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文丨西部君

隨著城市外沿不斷擴張,功能分區,職住分離,通勤狀況成了觀測城市的重要指標。

在一線城市尤其北京上海,通勤往往是痛苦指數的重要來源。比如為了節省成本,不少北漂青年在五環內上班,但住在環京的廊坊等地,選擇用高鐵通勤。

號稱“亞洲最大社區”的天通苑,居住人口據說達到70萬,它也是北京職住分離的縮影。

北漂通勤之苦,演繹出很多販賣焦慮的文字。這兩天有篇刷屏的文章,叫《通勤,正在“殺死”1000萬北京青年》。文內提到,人多、車多,道路密度、車站密度低,導致北京上班族通勤時間全國第一。

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篇,需要指出的是,裡面引用的數據並不完全準確。如地鐵密度,北京地鐵車站密度僅為0.02個/ k㎡,是新加坡的1/10,巴黎的1/38。其實這是將北京的市域面積與城區面積搞混了,以至於讓地鐵密度顯得非常低。

當然這不是本文重點,西部君感興趣的是,與慘烈到“殺死”1000萬青年的北京相比,全國尤其是西部主要城市,通勤狀況如何?

另外,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通勤距離和時間變長,是否一定是壞事?

1.成渝兩地通勤時間趕超一線城市

極光大數據的《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GDP前十的城市,平均通勤距離排名如下圖:

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通勤時間排名如下:

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有關通勤距離和時間,可以查到很多不同的統計數據,對比來看,這份報告的整體真實度還是比較高的,只是在具體的排位上會有所差異。

2017年,GDP十強排序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杭州。重慶、天津、成都,通勤里程和時間相對於經濟體量,排序有明顯上升,廣州和深圳則相對下降。

這份榜單也可以理解為職住分離程度排名。北京上海好理解,為什麼重慶、天津和成都會有相對於GDP的上升?

而且,比平均通勤距離,北京是13.2km,上海是12.4 km,重慶是12.2 km;比平均通勤時間,北京是56分鐘,上海是54分鐘,重慶也是54分鐘。重慶與北京、上海的差距相當小。

通勤距離遠,城市的面積當然要足夠大。像深圳小,蘇州大,同樣的職住分離程度,蘇州的通勤難度可能要比深圳高。

不過這只是純理論推測,我們不能只看市域邊界,還要看有市政公用設施的建成區,因為它才是人口上下班潮汐式流動的主要發生地。

根據2015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建成區面積排在前三的分別是北京、上海、重慶,都超過1000平方公里。這個排序與通勤距離、時間的前三名高度吻合,它為重慶不輸一線城市的通勤里程提供了一種解釋。就像北京上下班漫長背後,是城市邊界向六七環拓展。

2.地形魔幻延長重慶通勤時間

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城區面積和通勤里程、時間,並不是絕對的正相關。比如建成區面積排在第四的是廣州,但是廣州的通勤排名靠後,可見通勤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功能分區、空間結構等等。

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人口。人口高度聚集,中心區土地溢價,房價、房租水漲船高,城市才會外擴,迫使上班族遷往郊區住宿。

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2016年年底的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重慶的人口數量遙遙領先,不過這是市轄區人口總和,中心城區的人口為850萬左右。比上海和北京要低很多,與二者相比,人口對通勤難度的抬升作用可以排除。

作為山城,重慶受地形條件影響很大,江河密佈,將主城區切得很碎。由於地鐵不是唯一的通勤工具,地面公交、小汽車佔很大的比例,所以它至少從兩方面影響到上下班出行。

其一,橋樑眾多,導致公路無法像方正的北京那樣,修成很直的環狀和放射狀。而且,橋樑本身能夠承載的車流量是相當有限的,上下橋車輛降速或堵車,會提升通勤時間。

其二,城市的半徑不大,但地形魔幻,以為是地面,其實是樓頂,點跟點之間的實際行車距離,可能是直線距離的好幾倍。

地面通勤距離和時間,被地形因素提升,加上城區面積本身不小,所以重慶人民的上下班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甚至要坐通行效率低的索道或船。

對成都來說,地形的因素可以排除,人口倒不可忽視。

目前成都城區要超過很多二線城市。人多意味著在早晚高峰,你可能要排更久的隊,才能擠上公交、地鐵;意味著道路網承受的人流量要更大,這些都會提高通勤時間。

3.汽車保有量第二城如何影響通勤

成都還有一個相當特殊的地方:汽車保有量。

雖然是二線城市,但得益於寬鬆的車牌政策和汽車產業積累,成都的汽車保有量一直都是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遠超其他一線城市,2017年達到452萬輛。

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理論的邏輯是,車輛多,加劇擁堵,最終延長了通勤時間。但問題是,在各類城市擁堵排行榜上,與排在前列的重慶不同,成都都算不上特別堵的城市。

而且成都的交通狀況還在逐漸改善。《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城市交通研究報告》顯示,全國100個主要城市第二季度擁堵排名中,成都的名次繼續下降,位列第32名。

既然堵車不算特別嚴重,為什麼還需要46分鐘通勤時間?在一些其他榜單中,成都的通勤距離和時間,甚至可以排到僅次於京滬的第三位置。

成都人職住分離程度更高,是因為有了小汽車後,他們的出行半徑提高了。

《中國三十城大數據實證:城市空間形態對通勤的影響遠非你想象》一文提到,當居民收入水平上升時,常常會購買私人汽車,以補償他們搬往距離市中心更遠的區域後增加的通勤距離。

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以上邏輯反過來說也成立。擁有汽車的成都人,對距離居住區更遠的職位,接受程度要高於地鐵公交出行的的群體,因為汽車更方便、舒適。或者,在買房時,那些已經有車的人更能容忍住得更偏,離單位更遠。

另外,關於成渝通勤時間長,地鐵便利程度也不得不提。截止2017年,重慶和成都開通的地鐵里程都不到200公里,北京上海在600公里左右,廣州深圳在300公里左右。

地鐵密度是影響通勤效率的重要因素,密度低,一方面意味著出行更多靠公交或者打車,通勤速度更低;另一方面,上班族從居住區到地鐵站更遠,地鐵接駁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

4.通勤時間長,城市效率高?

通勤距離和時間提高,讓上班族身心俱疲,在西二旗、體育西或者觀音橋、春熙路擠過地鐵的都會有切身感受。不過長距離的通勤作為代價,它換來的是更好的居住環境。

居住在CBD周圍,上班近,但生活配套成問題,要找個便利店都需要很久。像天通苑這樣的大型社區,已經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城市,配套應有盡有。

如果跳出成都、重慶,從城市發展角度看,通勤距離變遠也不是絕對的壞事。中國社科院副教授魏翔,曾經通過跟蹤觀察襄陽一家國企員工的通勤,提出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說法:

通勤時間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築高了偷懶者的失業概率,長期內會使公司“洗滌”出偷懶者,或是倒逼偷懶者減少偷懶行為,而轉為更加努力工作。整體而言,較長的通勤時間有利於降低公司偷懶的總體水平。

通勤,正在“殺死”千萬成渝青年?


他的結論是,通勤時間長,城市的效率更高。這個觀察有一定的參照性。前面提到的《中國三十城大數據實證:城市空間形態對通勤的影響遠非你想象》中,也有幾組關鍵性數據:

城市規模對通勤時間和距離影響非常顯著。當人口增加1%,平均通勤距離增加31米,通勤時間延長6秒。

區域生產總值(GRP)起非常重要的影響。人均GRP翻倍,平均通勤距離增加2.7千米,通勤時間增加5.7分鐘。

人口因素好理解,後者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城市高度發達,地區、產業分工更細,才會產生職住分離、功能分區的必要,而小汽車的普及,公共交通的完善,尤其是地鐵的普及,能提供便利的出行,讓長距離的上下班通勤成為可能。

當然這個邏輯未必完全適用成都、重慶,如前所述,成渝兩地,有各自獨特的因素,導致通勤距離和時間躋身一線。

所以,說通勤正在“殺死”1000萬北京青年,更多是販賣焦慮的矯情之論。別說北京,上海、成都、重慶,平均通勤歷程和時間,並沒有比北漂族低多少,甚至全世界發達城市的通勤距離都不近,只是通勤效率有別,時間各異而已。

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說,通勤正在“殺死”千千萬萬的成渝青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