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二年級語文第四單元《葡萄溝》說課稿

《葡萄溝》說課稿

一、說教材

《葡萄溝》介紹了位於我國新疆吐魯番的水果之鄉——葡萄溝。課文圍繞總結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展開了四個內容:一、葡萄溝盛產水果(第一自然段)。二、葡萄溝景色美麗、獨特。夏季,種在梯田裡的葡萄長出了茂密的枝葉,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掛在綠葉底下,十分美麗(第二自然段)。三、維吾爾族老鄉非常熱情好客,(第二自然段最後一句話)。四、葡萄溝生產的葡萄乾色鮮、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因此對於本教材,我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的思維為中心,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品詞賞句來體會文章蘊涵的情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把本課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並將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設計如下:

1、學會本課17個生字,理解“盛產、茂密、涼棚、五光十色、展開”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並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間的連接方法——按時間順序連句成段,並能自我體會葡萄溝是個好地方。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2節。

二、說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並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間的連接方法——按時間順序連句成段。

2、準確領會第二自然段的詞句,並體會其中蘊涵的情感:葡萄溝是個好地方。這兩點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即文章的第二節。

三、說教法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是由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所決定的。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完成上述基本任務的基本途徑是學生自己的讀書實踐。讀可以顯形,讀可以激趣,可以動情,可以啟智,可以育人。因此在本課時的閱讀教學中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益知、怡情,發展語言和能力。

四、說學法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新課程導引的新課堂,其本質特徵在於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又是道德主體、審美主體。一句話,他們應當是自主發展、自我構建的主體。而活動是主體存在和發展的方式。離開了自主的、具體的、感性的學習活動,學生是無法獲得主體地位,也不能發揮主體作用的。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儘可能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朗讀方式,自主選擇作業方式,自讀自悟,自己觀察發現……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說教學流程

一、教學第一板塊:在導入新課中走近葡萄溝

1、教師首先板書“葡萄”一詞,指導學生認清字形讀準這個輕聲詞後,完整課題板書“溝”,葡萄是一種水果,葡萄溝呢?聰明的學生理解葡萄溝是一個地名,因為課題中的“溝”,我們常說“山溝溝”“水溝”就表示地名。

2、葡萄溝在哪裡呢?課件出示語句:新疆吐魯番有個地方叫葡萄溝。

學生一:(葡萄溝在新疆。)學生二:(葡萄溝在吐魯番。)學生三:(葡萄溝在新疆吐魯番。)說的都沒錯,哪位同學說的讓大家聽了更明白?

3、(教師邊說邊課件出示中國地圖)是呀,第三位同學講的更明白,中國有個省份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個地方叫--(吐魯番),吐魯番有個地方叫--(葡萄溝),你能在地圖上幫我們找找葡萄溝嗎?指名學生找,可是根本找不到。

4、教師乘機設疑:那麼一個小小的地方,在地圖上連名兒也找不到,是什麼值得一寫呢?

(從讀“葡萄”的音到猜“葡萄溝”是個地名再到說“葡萄溝”在新疆吐魯番最後到地圖上找“葡萄溝”設計緊湊有實效,學生漸漸走近了葡萄溝。最後教師的乘機設疑也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第二板塊:在初讀課文中走進葡萄溝

1、快把書打開,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去認認真真讀課文吧。

(學生帶著“那麼一個小小的地方,在地圖上連名兒也找不到,是什麼值得一寫呢?”這個問題走進文本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又通過檢查生字新詞、選自己想讀的小節朗讀,學生從一開始的“走近葡萄溝”到了“走進了葡萄溝”。)

2、大家讀過課文了,誰能告訴大家,那麼一個小小的地方,為什麼值得一寫呢?

3、過渡:是呀,那裡的葡萄太棒了,那裡的人們太好客了,現在你們最想讀哪一節?(第二節)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喜歡去讀的是學生感興趣的,也是學生最會全身心投入的。)

三、教學第三板塊:在細讀課文中欣賞葡萄園

1、那好,自己趕快去讀第二節吧,想想你能讀懂些什麼。(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暢談)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你知道這個小節有幾句話嗎?有哪幾個表示時間的詞語?看看哪幾句是寫夏天的?哪幾句是寫秋天的景色的呢?(夏天和秋天、這時候)這時候指什麼時候啊?自己讀一讀。(秋季)

(2)看看葡萄種在哪兒?學生讀文後,看圖理解“山坡、梯田”。(梯田是沿著山坡開闢的一級一級的農田。)

2、葡萄溝的夏季和秋季,你更喜歡哪個季節?再讀一讀第二小節,自己選擇喜歡的季節,多讀幾遍,邊讀邊想直到眼前出現了一幅幅圖畫、電影再停下來,好嗎?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是自主發展、自我構建的主體。但這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教師的顯性(定形的)教學設計與學生主體學習、自主發展的衝突和矛盾。因此,在此我設計了隱性設計,學生喜歡夏季則先學第二句,若學生喜歡先學秋季的,則先學第三四句,以此作為課堂調節手段去調適和引導學生的主體行為。)

你最喜歡什麼時候的景色?

A夏季(你看見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理解“茂密、一個個”

(學生可能會說枝葉,也可能會說葡萄可以按順序學習)

(1)怎麼樣才算茂密呢?(老師貼幾片葉子,再由學生上前繼續)對,這樣層層疊疊向四面展開的樣子就是茂密。再看圖,理解“茂密”。你能做一個枝葉向四面展開的樣子嗎?

(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場景還原、再現,把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心靈之間組在一種相似的和諧振動,才能使學生與所學知識產生共鳴。讓學生自己來貼一貼葉子,用手做一做向四面展開的樣子,將“茂密”二字還原成具體的畫面,形象地理解“茂密”即是表示枝葉層層疊疊,密密麻麻。)

(2)(看到了許許多多的綠葉,像涼棚)看到了多少涼棚,一個兩個還是……看到了幾個涼棚?(一個個)

想象:老師查過資料,夏天那裡天氣太熱,最高溫度達到了49度。悶熱的夏天,新疆的小朋友可在“涼棚”下幹什麼?老人們呢?

(3)朗讀指導。閉上眼睛,讓我們大家趕快鑽進涼棚去,怎麼樣?(好!)感覺如何?(引導學生創造“涼快”、“涼爽”、“舒服”等詞語或句子引導學生帶著感受反覆朗讀。)指名讀

一個個涼棚攔住了陽光,給你什麼感覺?能讀出涼爽的感覺嗎?

同桌準備——指名讀

站在這茂密的樹下,你想到了什麼?那茂密的預示著什麼嗎?現在樹葉茂密,以後呢?是啊,秋季的葡萄一定會大豐收的。那麼這一個個涼棚呢?這葉子、這涼棚,帶著一種希望,有著希望之美,你能讀出來嗎?

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怎麼才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呢?依照教師的講,即逐段地作煩瑣的內容分析,還是讓學生多讀熟讀,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聽懂和讀懂的意義是不大一樣的。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論家劉勰說得好: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讓學後反覆地讀,在多讀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逐步瞭解葡萄枝葉的茂密,感受葡萄溝夏季景色的美麗,更在讀中感悟到秋季葡萄豐收的期待、希望。)

B、到了秋季,葡萄果然豐收了!老師為什麼要用果然?快抬頭看看葡萄架透過茂密的枝葉你從哪兒發現葡萄成熟了!(若學生先說秋季,則如此引導:為什麼喜歡秋季啊?)

(1)唉呀,有幾種顏色啊?這麼多顏色的葡萄你都見過嗎?認識哪種顏色的葡萄?(課件出示)讓孩子認識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葡萄,悟出葡萄顏色的不同。(讀)讀時要引導學生注意這裡一連4個頓號的作用。

(許多葡萄的品種是我們這些學生所沒有見過的。通過課件,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阻隔,親眼目睹大家所陌生的甚至是從沒見過的白葡萄、紫葡萄等。)

(2)這麼多顏色,可以同什麼詞來形容呢?“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可以換嗎?看圖,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在比較中悟出有什麼不同(教師引導學生在詞語中的“光”中發現)(讀)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通過兩幅直觀的圖片,淺顯易懂地理解了“五光十色”與“五顏六色”的區別,讓語言文字訓練不露痕跡。)

(3)“一大串一大串”,一大串一大串是不是隻有兩串啊?(讀)

比較:

{葡萄一串一串掛在綠葉底下}

{葡萄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

這葡萄串兒這麼大,數量這麼多,顏色這麼多,種類這麼多,而且水靈靈的,再看看,像什麼呀? (一個個瑪瑙)(一顆顆寶石)(一顆顆珍珠)(一顆顆明珠)……晶瑩剔透,真是美麗極了!讓我們美美的讀一讀。(板書:五光十色,讓學生帶著感受反覆朗讀)

3、往下讀,你還能讀懂什麼?(老鄉的熱情)哪裡看出老鄉的熱情呀?

(準:一定;最甜;吃個夠)

想象:他會對我們說些什麼呢?(老師扮演遊客,學生扮演老鄉,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孩子喜歡錶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這不僅是因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別接近兒童生活的戲劇形式,而且有角色效應的作用。當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我——一個小學生為“他角色”——維吾爾族老鄉,那種新異、好奇心,使孩子激動不已。)

4、朗讀

多麼熱情好客的老鄉,趕快誇誇老鄉吧(帶著感受讀課文)

四、教學第四板塊:在朗讀中讚美葡萄溝同時理解構段方式

1、葡萄溝盛產水果,景色美麗,老鄉熱情好客,千言萬語化做一句話: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捧起書來,老師和大家分句子讀第兩節,再一次讚美那裡的葡萄,那裡的老鄉,怎麼樣?

2、讀後理解第二節的構段方式:按時間順序構段

(1)分句讀。第一句老師讀,第二句男生讀,第三、四句女生讀。

(2)大家發現沒有,你們讀的這些句子裡面都有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能找出來嗎?

(3)小結:課文第二節是按時間順序寫的。

過渡:同學們,課文中第一節有個句子也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哪一句?

3、學習第一節

(1)找到的讀一讀。指名讀,問:你為什麼把“最”讀的很突出?再指名讀。

(2)朗讀第一節。

五、教學第五板塊:在遷移訓練中模仿葡萄溝的寫法。

趁熱打鐵,圍繞本課教學重點,我設計既有準對性又有開放性遷移模仿作業,並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題來先說後寫,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鍊了學習能力。

1、我們家鄉—象山出產的水果可多了,五月有____________,六月有____________,七八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了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____________成熟了。

2、家鄉的桔子種在山坡上、田野裡。

陽春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秋高氣爽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是這時候您到我的家鄉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