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項羽的決策END

有學者試圖從個體領導的心理視角來解讀。可以說,從心理視角對楚漢戰爭的解讀是一種新的嘗試。有學者把劉邦的成功歸為如下的性格:性格外向,敢作敢為,豁達大度,外示寬厚,卻又暗藏心機。而項羽則與此相反:有勇無謀、優柔寡斷、剛愎自用、兇暴殘殺等。也有學者指出項羽的個人性格的雙重性,認為存在著善惡、美醜、剛柔的矛盾衝突,注重情感因素和個人易怒,將是非曲直置於次要地位。更有學者指出了項羽的個體性格與社會性格之間存在著矛盾,自己的殘暴與民眾求安定心理的矛盾導致民眾的叛離。

鴻門宴中項羽的決策END

應該說,運用心理學的解釋不失為一很好的視角,因為戰爭中項、劉二人的個人色彩非常明顯,他們的心理素質對戰爭的走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學者們在解讀兩者的心理時卻存在一些問題:他們分析時冠以心理之名,但卻沒有用心理學的理論,僅憑自己的直覺,運用文學性的語言進行描述,缺少系統的理論作支撐。

鴻門宴中項羽的決策END

以前老一代治秦漢史的學者把項羽失敗、劉邦勝利的原因首先歸於兩者治國方案的差異。在此基礎上,我們運用前景理論較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這種差異會導致戰爭的成敗。項羽的抱負是回到春秋時代,做諸侯中的霸王,以此框架在鉅鹿之戰前的決策行為,處於損失的領域,從而導致了戰鬥中的破釜沉舟。但在鴻門宴時,處於收益的領域,不願意做出冒險的舉動,而且項羽的抱負決定了他與劉邦不是零和的博弈,只要劉邦承認他的霸主地位,就允許劉邦有生存的空間,基於此他放走了劉邦。因此項羽放走了劉邦不是優柔寡斷,而是參照點所確定的框架影響所致。項羽的參照點,來源於因對家鄉土地的眷戀而產生的親情、鄉情、友情,情感影響了他的理性判斷,干擾了他的決策。

鴻門宴中項羽的決策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