫療救援隊前往布拉格進行專業培訓,瑞金醫院醫務一處副處長徐婉瑛介紹,“布拉格的經驗也很值得我們借鑑,在當地,只要符合直升機轉運標準的患者,均可在短時間內執行起飛。”在她看來,這依賴於一支專業、隨時待命的救援隊伍和完善的硬件設備,當然更離不開標準化、規範化的航空醫療救援工作標準和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

一週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這條“空中生命線”為上海增添速度與溫度


去年8月,市衛計委、公安局、交通委與東海救助局等4個委辦局聯合發文成立“上海市航空醫療救援中心辦公室”並掛靠瑞金醫院,瑞金醫院作為基地醫院的標準化建設也將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救援體系標準。“轉運規範、專業救援人才培養、基地醫院建設標準等相關文件目前都已基本完成。”陳爾真解釋,“如怎樣避免傷員的二次損傷、如何進行機上與地面交接、如何處理機上突發情況並處理等,未經培訓的醫務人員並不能直接在顛簸的直升機上投入實戰。”此外,據透露,針對諸如低空領域管制等客觀問題,辦公室未來也會進一步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

如今,有更多醫療機構也已加入航空醫療救援的軟硬件建設隊伍中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分院副院長費哲為介紹,今年4月,醫院與上海金匯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並完成首次演練,新華—崇明區域醫聯體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建設正式啟動,將服務好島內及長三角地區居民的轉運等工作。“架起‘空中生命線’,將真正在上海形成網格化的立體救援體系,讓上海醫療服務這張名片更加閃亮。”陳爾真說。

一週多起直升機醫療轉運這條“空中生命線”為上海增添速度與溫度

|金匯通航空中救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