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漢口的解放大道上,日夜車水馬龍。一條1.2公里長的江漢北路,通往大道上熱鬧繁華的商圈。這條道路並不算太長,卻藏著不少美食。

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家店,就在江漢北路的一處刁角,默默經營了20年。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不是煎餅果子,不是墨西哥雞肉卷,不是塔可也不是意大利蔬菜卷。比街頭巷尾的連鎖貴哥早誕生十年,它便是漢口土著們公認的武漢第一家捲餅店——由陳家姐妹經營的小屋滷肉大餅。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時代變遷”逼出來的美味

餅店坐落在江漢北路渣家社區旁,整個店面不到5個平方。每天早上6、7點開始營業,一直到下午4點餅全部賣光關門。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店門口等大餅的隊伍從來不會斷,很多是周圍的居民和上班族。他們家的大餅好吃出了名,20年來,一批批附近的孩子,都是吃著這個滷肉大餅長大的。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把時針撥回上世紀90年代末,正逢時代變遷,陳莉萍與梅偉林夫婦,未能避免“下崗”的命運。沒了鐵飯碗,正逢下海潮的他們琢磨著自創前程。

一天,電視中正在播放東北頗為有名的滷肉大餅,陳家的父輩,曾經是老通城的“老餐飲”;兩口子也是專業出身——陳莉萍長於麵點,丈夫擅於滷菜。做滷肉大餅需要的白案、紅案,兩人正好輕車熟路。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兩人一拍即合,拉來么妹陳秋萍和同樣下崗的姐妹,1998年10月,小屋滷肉大餅就這麼在江漢北路的刁角里開張了,這一開,就開了20年。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分工明確,餅皮現做

“小屋”雖小,不到5平方的店裡,4個武漢阿姨卻分工明細。陳秋萍做餅皮,餘阿姨擀餅皮、胡阿姨炸餅皮炸雞蛋、陳莉萍則完成最後一道工序捲餅。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餅皮是捲餅的靈魂,第一口咬下與舌尖的觸覺,便能左右吃貨的第一印象。大多數卷皮的餅皮都是用麵攤成的,很薄而且批量進貨,這裡的大餅餅皮是用麵粉先和麵再現做現炸的。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這個餅子看似簡單,其實蠻有講究的。”陳秋萍介紹說,這是經過他們多次改良的產品,看上去像東北餅的樣子,吃起來卻是地地道道的武漢口味。

每天的餅皮量大概在300個,趕在一大早全部做完。當天賣完就打烊,第二天再做新的,絕對沒有隔夜貨。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厚薄合適的餅皮,經過炸後,吃起來有嚼勁,還有面的麥香味,更適合我們武漢人”。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醬菜合一,吃一口就滿足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一個滷肉大餅,餅皮鋪開刷一層甜麵醬,放上滷肉、雞蛋、香菜、大蔥,再根據各人愛好添加辣椒油。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餅皮到了位,甜麵醬和滷肉的口味就成了重中之重,四位阿姨在店內忙碌著,陳莉萍的丈夫梅偉林則在背後出力。

做滷菜出身的他,調滷味輕車熟路。店內的特色醬,便是他十幾年前改良傳統甜麵醬配方,悉心配製而成,一直用到現在。每天早晨在家事先熬好送到店,

這個甜得恰到好處的醬,一直為老顧客們所稱道。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滷肉的熬製也是梅偉林全權負責,當年在老通城練就的一手精湛廚藝久不褪色。烹調,他把滷肉味道調製得風味獨特;刀工,他把滷肉切得厚薄均勻。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正在幕後剁滷料的梅偉林

菜也是按照武漢人口味進行改良,“有的人吃不慣大蔥,我們就準備好香菜。”陳莉萍說,“這是我們按武漢人口味,多次改良後的產品。雖然滿大街都有做捲餅的,但我們是獨一無二的。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內容豐富、營養搭配合理,一個滷肉大餅,既可以做早餐也可以做中餐。“附近上學的學生早上會過來買,中午下班,白領吃一個餅就算是一頓飯了,有肉有菜很滿足”。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20年味道不變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小屋滷肉大餅開了20年,一直只做兩種肉的大餅——滷肉大餅、牛肚大餅。如果你不喜歡全套,還可以單做成雞蛋大餅、火腿大餅。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除了餅,這裡熱天供應的綠豆湯、冷天供應的小米粥,都是自己熬的。一般早晨10點不到,綠豆湯就全部賣光。

近幾年,隨著精武路的拆遷改造,不少老街坊紛紛搬遷到別處,顧客中的老面孔慢慢減少,如今的隊伍,沒有以前那麼長了。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然而,也有畢業的學生、搬走的老街坊時不時趕回來,只為回味這一口熟悉的捲餅香;甚至有人驅車前來,一買就是五份、十份。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對於熟客,去店裡吃餅,一般只用說價格,陳莉萍就知道是什麼口味。開奔馳的一直買牛肚雞蛋的;帶孩子的那個從小就來吃,一次要吃兩個;那個是二十八中的學生,這個是當年一初中的學生,不要香菜……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做了20年,在通貨膨脹的大環境下,大餅也經歷了兩三次漲價,但分量和味道始終如一。正如陳莉萍所說“你要捨得給人吃,現在外面哪個捨得像我把這麼多肉。”這個道理簡單,保持數十年卻很難。

武漢人愛吃,只要好吃,再遠的路、再深的巷子,都會找去。用心,好吃,這是小屋大餅二十年來名揚三鎮的原因。只要生活還在繼續,用心做成的小屋大餅,就會一直火爆下去。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這張餅征服無數漢口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