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汉口的解放大道上,日夜车水马龙。一条1.2公里长的江汉北路,通往大道上热闹繁华的商圈。这条道路并不算太长,却藏着不少美食。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家店,就在江汉北路的一处刁角,默默经营了20年。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不是煎饼果子,不是墨西哥鸡肉卷,不是塔可也不是意大利蔬菜卷。比街头巷尾的连锁贵哥早诞生十年,它便是汉口土著们公认的武汉第一家卷饼店——由陈家姐妹经营的小屋卤肉大饼。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时代变迁”逼出来的美味

饼店坐落在江汉北路渣家社区旁,整个店面不到5个平方。每天早上6、7点开始营业,一直到下午4点饼全部卖光关门。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店门口等大饼的队伍从来不会断,很多是周围的居民和上班族。他们家的大饼好吃出了名,20年来,一批批附近的孩子,都是吃着这个卤肉大饼长大的。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把时针拨回上世纪90年代末,正逢时代变迁,陈莉萍与梅伟林夫妇,未能避免“下岗”的命运。没了铁饭碗,正逢下海潮的他们琢磨着自创前程。

一天,电视中正在播放东北颇为有名的卤肉大饼,陈家的父辈,曾经是老通城的“老餐饮”;两口子也是专业出身——陈莉萍长于面点,丈夫擅于卤菜。做卤肉大饼需要的白案、红案,两人正好轻车熟路。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两人一拍即合,拉来幺妹陈秋萍和同样下岗的姐妹,1998年10月,小屋卤肉大饼就这么在江汉北路的刁角里开张了,这一开,就开了20年。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分工明确,饼皮现做

“小屋”虽小,不到5平方的店里,4个武汉阿姨却分工明细。陈秋萍做饼皮,余阿姨擀饼皮、胡阿姨炸饼皮炸鸡蛋、陈莉萍则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卷饼。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饼皮是卷饼的灵魂,第一口咬下与舌尖的触觉,便能左右吃货的第一印象。大多数卷皮的饼皮都是用面摊成的,很薄而且批量进货,这里的大饼饼皮是用面粉先和面再现做现炸的。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这个饼子看似简单,其实蛮有讲究的。”陈秋萍介绍说,这是经过他们多次改良的产品,看上去像东北饼的样子,吃起来却是地地道道的武汉口味。

每天的饼皮量大概在300个,赶在一大早全部做完。当天卖完就打烊,第二天再做新的,绝对没有隔夜货。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厚薄合适的饼皮,经过炸后,吃起来有嚼劲,还有面的麦香味,更适合我们武汉人”。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酱菜合一,吃一口就满足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一个卤肉大饼,饼皮铺开刷一层甜面酱,放上卤肉、鸡蛋、香菜、大葱,再根据各人爱好添加辣椒油。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饼皮到了位,甜面酱和卤肉的口味就成了重中之重,四位阿姨在店内忙碌着,陈莉萍的丈夫梅伟林则在背后出力。

做卤菜出身的他,调卤味轻车熟路。店内的特色酱,便是他十几年前改良传统甜面酱配方,悉心配制而成,一直用到现在。每天早晨在家事先熬好送到店,

这个甜得恰到好处的酱,一直为老顾客们所称道。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卤肉的熬制也是梅伟林全权负责,当年在老通城练就的一手精湛厨艺久不褪色。烹调,他把卤肉味道调制得风味独特;刀工,他把卤肉切得厚薄均匀。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正在幕后剁卤料的梅伟林

菜也是按照武汉人口味进行改良,“有的人吃不惯大葱,我们就准备好香菜。”陈莉萍说,“这是我们按武汉人口味,多次改良后的产品。虽然满大街都有做卷饼的,但我们是独一无二的。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内容丰富、营养搭配合理,一个卤肉大饼,既可以做早餐也可以做中餐。“附近上学的学生早上会过来买,中午下班,白领吃一个饼就算是一顿饭了,有肉有菜很满足”。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20年味道不变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小屋卤肉大饼开了20年,一直只做两种肉的大饼——卤肉大饼、牛肚大饼。如果你不喜欢全套,还可以单做成鸡蛋大饼、火腿大饼。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除了饼,这里热天供应的绿豆汤、冷天供应的小米粥,都是自己熬的。一般早晨10点不到,绿豆汤就全部卖光。

近几年,随着精武路的拆迁改造,不少老街坊纷纷搬迁到别处,顾客中的老面孔慢慢减少,如今的队伍,没有以前那么长了。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然而,也有毕业的学生、搬走的老街坊时不时赶回来,只为回味这一口熟悉的卷饼香;甚至有人驱车前来,一买就是五份、十份。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对于熟客,去店里吃饼,一般只用说价格,陈莉萍就知道是什么口味。开奔驰的一直买牛肚鸡蛋的;带孩子的那个从小就来吃,一次要吃两个;那个是二十八中的学生,这个是当年一初中的学生,不要香菜……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做了20年,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大饼也经历了两三次涨价,但分量和味道始终如一。正如陈莉萍所说“你要舍得给人吃,现在外面哪个舍得像我把这么多肉。”这个道理简单,保持数十年却很难。

武汉人爱吃,只要好吃,再远的路、再深的巷子,都会找去。用心,好吃,这是小屋大饼二十年来名扬三镇的原因。只要生活还在继续,用心做成的小屋大饼,就会一直火爆下去。

藏在刁角里的20年老店,靠这张饼征服无数汉口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