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補貼的債,要用人命來還?

滴滴补贴的债,要用人命来还?


“現在漲價就是你們還前兩年補貼的債。”程維說。確實,按照江湖人的說法,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雖然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當然得只爭朝夕。



一切都是套路。


所謂套路,就是不怕你不入局。2014年,在補貼大戰如火如荼之時,出租車司機比居委會大媽還要熱情。即便是揚招的出租車,司機師傅都會熱情的請求乘客下載打車軟件。


當時滴滴的形象是溫情的,簡直是比雷鋒還要受歡迎的善財童子。對於司機來說,打車平臺的出現加速了出租車與乘客的匹配效率,還可以享受大量補貼,收入自然水漲船高;對於乘客而言,紅包減免甚至免費乘車則意味著打車成本的降低。


這樣看來,乘客與出租車司機可謂皆大歡喜,那麼,作為一家商業機構,滴滴掀起補貼大戰的目標單純是為了送溫暖嗎?


俗話說,互聯網公司的運營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那麼在滴滴的故事裡,誰是買單的“豬”呢?


補貼大戰劍指其他競爭對手。打車軟件最早的格局是“戰國七雄”,實際上,打車軟件企業的開發成本、技術含量並不高,市場推廣成為打車軟件企業能否生存下來的關鍵力量,而地推成功與否、流量獲客拿到與否背後的核心要素則是資本。


資本在打車軟件之戰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截至2014年5月17日,滴滴補貼14億元,快的補貼超過10億元。截止最瘋狂的2014年5月底,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佔總體累計用戶市場份額98%以上。滴滴打車以68.1%的高比例成為市場的領導者,快的打車佔30.2%排第二。

滴滴快的迅速清空了其他競爭對手,並在資本的主導下合併。



伴隨著競爭對手的出局,滴滴的商業模式開始轉變,專車開始成為主流。專車和打車軟件分享相同的技術基礎以及服務流程,唯一的差別是,專車軟件為出行市場中增加了運力,呼叫的車輛由正規出租車變為掛靠平臺的專車,致使打車平臺與出租車公司之間的關係發生質變,由打車軟件的補充訂單、充當某種意義上的“互補品”變為了直接與出租車公司競爭的“替代品”。


實際上,專車的創新並非技術上的革新,而是商業模式的突破,專車模式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重構了供需。供給端將更多社會閒散車輛集中起來,成為商品資源增加了供給;需求端乘客在打車之外還多了專車、拼車、順風車的選擇,增加了需求,拓展了消費場景。


在專車時代,滴滴一度與Uber、神州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不過,2016年8月,滴滴收購了Uber中國後,滴滴和Uber全球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滴滴也因此成為了唯一一家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資的企業。


實際上,資本之所以補貼,最終還是為了收割。事實上,互聯網企業並不害怕羊毛黨退場。補貼結束後,曾經長期依賴紅包減免、平臺補貼免費乘車的人選擇告別市場,用戶乘車數據確有下跌,但留下來的大都是平臺的忠實擁躉或者說剛性用戶。


市場格局大局已定之後,滴滴開啟了收割模式。意味深長的是,之前勇做打車軟件義務推廣員的出租車司機,開始在多個城市抵制滴滴,然而,用戶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傳統的業態已經萎縮。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出租車師傅們開始喟然長嘆。



羊毛黨亦不得不與過去的滋潤歲月告別。前些日子,滴滴創始人程維在公開場合表示,漲價確實是真的,前兩年的低價打車完全是因為有滴滴公司在背後對司機進行高額補貼,也會通過各種滿減、優惠券的形式來貼補乘客,所以才會出現當時的低價。但是現在高額補貼已經不再推行了,所以也就是說,現在提高了的價格就是原先本來的價格而已。


伴隨著用戶習慣的養成,出租車揚招的成功率已經下降,程維的底氣越來越足。


在商言商,滴滴的出現並不是為了做公益,這一點倒是可以理解。客觀的說,需求是真實存在的。

當出租車公司有限增長的車輛無法滿足城市快速膨脹的人口與隨之而來的打車需求,這塊需求就需要通過所謂的“非法”手段進行消化。


在打車軟件出現之前,“黑車”橫行。但黑車未獲得運輸管理部門批准,司機未取得合格的職業執照,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乘坐黑車而發生的交通事故、人身安全事故屢有發生。


相對黑車而言,專車相對具有安全保障,服務體驗亦略好,迅速佔領了出租車運力所不及的消費市場。天風證券曾預測,未來專車能夠替代私家 3%市場份額,出租車20%市場份額,黑車70%市場份額、個人租賃10%市場份額,公司租賃30%市場份額。


但問題來了,專車最大的替代便是黑車,那麼現在黑車司機都去哪兒了呢?



值得注意的是,專車雖然最早出現在美國,然而美國並沒有所謂的“黑車經濟”。在美國,大多數的專車司機,只是為了通過兼職在工作外進行創收。而在中國,專車司機普遍是全職,很多甚至便是之前的黑車司機。


在滴滴和Uber中國合併之後,滴滴佔據了專車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堅持B2C模式的神州租車落在下風。B2C模式需要大量的資產投入,不利於擴張。滴滴輕資產運營的C2C模式可以輕鬆帶來大流量。不過,C2C模式難以執行標準化的統一服務。譬如,經常會出現叫車車牌與實際車牌不符的情況、不熟悉路的司機跟著導航錯兜了一個大圈子,甚至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下會有司機主動拒單的情況。


與一些輕資產的電商平臺不同,買到質量層次不齊的商品,至少不會致命,而出行領域的管理不規範,則意味著乘客生命會受到威脅。從公開報道來看,滴滴司機劫殺老師、砍傷電競選手等新聞不絕於耳,而滴滴順風車則多次出現劫殺女乘客的惡性事件。


眾所周知,社交屬性對於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提升巨大。為了突破工具類運用或平臺類運用的估值瓶頸,滴滴推出有社交屬性的順風車。而從滴滴過往的一些推廣海報文案來看,滴滴將女乘客當成資源提供給了順風車司機。


三個月兩起命案,滴滴當年補貼的債,如今難道需要用乘客的生命來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