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祿壽三星」從何而來

民間素有拜“福祿壽三星”的習俗,此三星屬於道教神仙,人們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為長輩祝壽,“三星高照”也是民間的一句吉利語。那麼,“福祿壽三星”是從何而來呢?

“福祿壽三星”從何而來

福星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唐朝開元時的《五星二十八宿圖》中,星官畫像裡的福星有著一顆似虎非虎的頭,豹眼圓睜,騎著一匹碩大的野狸,儼然一副駭人的怪獸模樣。唐代以後,福星的形象開始轉變。據《新唐書》記載,唐朝時期,道州每年都會向宮中進貢侏儒。歷任道州刺史為了滿足皇帝的荒誕需求,常把健康兒童置於陶罐中,只露頭部由專人供給飲食。陽城任道州刺史後,不忍兒童受害,冒死覲見皇帝,拒絕上貢。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為民請命的清官,就把陽城當作福星供奉。500年後福星陽城變成了溫厚的長者。明清以來福星基本延續了這一形象。

“福祿壽三星”從何而來

祿星是由一顆位於北斗兒星正前方的星辰演化而來的。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記載,北斗兒星正前方的六顆星統稱為文昌官,裡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祿的祿星,也叫文昌星。隋唐科舉制度的興起使祿星開始在民間流行。平民百姓靠勤學苦讀謀取功名,常常尋求神靈的福佑,於是,文昌官裡的祿星就顯得格外重要。到了北宋時期,文昌星漸漸成為祿星的代名詞。

“福祿壽三星”從何而來

“福祿壽三星”中的壽星老人,是個手持桃森杖、長著大腦門的世俗神仙。《漢書。禮儀志》記載,東漢明帝曾方持了一次祭祀壽星儀式,為清一色的古稀老人安排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宴會,宴後賜予與會者酒肉米穀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魏晉以後壽星的手杖變成了桃木手杖。據手,桃森木具有祛病強身之功效,可以使人福壽安康。後來明朝取消了國家祭祀壽星制度,壽星便成為了我國民間最具民俗品格的神仙。壽星的大腦門兒,是古人追求養生長壽的意向表達。丹頂鶴般高高隆起的頭部和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特供的壽桃便是長壽意向的融合疊加,壽星的大腦門兒正來源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