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堖:農耕社會中的耕牛祭祀

牛王垴:农耕社会中的耕牛祭祀

王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現就職於《映像》雜誌社。已出版散文集《沉吟》《關城懷古》《拈花一笑》以及人物傳記《明心梅韻》。大型電視文化節目《伶人王中王》《人說山西好風光》《擂響中華》文字統籌。

牛王堖在古志中並不見記載,只是《潞城市志》中才看到它的身影:位於縣城西北10公里,在合室鄉境內姜莊村南,呈南北走向,西與石坪嶺相接,東與羊神山相接,主峰海拔1206米,因山頂建有牛王廟故名。山上植被以人工油松林較多,是本市森林保護區之一。

找到牛王堖並不難,為了護林防火,鄉里修建了一條防火通道,順著這條道就能到達頂峰。但要找到牛王廟,還需要步行很長一段沒有路的路。

牛王垴:农耕社会中的耕牛祭祀

去往牛王堖的路

山上植被果真很好。

山因廟而名。

廟因山而存。

也說明,很早以前是沒有這座山的,或者說是沒有為這座山命名的,所以古志裡不見記載。只是後人建起了牛王廟,這座山也就有了名字。

牛王垴:农耕社会中的耕牛祭祀牛王垴:农耕社会中的耕牛祭祀

牛王廟

看到那座小廟的時候,我還是有點驚訝的,並不馬虎,石頭都是精心雕刻過的,圓形拱券門也很漂亮,竟然還有雕花。《潞水汲古》中認定,這是原廟的正殿,清代遺構,坐北朝南,東西長7米,南北寬5米,佔地面積35平方米。廟頂已不知是什麼樣的結構,但我想,一定不會很差,現在裸露出來許多黃土,黃土上長滿了荒草。

百姓祭祀中包含了諸多神仙,從《封神榜》便可管窺一二。但是祭祀牛王並不多見。這裡為什麼有這樣的廟宇呢?

同來的夥伴們告訴我,因為這裡有金牛金磨盤。

在哪?

石門!

石門又在哪?

牛王垴:农耕社会中的耕牛祭祀
牛王垴:农耕社会中的耕牛祭祀

現在的石門

原來在牛王堖與千佛嶺之間,原來是有一座石門的,天然的石門,石門下有金牛金磨盤,傳說,到了晚上,叩開石門,就有金牛拉磨,磨出來的米麵夠村裡人吃,後來不知道哪個貪婪的人天亮了也不讓金牛回去,後來就再不見了金牛。

石門後來被開闢為道路,來來往往的都是新時代的交通工具。看不到石門的樣子,當然,傳說,也就僅僅是一個傳說。

我認為,牛之祀應該來自於農耕社會對耕牛的珍惜和崇敬,還有感謝。

牛王,即牛神,祭祀牛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

典籍中關於牛王的傳說也有很多,牛王是怎麼來的,有兩種說法:

其一源於《列異傳》。《列異傳》說,武都故道縣有座"怒特祠",祠堂邊上長著一棵梓樹。秦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秦文公派人去砍伐這棵梓樹,馬上就有狂風暴雨。樹上的創口隨即合攏了,整整砍了一天也沒有把它砍斷。秦文公就增派了士兵,拿著斧頭的人多達四十個,還是砍不斷。士兵們疲倦了便回去休息,其中有一個人傷了腳,不能走路,只好躺在樹下。半夜,他聽見鬼對樹神說:"攻戰得很辛勞吧?"其中一個樹神說:"哪裡算得上辛勞?"鬼又說:"秦文公一定不肯罷休,怎麼辦?"樹神回答說;"秦文公能把我怎麼樣呢?"鬼又說:"秦文公如果叫三百個人披著頭髮,用大紅絲線繞住樹幹,穿著赤褐色的衣服,一邊砍你,一邊在創口那兒撒香灰,看你死不死?"樹神便啞口無言了。第二天,傷了腳的這個人便把聽到的話告訴了秦文公。秦文公於是叫士兵們都穿上赤褐色衣服,緊跟著創口砍出,就用灰撒上。結果樹被砍斷了,樹中有一頭青牛跑了出來,奔跑著進入豐水中不出。從那以後,秦國以牛為勇力的象徵,並奉以為神,於武都郡立怒特祠祀之。"怒特"意思就是"體健氣壯的牛",引申為神牛。

其二認為牛神為"牛神冉真人",這源於牛神的另一個傳說。傳說牛王是孔子的學生冉耕。冉耕,出生於公元前約544~年,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他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孔子哀嘆其"亡之,命矣夫!"傳說冉耕因喜好農耕,所以死後被玉帝封為牛神牛王,專司人間飼牛、耕作事宜。其實,冉耕之所以被奉為牛王,或有兩種可能:其一,因冉伯牛的名字中有牛、耕兩字,與農耕用牛相合;其二,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1回道:"唐宋間農民賽牛神,例畫百牛於壁,名百牛廟,後來訛起來,便成冉伯牛廟。"這就是明馮應京在《月令廣義·歲令一》所說的:"牛有牛王之祀,而越俗有謬圖冉伯牛之像以祭者。"

這兩個說法,都有意思,也是人與神的結合,開始為傳說,後來就成為神話。

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有了《牛王經》,此經全稱叫《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經》,經文很簡短,全經六百多個字,功德利益非常的殊勝,極不可思議。正如經中所言: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這部經典感召的福德,能夠與一個人從初發心直到成佛這過程中所有福德的匯聚總和一樣多,受持此經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佛從口中所生的心腹之子。從這幾句話就可以窺見若受持此經的福德將是多麼的浩瀚,故能夠消除貧苦業障,轉貧苦為富樂。經中所說的牛王神,雖表面上是一位天神,實際上從另一部佛經《五大牛王雨寶陀羅尼儀軌》中可以看出,牛王神其實就是佛的化現,是佛在因地時所發的大誓願力成就了這個殊勝法門,因為世尊的願力的深廣以及願力不虛妄,故化現的牛王神珠天亦決定能滿眾生之願。

佛教傳入後,受道教之影響很大。有的地方甚至無法分割。也許牛王之祀也是這樣的來源。兩相結合,牛王大大地站立在中國民間,那麼百姓們祭祀也就順理成章了。

農耕社會,牛不但是重要的農事工具,還是交通工具,殺了還可食肉,祭祀時還可用作犧牲。農人是離不了的。隨著社會的進化,從最初對耕牛的感謝演變到佛經中的牛神,再後來就是成了眾位神仙中的一個,與當初的原意已經分離了,我們應該不忘初心去尋找當初的源頭嗎?不需要了,只要百姓們認為牛神能保護村民以及村莊的五穀豐登,就夠了。

牛王垴:农耕社会中的耕牛祭祀
牛王垴:农耕社会中的耕牛祭祀

牛王堖一側被挖

但是回眸望去,還是觸目驚心。整個的牛王堖快要被挖完了,一座石料廠赫然在目,機器依然在運轉,也就是說,我們站立的山頭馬上要煙消雲散。

石料廠生產的產品,為高速公路服務,也為一些城市的建築服務。高速公路象一條條帶子躺在我們的地球上,讓諸多人享受了便利和快捷,現在已無法想象沒有高速的日子。可是回過頭來,看到山峰殘破的身軀,為何我還會這樣的泫然欲涕呢?

那些辛辛苦苦種植下的松柏,也不知道隨著開山的炮聲去了哪裡。還沒被挖到的地方,松柏們可憐兮兮的站立著,滿身的粉塵,是大山的石頭們粉身碎骨後落下的餘灰,是給它的兄弟們捎個話兒,唇亡齒寒,所有石頭結局不過如此。大風中,我也可憐兮兮的站立著,滿腹柔腸,卻無處傾訴,滿腦的問題,卻沒有答案,滿腔淚水,卻不知為何而流。

一座山被挖完,然後呢?

很久以前,山上升,海下降,或者,海上升,山下降,總體是自然的循環更改。可是現在的改變,卻不能用滄海桑田這個詞。終究,山沒了,河也沒了,人類,怎麼辦?

來源 王者芳菲

如果您想獲得更多本地新聞資訊,就趕快來關注本賬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