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農牧業救災復產方案

當前正值處暑後期,正值在田作物的生長中期,其中晚稻為分櫱期,甜玉米、蔬菜、花生為生長期,香(粉)蕉、番木瓜正值花果期。洪澇水淹,將對作物根部供氧以及沒頂作物的生長點生長帶來影響,造成作物死亡或生長減弱,並易引發植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傳播。為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推進農牧業災後復產工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及省農業廳關於救災復產的有關要求,按照搶抓季節、上造損失下造補、糧食作物損失經濟作物補、農業損失外出務工補的指導思想,爭取主動,採取有力措施,發動農民群眾迅速開展救災復產工作,確保受災之年不減收。

二、主要任務

(一)調動群眾積極性,組織發動群眾開展生產自救。

(二)抓好作物補種、改種和搶種工作以及災後田間管理等措施的落實。

(三)抓好受災養殖場(戶)的環境清理和消毒,加強疫情監測,消除疫情隱患,防止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四)保障救災復產農資供應,爭取省資金及物資支持,扶持受災農戶迅速恢復生產。

三、工作內容和時間安排

(一)第一階段:9月3日-9月7日

1.加強災情核實工作,全面、及時、準確收集和核實災情,並及時上報市委、市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

2.成立農牧業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組派救災復產工作組深入災區第一線指導農牧業救災復產工作。

3.制定復產技術方案,全力推進災後恢復生產各項措施落實。開展救災復產專題的科技下鄉活動,加強對農作物田間管理的分類技術指導。

4.加快田間雜物清理、作物扶正培土,指導群眾做好作物災後清園及田間管理工作。

5.組織受災養殖場(戶)修復、消毒畜禽欄舍,對死亡禽畜進行無害化處理,加強疫情監測,落實防控工作措施。

  6.抓好救災復產示範點建設。指導各地創辦救災復產示範點,並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確保救災復產工作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7.與保險公司溝通聯繫,做好受災水稻、甜玉米、香蕉等參保農作物的查勘和定損。

  8.組織群眾對受災嚴重和絕收農田進行補種改種。

9.多渠道籌措救災復產資金和物資。

(二)第二階段: 9月8日-9月15日

1.抓好絕收農田補種改種以及作物田間管理。

2.加強疫情監測和畜禽免疫,防止發生重大動物疫情。

 (三)第三階段: 9月16日以後

1.抓好晚稻管理,確保晚稻獲得豐收。

2.及早規劃,抓好冬種生產。做好冬種規劃、全面開展冬種生產,抓好種子種苗供應,力爭在適合冬種的農田全部種上冬種作物。

3.督促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田建設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4.抓好畜牧業生產,加強疫情監測和畜禽免疫,防止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四、工作措施

根據各類農作物受災情況,開展分類指導,落實各項具體技術措施。

(一)成立機構,加強領導。成立市農業局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由局主要領導任組長,其他局領導班子成員為成員,切實加強對農牧業救災復產工作的領導。針對受災較重的惠東縣、惠陽區、惠城區,組派3個農牧業救災復產工作組,每個組負責一個縣區,分赴災區指導農牧業救災復產工作。各縣區、鄉鎮也要相應成立工作組,將工作落實到基層,最大效率地組織和發動廣大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儘快恢復生產。創辦救災復產示範點,發揮示範片的輻射帶動作用,讓農業救災復產工作深入民心。

(二)分類指導,落實措施。

1.水稻:針對水稻禾苗倒伏,缺氧性枯苗。建議:

(1)儘快疏通溝渠,排幹積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有毒物質;

(2)轉晴噴清水洗除殘留葉片上汙泥,促進光合作用;

2)轉晴噴清水洗除殘留葉片上汙泥,促進光合作用;

(3)及時追施速效肥料以及根外噴施葉面肥。洪水過後、天氣穩定、在保持淺水層的基礎上畝施尿素5一6公斤混硫酸鉀7.5公斤促禾苗恢復生長。也可用0.3%磷酸二氫鉀混尿素0.5斤進行葉面噴施,增強植株生活力,防止早衰;

(4)轉睛噴施殺菌殺蟲劑,提高水稻抗病性。重點抓好水稻心腐病防治,發病稻田排幹水後,可選擇噻唑鋅或農用鏈黴素或中生菌素加磷酸二氫鉀兌水噴施稻叢心葉基部,每隔5―7天一次,連施2―3次。同時監測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穗頸瘟、紋枯病等暴發危害,及時做好病蟲防治。

2.甜玉米:針對出現倒伏、折斷現象,建議:

(1)開溝排水。對於排水不暢的田塊,及時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促進根系恢復生長;

(2)分類加強田間管理。根據不同生長期和受害程度,結合中耕培土扶正植株,增施氮、鉀肥及追施葉面肥,建議尿素10公斤/畝、5公斤鉀肥/畝;

(3)加強病蟲防控。一是重點預防甜玉米細菌性基腐病,可用噻唑鋅或農用鏈黴素或中生菌素加磷酸二氫鉀噴施。二是噴灑世高、多菌靈、井崗黴素、消菌靈等,預防大小斑病、紋枯病和莖腐病。

(4)及時採收。對成熟的甜玉米要及時採收上市。

3.蔬菜:葉菜類蔬菜出現受淹受損嚴重,瓜豆類、茄果類、瓜類蔬菜出現葉片受損,掉瓜落葉,棚架倒伏現象,建議:

(1)清理溝畦,排除積水。受淹菜地迅速開溝,排除地下積水,促進根系生長。

(2)中耕鬆土,增加土壤透氣性,促進蔬菜恢復生長;

(3)修剪整枝,及時清園,清除田間殘留的老、病、枯、黃葉片與落果,減少病源體,對於茄果類、瓜豆類等屬於棚架類蔬菜,適當開展修剪,剪除過密葉、黃葉、爛葉;

(4)扶正支架,並適當中耕、培土、壓蔓處理,促進根系發育,恢復植株生長;對於受汙水影響較大的蔬菜,建議用水唧筒噴水沖洗葉片,把附在葉片上的汙泥沖洗乾淨,恢復光合和呼吸作用。

(5)加強肥水管理。菜田受淹後,養分容易流失,及時補施氮、磷、鉀肥及其它複合微肥,在施肥上應注意不能偏重、過量。同時,要進行根外追肥,用磷酸二氫鉀或植物動力2003、豐產素或其它複合微肥等進行葉面噴施。

(6)搶晴進行病蟲防治,控制病情不蔓延。當葉面稍乾爽時立即噴灑廣譜性殺菌劑,使傷口和葉面形成藥膜防止病菌的入侵。

4.花生:田塊排水不暢,出現受淹現象,建議:

(1)及時疏通溝渠,排除田間積水;

(2)天氣轉晴適當噴施葉面肥並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5.荔枝、龍眼:龍眼正處於培育健壯秋梢階段,建議:

(1)及時排幹積水,雨後果園積水應在1小時內排幹;

(2)倒地的樹先扶正,並做好加固處理;

(3)做好清園,清除受損壞的枝梢;

(4)轉晴及時進行修剪,對斷裂的枝杆進行回縮修剪;

(5)適時噴藥追肥,培育健壯秋梢。

6.香粉蕉:蕉園出現倒伏、折斷,建議:

(1)疏通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漚根爛根現象;

(2)加強清園管理,及時割除乾枯壞死的葉片;

(3)及時進行培土防止蕉頭裸露,尤其是根系已經暴露的應覆土蓋好;

(4)搶晴根外噴施磷酸二氫鉀或碧綠青等葉面肥;待連續晴2-3天后可澆施根多壯、海藻素等根系促進劑;

(5)噴藥預防病蟲為害。汛期過後,蕉園全面噴施阿米西達等藥劑防葉斑病、黑星病等;浸水時間長的,退水後蕉頭處要噴些防疫病、紋枯病等的藥,防止爛頭。

(6)對於假莖折斷和倒伏的植株,建議從折斷處下方用利刀切除,切口呈傾斜的橢圓形;倒伏的植株留假莖1米長後切斷,扶正培土、重新選留吸芽培育新植株。

7.番木瓜:番木瓜倒伏、掉瓜現象,建議:

(1)搶收近成熟木瓜;

(2)折斷木瓜樹體、果實或葉片及時清理出田外;

(3)倒伏木瓜,可扶正並用支架綁縛固定;

(4)結合培土,補充營養。及時噴施葉面肥,補充樹體營養,促進植株植株恢復生長;

(5)搶晴噴施殺菌殺蟲劑,預防炭疽、葉斑病流行蔓延。

8.因地制宜、及時改種。

對於受淹嚴重幾乎失收的甜玉米、花生、蔬菜等作物,應及時施用石灰消毒,適當安排好播種期,優先考慮安排種植生長期短、生長快、產量高、效益好的蔬菜品種和甜玉米等作物,儘量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

(三)強化措施,防控疫病。組織人力及時對死亡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受浸畜禽欄舍進行消毒滅原,加強動物疫情監測和預報,落實免疫接種、檢疫監督、防疫巡查等防控工作措施,確保災後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

(四)爭取支持,落實資金。一是爭取省農業救災資金和物資支持。用好政府財政扶持救災復產資金,做到專款專用,尤其是對群眾救災復產急需的種子、種苗等農業生產資料啟動資金的扶持。二是發動群眾自力更生想方設法進行生產自救。通過親幫親、鄰幫鄰等辦法,想方設法籌集資金進行生產自救。三是組織社會捐贈,倡導農業龍頭企業、社會熱心人士等進行捐助。採取政府扶持、社會捐贈、金融信貸、農戶自籌等方式,整合資源,合力幫助重災區群眾恢復生產。

)落實政策,做好理賠。加強與保險公司的溝通聯繫,加緊做好水稻、甜玉米、香蕉等參保作物受災面積、受災程度的調查核實和理賠工作,加快賠額兌付,支持災區恢復生產。

(六)加強協調,準備物資。加強與農資供應部門的聯繫溝通,做好種子、種苗、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的調配和供給,保障農業復產需求。

(七)強化服務,加強指導。組織農技人員深入基層,廣泛開展農牧業救災復產技術指導與培訓。市農技推廣中心針對受災較重的惠東縣、惠陽區、惠城區,組派3個技術服務小組,分類、分作物開展技術指導。充分利用我市農業信息網、惠州農業公眾微信號、惠州農業技術公眾微信號等平臺,提供災後復產技術服務支持。通過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救災復產及全社會關心支持的良好氛圍。加強農業行政執法,組織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重點查處種子、化肥、農藥等違法經營行為,維護農民利益,保障災後復產工作順利進行。發揮蔬菜行業協會、農資行業協會等涉農協會的作用,利用所長,服務農業救災復產。市農業局計劃於9月上中旬在重災區惠東縣白花鎮開展農業災後復產下鄉活動。

(八)加強調度,核實災情。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瞭解掌握救災復產工作進度。繼續派出工作組和技術人員到各縣區鄉鎮核查災情,組織指導農牧業救災復產工作。

(九)抓好農民培訓工作。

儘快組織實施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促進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增加非農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