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故事」聽力恢復,我們爲您助力

週一早上八點,身穿“黃馬甲”的志願者李清如約來到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診室,開始為一名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術的患兒家長做調查問卷。和她一起耐心調查的,還有同樣身著馬甲的幾位志願者。每個週一和週五的早上,他們都會準時來到人工耳蝸診室外,等待當天來做人工耳蝸術後複查的患者們。

「友谊故事」听力恢复,我们为您助力

李清手上的這疊厚厚的問卷,根據接受手術者的年齡分類,設計了不同角度的問題,從聽力的恢復水平到發聲方式的變化情況,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應著不同分值,患者家屬每答一道題,志願者們就要記錄下他們的分數,並最終算出他們的總得分。

這項工作對於評估人工耳蝸植入術患者開機後聽力恢復情況十分重要。醫生將會根據每位患者獲得的分數,結合實際檢查結果對他們的人工耳蝸設備進行進一步調試,以確保每位患者的術後康復效果。這樣的工作不僅要求志願者們懂得一些疾病知識,還要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並在溝通時付出極大地耐心。

「友谊故事」听力恢复,我们为您助力

今年47歲的李清是一名自由職業者,也是在這個崗位服務時間最長、經驗最豐富的志願者。去年10月,當看到張貼在友誼醫院門診一層的“守護天使”志願者招募海報時,李清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熱愛社會工作、樂於助人的她馬上就找到醫院門診部,申請了這個志願服務崗位。此後,每週一和週五她都堅持來醫院服務,用耐心與微笑迎接每天第一位患者到來,目送最後一位患者離開。

「友谊故事」听力恢复,我们为您助力

一天,一位老奶奶領著佩戴了人工耳蝸的小孫子來耳科門診複查。在做調查問卷時,李清發現這個小患者雖然已經開機很久,機器也調試了多次,但聽力和語言的恢復水平還是很差。幾經詢問,李清了解到,這個小朋友的父親患有精神類疾病,母親也離家出走,家裡只有奶奶帶著他。但奶奶年紀大了,不知道該怎樣幫助小朋友進行康復訓練。於是李清和幾名志願者手把手地演示,一句句地教,還讓老奶奶現場嘗試。當天在醫院裡,小朋友的反應就有了一些進步,老奶奶非常感謝李清,還答應她回了家還會繼續照著這種方法為孩子做康復訓練。

還有一次,一個年齡不到20歲、看上去有些自卑的小夥子來到門診調試機器。在聊天中小夥子提到他不想工作,也不知道該怎麼找工作。李清覺得這樣不行,即使植入了人工耳蝸,如果不融入社會,參與社交,那他會更加自卑,與人交流的能力也不會提升。於是李清在網上幫他搜索了一些技術培訓的課程,提示小夥子也可以去殘聯尋求就職機會,並且主動加了他的微信,告訴他以後有什麼需要幫忙的,都可以隨時與自己聯繫。

「友谊故事」听力恢复,我们为您助力

其實,除了李清,這裡的志願者們都在全心全意的為患者們服務,無私的為這項工作奉獻著,

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李清和她的志願者夥伴們已經累計服務了880個小時,幫助完成414份人工耳蝸術後患者複查問卷,為近200位患者提供了志願服務。甚至有的志願者家住懷柔區,還會每次不辭辛苦的趕過來。

志願者的服務,不僅讓患者受益,也令人工耳蝸室的王偉醫生有很深的感觸。現在,他可以更加專注地完成複查患者、調試設備等技術工作,效率也更高了。在王偉眼裡,這些志願者們虛心好學、熱心助人的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非常感謝志願者對門診工作的支持和幫助,更感謝他們對患者的耐心與熱情。

「友谊故事」听力恢复,我们为您助力

當問及是什麼讓他們堅守這項服務時,李清說,雖然人工耳蝸的植入手術可以很好地解決聽力障礙的問題,但康復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在很多患者或患兒家長遇到困難時,志願者能做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時不時地給他們鼓鼓勁兒,出出主意,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幫助他們儘快適應和學會使用人工耳蝸。這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志願服務工作,它能讓患者們感到在康復的路上,有人陪伴。

目前,北京友誼醫院的“守護天使”志願服務崗位主要為門診導醫,其中包括自助服務區導醫、分診服務檯導醫、門診服務中心導醫以及診區內巡視導醫等多個崗位。這個暑假,將有80餘位來自院校和社會的志願者在門診提供志願服務工作。

看了這篇文章,我也想成為一名志願者,該怎麼報名?

太好了!快撥打北京友誼醫院“守護天使”志願者報名電話:6313 9052

「友谊故事」听力恢复,我们为您助力

請輸入文字

「友谊故事」听力恢复,我们为您助力「友谊故事」听力恢复,我们为您助力

二長按右側二維碼

我們竭誠守護您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