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和林縣:盤活農村土地「沉睡資產」 激發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和林縣盛樂鎮臺基營文化廣場,人山人海,正在進行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幸福”聚會!

農曆六月十九,這一天,是臺基營傳統廟會,歌兒唱得花綻放,踢踏舞蹈躍美滿。臺基營400多村民自創節目,載歌載舞,用舞蹈傳遞著精神風貌,用歌聲傳頌著幸福安康。

共享風調雨順,共慶豐收喜悅!

風調雨順的不僅是莊稼的好收成,更是臺基營村土地盤活“盤”出的真金白銀。

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離不開農村產業經濟的有力支撐。只有實現了鄉村產業振興,農業才能為經濟發展做出更高水平的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

「本地」和林县: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2016年,臺基營村委會新一屆領導班子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繪製了一張農業增產增收圖。

臺基營村民楊林今年把60畝水地一次性流轉給了金豐種植專業合作社,每畝400元,“原來的土地閒置挺厲害的,年輕人不願意種,上了年紀的種不動。就算自己種,也未必能有這樣的收入”,楊林一邊忙乎著廟會的事,一邊興致勃勃地說著土地流轉的事,“今年我們種植了黃芪、黨參、柴胡等中藥材,也有聘請河北‘專家’根據土質進行傳統種植的,種植了400多畝土豆。”

言談之間,楊林滿臉的喜悅和興奮。

「本地」和林县: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與楊林不同,村民秦國亮採取入股的形式進行了土地流轉,他沒領流轉金,而是把10畝旱地的流轉金3000元作為股份入股了合作社,“今年雨水不錯,再加上配套的滴管、噴灌,年底分紅,3000元總多!”

表情也與楊林不同,秦國亮滿臉的自信。

臺基營村主任盧金柱告訴記者,臺基營村引進的金豐種植專業合作社根據“農民自主、互利互惠”的原則,給村民量身定製了精準“套餐”,水地、旱地價格不一樣,想入股的入股,不想入股的,直接領取土地流轉金。

「本地」和林县: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針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部分青年勞動力不願意在農村務農的現狀,為盤活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的收入,自2016年開始,臺基營村按照“農民自主、互利互惠”的原則,積極引導,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土地流轉形式、鼓勵農民突破原有的土地經營模式,推動土地向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努力使農業產業化提質增效。村民嚐到了土地流轉的甜頭,近年來村民陸續主動把旱地流轉到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一方面農民將無力經營或不願經營的土地及時轉讓出去,在流轉中實現了土地的保值和增值,並獲得了收益。同時,土地流轉使連片開發成為可能,讓流轉出來的土地主要集中連片種植其他高等高效作物,促進了農業龍頭企業的基地建設和農業園區的建設,從而使得土地效益成倍增長。截至現在,臺基營村農民已流轉土地720畝,其中400畝種馬鈴薯,320畝種藥材,90%以上的農戶參與其中,同時,臺基營村還與華歐澱粉廠等企業簽訂訂單,解決賣難問題。

「本地」和林县: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談到今後的規劃時,臺基營村委會主任盧金柱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土地流轉,能轉活土地,轉大產業,轉富農民。今後合作社將吸納更多的農戶把土地流轉出來,結合村裡實際精心規劃,創新種植模式,努力從以前的小片經營,發展到今後的集中連營,使得機械化、農業化更方便,更快捷,這樣節本增效,真正使農民受益增收。

“今年,我們與青島明月有限公司簽訂農業訂單,利用村集體土地試種了40畝‘韓國紅’辣椒,從目前的長勢看,每畝收入應該在3千元以上,我們明年想繼續推廣”,盧金柱在規劃著臺基營村未來的產業發展!

「本地」和林县: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發揮縣域優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繼續完善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更多能人回鄉創業,帶動農民發家致富,努力推動鄉村產業蓬勃興起,村民收入、村集體經濟逐年遞增的還有盛樂鎮小林壩村。

致富不忘家鄉人,剛剛經村“兩委”換屆,小林壩村“一肩挑”的支書、主任王佔雲,硬憑著他的“內蒙古大江高科農業合作社”,憑著社員和股東的不懈努力,從2016年成立合作社以來,流轉全村227戶、680人的全部4200畝土地,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耕種,統一供應化肥、農藥和種子,統一收割、統一統防統治、統一銷售、統一分配收入,在連續兩年虧損的狀態下,終於在今年有望扭虧為盈,與貴州茅臺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訂單農業——種植“純毛6號”紅高粱,深紅的高粱熟滿枝頭,豐收在望。

「本地」和林县: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王佔雲告訴記者,今年的高粱種植全部由訂單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從最初的籽種選擇,到種植、田間管理、收割等,都有企業相關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從現在高粱的長勢來看,每畝產量預計在1500斤左右,按照每斤收購價在1.1元計算的話,每畝的收入就是1600多元,除去給農戶的補助500元/畝,先期的籽種、人工、澆地等的費用,每畝能掙600多元,彌補前幾年的虧損,農民今年依然有分成。

王志剛是小林壩村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家流轉了40多畝土地,“不操一分閒心,光種地,純利潤就是2萬元”王志剛給我們算起了他家的收入賬,“我在附近農業園區打工,每月的收入5千元左右,媳婦兒打工也有2—3千元的收入,我家一年的收入就在10萬元以上,比起原來的生活狀況,受死受活也就四五萬元,合作社真的是改變了我們全家人的生活。”

村民王挨斌承包農業園區兩個大棚,種植打籽青椒,預計能打籽30公斤,按照市場價格每公斤1000元計算,光此一項,純利潤也能掙2萬元,加上他流轉給合作社的30多畝地,今年的收入也在4萬元左右。

小林壩村被識別為貧困戶的3戶5人,也因合作社的成立,於2016年提早脫貧!

「本地」和林县: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本地」和林县: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振興,一直是農民的新願景。

思路決定出路,“如果今年高粱收成好的話,我們想建立一個在內蒙古的專屬基地,在周邊,甚至是盛樂鎮乃至呼市周邊推廣高粱種植,改變農業產業結構,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這樣,也實現了南方和北方的產業互補、經濟互補。”談到未來,王佔雲,這位農民企業家,村民致富的領路人,正在規劃小林壩村如錦的未來!

「本地」和林县: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