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從美國市場敗下陣來啓發很大

阿里雲從美國市場敗下陣來啟發很大

雄心勃勃的阿里雲突然傳出停止美國擴張的消息。雖然沒有經過阿里巴巴官方證實,但至今也沒有正式回應。令人納悶的是,此前雄心勃勃想超越雲業務全球第一的亞馬遜的阿里雲,何以突然退卻了呢?這貌似很不符合馬雲為首的阿里人的風格。不過,細細分析後,不能說阿里雲停止北美擴張是明智選擇,起碼說是從目前現實出發的現實選擇。

哪些現實呢?第一大現實是目前的營商環境問題。從特朗普挑起貿易戰後,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包括在美國業務擴張如臨大敵。特別是對於高科技企業,美國常常以安全為由設置障礙。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在美國都不好混,都步履維艱。此前,特朗普發過牢騷說,阿里雲在美國業務沒有一點限制,而亞馬遜、微軟等雲業務在中國卻受到限制。特別是高科技、涉及機構個人隱私的雲業務,都非常慎重。接下來,既是美國政府不出臺具體措施,阿里雲這樣的知名雲業務企業在美國日子也不好過。在這個當口,阿里雲知難而退也在情理之中。

高科技企業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最好拉出來到美國市場溜溜最能檢驗自己的實力。阿里雲嘗試到了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真正實力。全球雲業務,亞馬遜AWS當之無愧排在第一,微軟Azure排在第二,谷歌雲排名第三,而且三大巨頭髮展非常迅猛。2018年美國公有云市場估計價值970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的60%以上。基本都被這三大公司瓜分。阿里雲雖然進入美國市場,但卻很難分得一杯羹,與亞馬遜爭奪美國市場難度越來越大,差距越來越遠。知難而進,不失為一種明智選擇。否則,把資源耗費在差距過大的競爭上意義不大。

第三就是阿里巴巴在美國市場對阿里雲營銷投入也不夠。有報道稱,Alibaba Cloud的管理給員工的營銷預算很少——例如,銷售代表每季度只能去南美一次,這不足以建立合作關係。一位知情人士說,阿里雲也不願意增加營銷投資,以提高其在美國的知名度。

對於雲業務來說,涉及隱私保護非常敏感。一些美國公司也不願意將數據存儲在中國的雲服務提供商身上。

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善於打價格戰的習慣,阿里雲也不能脫俗。阿里雲採取了激進的定價策略,甚至將費用減少至少30%。不過,美國市場仍然不買賬。仍無法建立起一個重要的美國業務。

最值得吸取教訓的是,中美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以及高科技項目的儲備與準備上,中國差距太大。

阿里雲從美國市場敗下陣來啟發很大

在2017年,位居全美研發開支數額排行榜前五位的公司仍然都來自科技行業。數據顯示,這前五位的公司去年花在研發方面的開支總額達到760億美元。其中,亞馬遜以226億美元(1419億人民幣)的開支位居榜首,而且也比其2016年的開支額增長了41%(2016年亞馬遜也位居榜首)。根據財報整理: 華為2017年研發費用 897 億元人民幣,阿里 170 億元,百度 101.5 億、騰訊 118 億,亞馬遜的研發費用超過華為與BAT支出總和,亞馬遜研發投入是阿里巴巴的8.35倍。

根據亞馬遜公開的財務信息顯示,其雲業務已經連續多個季度實現同比40%以上的增長,在所有分業務中營收佔比為第三位,僅次於電商業務及從第三方賣家收取的服務費。而阿里巴巴的阿里雲仍佔阿里巴巴整體業務的一小部分,截至2018年6月30日,雲業務收入僅佔第一季度總收入的6%左右。

亞馬遜的雲業務佔據核心雲計算市場約31%的份額,遠遠領先於包括微軟(18%)和谷歌(8%)在內的競爭對手。阿里雲基本與其不在一個重量級,何以競爭?又如何超越呢?

阿里雲從美國市場敗下陣來啟發很大

阿里雲從美國市場敗下陣來最大的啟發是在研發上加大投入,科技企業要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開發上,一丁點心都不能分散。當然,既然阿里雲在美國市場已經擺開架子,以退為進可以,但絕不能全部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