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老父親陳三立以死怒懟和抗議日本侵華

1937年7月7日,在日軍的肆意滋事和挑釁之下,終於導致“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29日30日北平、天津等重鎮相繼陷落,平津地區一時難民如潮,紛紛逃離平津等地,或投親靠友,或舉家南遷,這些難民大多逃亡到了西北、西南等地區。

寓居北平姚家衚衕3號多年的晚清詩人陳三立,此時已經是84歲高齡,面對山河破碎,百姓生靈塗炭,他曾明確的表示:“我決不逃難!”

陳寅恪老父親陳三立以死怒懟和抗議日本侵華

晚清詩人陳三立

但日本當局卻沒有忘記這個耄耋老人的存在,他們希望陳三立能像他的好友鄭孝胥一樣出任偽職,因此千方百計的遊說陳三立出山,欲借陳三立在國人中的崇高威望,來為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裝點門面。

“九.一八事變”之後不久,鄭孝胥曾出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兼文教總長,陳三立與鄭孝胥同為晚清詩壇“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彼此交往密切的詩友。

當鄭孝胥出任偽職之後,陳三立立即與其斷絕來往,將其所著再版的《散原精舍詩》中鄭孝胥所作序文憤然撕掉,並痛罵鄭孝胥乃是“背叛中華,自圖功利”的民族罪人。

無論日本人如何威逼利誘,具有民族氣節的陳三立皆不為所動,他曾凜然正氣地對規勸者說道:“中國人豈狗彘耶?豈貼耳俯首,而任人宰割?”表現出了一個傳統文人的民族大義和氣節。

日偽偵探每日守候在姚家衚衕3號附近,甚至是寓所的臺階上,這讓他非常的憤怒,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恥辱,遂開始拒絕服藥和進食,誓以死明其志,其生命之光在悲憤中慢慢耗盡。

陳寅恪老父親陳三立以死怒懟和抗議日本侵華

陳三立晚年讀書

1937年9月14日,陳三立在憂憤中氣絕而終,他以自己老邁之軀的死亡,怒懟和抗議日本人的所作所為,此時距離北平天津淪陷僅半月餘。

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號散原,江西修水人,1853年10月23日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親陳寶箴為晚清重臣,曾任浙江按察使、湖北布政使、直隸布政使、湖南巡撫等重要職,是晚清維新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陳寶箴與夫人黃淑貞育有陳三立、陳三畏兩個兒子。

陳三立幼時聰慧博學且才識通敏,性格灑脫而不拘於禮法,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在參加鄉試之時,竟然因厭惡八股文而以散文體作答試卷,其任性就可見一斑。

光緒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36歲的陳三立進京在紫禁城保和殿參加殿試,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層級,陳三立中三甲四十五名進士,被授予吏部主事,為正六品官員,可謂仕途起點甚高。

吏部是清政府掌管文職官員的任免、考核、調動等事宜,是一個具有實權的部門,類似於現在人事部或組織部的職責,吏部最高官員被稱為吏部尚書,相當於現代的部長。

陳三立在吏部任職不久,就以六品官員之身份,回到了陳寶箴身邊侍父,當時陳寶箴正在湖北任布政使任上,期間陳三立曾應湖廣總督張之洞之邀,為兩湖書院校閱試卷,由此可見張之洞對陳氏父子的器重。

陳寅恪老父親陳三立以死怒懟和抗議日本侵華

陳三立書法

1895年2月,李鴻章被慈禧太后任命為全權大臣,出使日本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會談並簽訂了《馬關條約》,陳三立聞之激憤,曾致電張之洞,“籲請誅合肥以謝天下。”李鴻章為安徽合肥人,陳三立以“合肥”指代李鴻章,倡導殺李鴻章而謝天下,此舉足見陳三立愛國之情。

當時陳寶箴剛剛出任湖南巡撫不久,陳三立繼續服侍在父親陳寶箴左右,協助陳寶箴推行新政,尤其在羅致人才、革新教育等方面貢獻頗多,陳三立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等四人被稱為“維新四公子”。

1898年6月,以唐有為、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維新派倡導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其主要內容有:裁撤政府冗員、重用維新人士、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傳播西方科學、創辦報紙開放言論、訓練新軍等革新措施。

由於“戊戌變法”觸動了守舊派的既得利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於當年9月21日發動了“戊戌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而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砍頭,歷時103天的革新變法徹底失敗。

1898年10月6日,陳寶箴、陳三立父子遭到清廷的整肅,來自京城的上諭曰:“湖南巡撫陳寶箴,以封疆大吏濫保匪人,實屬有負委託。陳寶箴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伊子吏部主事陳三立,招引奸邪,著一併革職。”陳氏父子沒有遭到牢獄之災已是幸事,削職為民的陳寶箴攜全家返回故里定居。

1900年初,陳三立移居南京,仕途之路已經被徹底堵死,已近知天命之年的陳三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詩詞創作之中,並將南京寓所命名為“散原精舍”,經常以詩會友,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態,可以其詩“憑欄一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來概括。

陳寅恪老父親陳三立以死怒懟和抗議日本侵華

陳三立畫像(齊白石畫)

1903年,年已半百的陳三立協助柳詒徵、陶遜創辦了“思益學堂”,並讓出自己的寓所作為校舍,這所新式教育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王伯沆、柳詒徵、顧石公、梁公約、周大烈等人教授國文,也延聘外國教師,教授英語等新式科目。

“思益學堂”在當時領社會風氣之先,不但是南京第一所新式小學堂,而且也是中國最早的新式小學堂之一,深得時任兩江總督張之洞的讚賞,學生中有陳寅恪、陳方恪、茅以升、宗白華、周叔弢等人,這些學生不但接受了傳統的國學教育,也接受了現代教育的啟蒙。

1907年,掌握實權的袁世凱曾遊說陳三立出任參政議員,但陳三立從政之心已死,不肯出山再為清政府服務。

陳三立曾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是“同光體”詩派的領袖人物之一,所謂“同光體”乃是近代閩派、贛派等各種詩派的總稱,其中閩派以鄭孝胥、陳衍為代表,而贛派則以陳三立為代表。

陳寅恪老父親陳三立以死怒懟和抗議日本侵華

陳三立油畫像(徐悲鴻畫)

1924年4月,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因仰慕晚清詩人陳三立,在徐志摩等人的陪同下到杭州拜訪陳三立,並贈送了自己的一部詩集,並希望陳三立也回贈自己的一部詩集。

陳三立謙遜地對小自己8歲的泰戈爾說道:“您是世界聞名的大詩人,是足以代表貴國詩壇。而我呢,不敢以中國詩人代表自居。”婉拒了泰戈爾的索詩要求,二人比肩合影留念,傳為一段文壇佳話,但遺憾的是,我並沒有搜尋到二位詩人的合影。

陳三立的原配夫人羅氏在其26歲那年就去世了,夫妻二人育有一子,陳三立為其取名陳衡恪,陳衡恪與魯迅是“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第二期同班同學,並與魯迅同時赴日留學,陳衡恪後來以陳師曾名世,成為一名著名的畫家。

陳寅恪老父親陳三立以死怒懟和抗議日本侵華

陳三立長子陳衡恪

陳三立的續絃夫人為俞明詩,夫妻二人共育有四男三女,兒子分別取名為陳隆恪、陳寅恪、陳方恪、陳登恪,女兒名為陳康嗨、陳新午、陳安醴。

陳三立這些子女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陳寅恪和陳新午,陳寅恪不用專門介紹,凡讀書之人皆對其知曉一二,陳三立女兒陳新午嫁給了俞大維,俞大維是哈佛大學的博士,又曾留學德國學習兵工,中華民國時期任兵工署署長,還曾擔任臺灣的國防部長,與蔣經國結成兒女親家。

俞明詩是俞大維的親姑姑,因而俞大維與陳新午是姑表兄妹關係,俞大維聚了自己的表妹為妻,俞陳兩家曾是兩代姻親三代世交,可謂是淵源頗深啊。

陳三立是1934年寓居北平姚家衚衕3號的,此前他曾在杭州、上海、廬山等地居住,過著閒雲野鶴一般的生活,尤其是他在廬山牯嶺居住期間,在廬山療養的蔣介石曾慕名要拜訪陳三立,都被陳三立婉言謝絕。

陳寅恪老父親陳三立以死怒懟和抗議日本侵華

陳三立在廬山牯嶺留影

陳三立之墓與長子陳衡恪之墓是並列在一起的,位於杭州九溪牌坊山陳三立墓園,陳氏父子之墓,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搗毀,現在這個墓是1986年又重建的,顯得非常的簡樸,只有墓碑上的文字,尚能昭示陳氏父子曾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名流。

陳寅恪老父親陳三立以死怒懟和抗議日本侵華

陳三立、陳衡恪墓地

而陳寅恪與唐篔夫婦之墓,直到2003年6月16日,才魂歸故鄉落土為安,長眠於廬山植物園內,這時距離陳寅恪夫婦逝世已經過去了34載,期間所經歷的輾轉複雜過程,我們普通人很難知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那就是沒有畫家黃永玉老先生的持之以恆的斡旋,其最後結果還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