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行当——打席匠

曾经的北方农家,火炕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就寝场所,炕面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席子”,一种用“芦苇”做的同炕面一样尺寸的薄垫。

消失的老行当——打席匠

——席子就是这样的

曾经有一句俚语——王老汉,实可怜,炕上没席铺麦秸!可见席子是关中农村当年衡量一家“穷富”的硬件之一,做席子的师傅,大家尊为“打席匠”,师傅们不仅仅做席子,而且还做一种盛放粮食的佳品“麦囤”,均匀的缝隙有利于粮食呼吸,粮食多麦囤可接上,我们生产队有过三层高的麦囤,盛放十石麦(一石dan=三百斤)。

消失的老行当——打席匠

——麦囤就是这样子

关中腹地的“打席匠”曾经都是外地人,师傅们常年在异乡打席,时间久了就跟乡亲们非常熟悉。小伙伴们也乐得帮家里干完活后,围着打席匠看稀罕:只见得笔直的芦苇,从师傅手中的小圆筒滋啦啦的穿过,魔术般瞬间变为四根芦苇条,有时候跳一般过去的芦苇条不整齐,我们就争着去摆好,而师傅都及时的制止大家,芦苇条太锋利不小心就划破手。

一大捆芦苇杆都变作芦苇条,师傅闲暇的时间就用芦苇稍做几个“芦苇喵”,分给小伙伴们,大家嘴里吹着“芦苇喵”开开心心的离开。当师傅把一大捆芦苇条,准备扛向碾麦场的时候,争先恐后的拉来自家的架子车,只要有小伙伴在跟前,师傅就少了扛芦苇条的辛苦。碾麦场上,师傅摆开芦苇条,小伙伴们就推过来青石碌碡(青石做成碾麦子用、横卧的圆柱形农具)。

师傅把碌碡推上芦苇条后,自己轻盈的跃上碌碡,两脚娴熟的慢慢移动,碌碡就听话的从这头滚向另一头,看着师傅如同耍杂技的表演,我们也跃跃欲试,架不住我们的请求,师傅答应了,可是我们任凭使多大劲,碌碡纹丝不动。没有芦苇条在下边,我们明明可以滚动的,后来才明白,碌碡压芦苇条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力气活。

压好的芦苇条被运到打席的地方,师傅开始编席,看着凌乱的芦苇条被师傅有条不紊的编在一起,根本没有席子的模样,一根上、一根下枯燥的重复着,小伙伴们不耐烦的一个个先后离开。最后,师傅给边淋上水,用一根长木条压住“十字花”的斜边,向上折着,四边都折上去,师傅再它们一个个把折起来的芦苇条,用工具挑开缝隙塞进席子去,斜纹的席子立马“现”了形,当主人卷起席子,铺在自己炕的时候,不大不小正好。打席匠师傅的手艺就是这样的高超。

伯父家堂哥多,打席匠没事做时就吃住在伯父家,聪明的景作哥最后也掌握了打席匠的手艺,师徒二人亲戚般的友谊一直来往着,礼泉也有了自己的打席匠。

到现在,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火炕没有人使用,芦苇席成为古董了;麦田面积剧减,麦囤没有了用场,席子、麦囤下岗了,打席匠也成为当年的回忆。

打席匠景作哥的儿女们早大学毕业,小哥哥也不用那样的辛苦了,打席匠永远的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郝景望 陕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新闻知识》《农友》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宣部编辑出版的全国读书征文集《攀登书山的欢歌》《书海畅游》;“文化陕西SQ”“魅西安”“壮美昭陵”“韩家文苑”等平台,实名认证——新浪博客,头条号原创作者,东方头条,强国博客,搜狐博客,网易博客等新媒体。

https://mp.weixin.qq.com/s/Q7eFWLImCi3mYHqjgPhYgQ文化陕西SQ9.13同步刊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