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行當——打席匠

曾經的北方農家,火炕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就寢場所,炕面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席子”,一種用“蘆葦”做的同炕面一樣尺寸的薄墊。

消失的老行當——打席匠

——席子就是這樣的

曾經有一句俚語——王老漢,實可憐,炕上沒席鋪麥秸!可見席子是關中農村當年衡量一家“窮富”的硬件之一,做席子的師傅,大家尊為“打席匠”,師傅們不僅僅做席子,而且還做一種盛放糧食的佳品“麥囤”,均勻的縫隙有利於糧食呼吸,糧食多麥囤可接上,我們生產隊有過三層高的麥囤,盛放十石麥(一石dan=三百斤)。

消失的老行當——打席匠

——麥囤就是這樣子

關中腹地的“打席匠”曾經都是外地人,師傅們常年在異鄉打席,時間久了就跟鄉親們非常熟悉。小夥伴們也樂得幫家裡幹完活後,圍著打席匠看稀罕:只見得筆直的蘆葦,從師傅手中的小圓筒滋啦啦的穿過,魔術般瞬間變為四根蘆葦條,有時候跳一般過去的蘆葦條不整齊,我們就爭著去擺好,而師傅都及時的制止大家,蘆葦條太鋒利不小心就劃破手。

一大捆蘆葦杆都變作蘆葦條,師傅閒暇的時間就用蘆葦稍做幾個“蘆葦喵”,分給小夥伴們,大家嘴裡吹著“蘆葦喵”開開心心的離開。當師傅把一大捆蘆葦條,準備扛向碾麥場的時候,爭先恐後的拉來自家的架子車,只要有小夥伴在跟前,師傅就少了扛蘆葦條的辛苦。碾麥場上,師傅擺開蘆葦條,小夥伴們就推過來青石碌碡(青石做成碾麥子用、橫臥的圓柱形農具)。

師傅把碌碡推上蘆葦條後,自己輕盈的躍上碌碡,兩腳嫻熟的慢慢移動,碌碡就聽話的從這頭滾向另一頭,看著師傅如同耍雜技的表演,我們也躍躍欲試,架不住我們的請求,師傅答應了,可是我們任憑使多大勁,碌碡紋絲不動。沒有蘆葦條在下邊,我們明明可以滾動的,後來才明白,碌碡壓蘆葦條不僅僅是技術、更是力氣活。

壓好的蘆葦條被運到打席的地方,師傅開始編席,看著凌亂的蘆葦條被師傅有條不紊的編在一起,根本沒有席子的模樣,一根上、一根下枯燥的重複著,小夥伴們不耐煩的一個個先後離開。最後,師傅給邊淋上水,用一根長木條壓住“十字花”的斜邊,向上折著,四邊都折上去,師傅再它們一個個把折起來的蘆葦條,用工具挑開縫隙塞進席子去,斜紋的席子立馬“現”了形,當主人捲起席子,鋪在自己炕的時候,不大不小正好。打席匠師傅的手藝就是這樣的高超。

伯父家堂哥多,打席匠沒事做時就吃住在伯父家,聰明的景作哥最後也掌握了打席匠的手藝,師徒二人親戚般的友誼一直來往著,禮泉也有了自己的打席匠。

到現在,農村生活條件提高,火炕沒有人使用,蘆葦蓆成為古董了;麥田面積劇減,麥囤沒有了用場,席子、麥囤下崗了,打席匠也成為當年的回憶。

打席匠景作哥的兒女們早大學畢業,小哥哥也不用那樣的辛苦了,打席匠永遠的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郝景望 陝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西安晚報》《咸陽日報》《新聞知識》《農友》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陝西人民廣播電臺”,中宣部編輯出版的全國讀書徵文集《攀登書山的歡歌》《書海暢遊》;“文化陝西SQ”“魅西安”“壯美昭陵”“韓家文苑”等平臺,實名認證——新浪博客,頭條號原創作者,東方頭條,強國博客,搜狐博客,網易博客等新媒體。

https://mp.weixin.qq.com/s/Q7eFWLImCi3mYHqjgPhYgQ文化陝西SQ9.13同步刊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