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袁紹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項羽和袁紹是兩個相隔了四百年的歷史人物,但是當我把兩人放在一起比較時,卻驚人地發現這二位有諸多相似之處,簡直就是“難兄難弟”。聽我給大家分析:

一、都是貴族後裔,出身名門。項羽是戰國末期楚名將項燕的子孫,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於天下,二人都屬於“高幹子弟”。因為有一定的政治“基因”和號召力,起兵造反以後,有許多人響應、投奔,很快就形成一股政治軍事力量。鉅鹿之戰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為天下盟主分封諸侯。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因為家世顯赫、軍事力量強也被推為盟主,後來由於擁有土地廣闊的河北地區成為實力最大的一支軍閥。兩人都是最有可能奪取天下的熱門人選。但是由於種種失誤,最後都以覆滅告終。

項羽、袁紹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鉅鹿之戰


二、兩人都政治上短視,缺乏政治頭腦,看不清形勢,遇事優柔寡斷。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虎歸山,給自己樹立了最大的政治對手劉邦;劃定“楚河漢界”,沒有乘勝追擊給了劉邦扳倒自己的機會。“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其後更是一錯再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袁紹“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曹操語),該出手時不出手,不該出手偏出手,倉促發動官渡之戰,戰敗之後大傷元氣。

第二、“婦人之仁”是項、袁二人的通病。項羽為人有仁愛的一面,經常和部下一起衝鋒陷陣。士兵受傷他都會掉眼淚,親為包紮,但“戰勝不與人功,得利不與人利”,捨不得與天下共利,最後落個眾叛親離。袁紹表面上禮賢下士,經常和士大夫飲宴、酬和,內裡卻心懷猶疑,謀士獻奇計而不用。田豐、沮授計謀不亞於郭嘉丶荀攸,可惜袁紹不用其計。將領出兵之後勝無賞敗必罰。最後使手下謀士許攸、戰將張郃、高覽都投了曹操。

第三、項、袁兩人在取才、用才方面都存在問題。項羽往往根據個人親情、好惡來用人。陳平、韓信原先都是項羽手下。陳平因為有盜嫂、賄金的劣跡、韓信曾受過胯下之辱,都沒有受到項羽的重用,轉而投奔了劉邦,把人才白白送給了對手,削弱自己強大敵人。就連忠心耿耿的范增他也懷疑,把老頭氣走了。袁紹手下謀士眾多、戰將眾多,官渡之戰本來佔據絕對優勢。但袁紹因為許攸有貪賄的缺點,不用其計謀反而大罵許攸。許攸轉身跑去投了曹操,獻計火燒烏巢,大敗袁紹。

項羽、袁紹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


第四、看人格力量二人都是懦夫。是真英雄,應該無所畏懼,無所顧忌,不怕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沒柴燒。這就是歷史上成功者、勝利者的巨大人格力量。失去這種人格力量的人必然失敗。在反秦的鬥爭中,項羽保有這種人格力量,他是英雄;在楚漢相爭中,他丟失這種人格力量,成了懦夫、敗將。項羽勇於自殺,羞於戰敗。“項羽若肯過江東,捲土重來未可知。”但他卻選擇了自刎而死。袁紹官渡戰敗後,土地未失,實力尚存,但他卻羞於面子、一蹶不振。曹操進攻冀州時他畏敵如虎,戰敗後羞憤難當、吐血而亡。

五、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垓下之戰,項羽不是想著咋樣突圍出去東山再起,而是抱著虞姬生離死別。袁紹亦如此。劉備被曹操攻擊向袁紹求救,本來是乘虛直入奪取許都的大好機會,袁紹因為愛子袁尚患重病而心神俱亂不願出兵,使曹操少了後顧之憂。後來又因立幼子袁尚為世子,弄得袁尚、袁譚兄弟失和、大打出手,最後全都被曹操收拾了。

“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到死都不知道他為什麼死的,袁紹也是。

項羽、袁紹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霸王別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